分享

袭人叫板,宝钗打压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宝钗探望被打后的宝玉,离开怡红院时对袭人说了几句话,又像嘱咐,又像警告,还隐隐地表现出少有的悍厉之色。

宝钗的这番话不是太好懂。

主要原因是她说的这些话如同半空中的云,乍看上去有形有质,再琢磨又缥缥缈缈,仅仅靠细读这几句话很难抓住关键。

但结合两个人前后的行为再分析,就会发现这绝对是红楼梦的一个阅读重点。

宝钗的这番话,表面上似乎针对宝玉,实际上是对袭人的警告和震慑。

 02 

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蒙侧批:要紧。】

仔细分析这几句话,我们就会发现宝钗的话很散,东一句西一句,同时又语焉不详。

特别是最后一句,警告的意味十分明显,但又指向不明,既没有说清楚什么情况对景,又没有说吃亏的是谁,很是晦涩难懂。

宝钗四句话说了四层意思。第一是不需要宝玉谢,第二是让袭人劝宝玉静养不要七想八想,第三是不要惊动老太太、太太等人,第四不要被贾政知道,否则将来对景起来,是要吃亏的。

这四层意思,前两层很清楚,第一句回应了袭人让宝玉去宝钗处道谢的话。第二句是针对宝玉挨打一事而来。

但第三句和第四句,因为缺少主语和宾语,我们就陷入了宝钗设置的一种混沌状态。

宝钗所说不要惊动老太太和太太的事情,具体指什么?没有说清楚。

是谁、将什么事吹到贾政那里?对景的事是什么?终要吃亏的人是谁,是宝玉?袭人,还是其他什么人?

这些都是让我们困惑的原因。

 03 

从整个故事情节描写来看,这是袭人和宝钗二人的一次较量和交锋,宝钗说的话,所针对的具体人全部指袭人。

我们在陷害了薛蟠一文中,对袭人的所作所为作了一些分析,特别强调了两点。

第一点是袭人出于自身未来利益考量,必然要维护宝玉,即促使宝玉断绝与薛蟠、琪官等人的交往。

第二点是袭人不顾宝钗在场,当场说出薛蟠唆使他人在贾政面前进谗言。

我们现在分析袭人的第二点行为。

 04 

一般来讲,人都有爱屋及乌的心理,会选择“为亲者讳、为近者讳”的行为。这也是古代律法中“亲亲相隐”的社会基础。

按照宝钗对袭人的看重,以及袭人对宝钗的推崇,袭人当众、特别还当着宝钗自己的面指出薛蟠的这些行为,就显得非常不合常理、不近人情。

以袭人的性格和认知,她这么做一定有非常强烈的目的性,而且针对宝钗。

实际上,这是袭人向宝钗表达对薛家不满,并向宝钗摊牌的行为。

袭人借换汗巾促使宝玉与琪官、薛蟠等人割席,这是袭人整个计划的主要方向,根本目的是确保宝玉“上进”。

琪官的事由忠顺王府解决,而薛蟠则由薛家管制。这原本是袭人一石二鸟的计谋。

所以,当宝钗看望宝玉时,袭人以此向薛家和宝钗施压,欲实现自己的目的。

 05 

然而,袭人统筹谋划能力和善于借机生事的才能,在宝钗面前基本失去了作用。

宝玉看出袭人与宝钗之间的差距,迅速表达不同意见,并公开否认薛蟠不会这样做,事实上是不想把这种矛盾表面化,不想袭人被宝钗打压收编。

但是宝钗没有理会宝玉的暗示,针对袭人直接下手。

而且,此时的宝钗有“图穷匕现”、破釜沉舟的决绝。透露她知道薛蟠是大闹学堂的罪魁祸首,就是对她这种心态的反映。

(关于闹学堂的相关分析,可参见本号揭开“堂”真相一文)。

 06 

宝钗先把首要责任归到宝玉头上,随后又针对袭人的话逐次批驳。

她避而不谈薛蟠历史劣迹,先用虚拟证据将薛蟠唆使他人的行为仅仅定性为一种可能性、一种假设,进而再用“一时不防头”强调即使薛蟠真做了,也并非有心调唆。

如此,就把袭人的指责和不满釜底抽薪,使其失去了根基。先在大前提上立稳了脚跟。

然后,进一步讲薛蟠说的是实话,再一次强调宝玉的首要责任,并引出薛蟠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对袭人的指责和不满发起反攻。

想必宝钗此时对袭人已经非常不客气。她对袭人的称呼已经使用“袭姑娘”,这是一个比较正式的称呼,这是宝钗刻意表达与袭人的疏远。

之后,宝钗又批评袭人见识不够,并明确指出薛蟠不像宝玉那样细心,而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在这样一个语境中,宝钗对薛蟠的描述,既像表白,又带有威胁的味道。

 07 

面对宝钗的反击,袭人已经后悔了。

宝玉一发言,她就意识到自己“造次”,没有弄明白彼此实力。

听宝钗说完,袭人“更觉羞愧无言”。这并不是真的羞愧,而是面对宝钗、面对自己未来结局的心惊胆战。

小说描写宝玉对宝钗的感触更有意思。

我们都知道读红楼梦要读背面,那么什么是背面?读懂宝玉的感触就明白什么是背面了。

写宝玉对宝钗这番话的感觉“堂皇正大”“去己疑心”,实际上通过宝玉的感受,描写宝钗这番话在形式上堂而皇之撒谎,本质上为薛蟠狡辩。

 08 

经此一役,宝钗彻底将袭人降服。

第二十一回宝钗因察觉袭人“言语志量深可敬爱而起了收服或收买袭人的心思,遂放弃身段接近、讨好袭人,是“施恩”和“拉”的阶段。

本回则是宝钗展示心机手腕,“施威”和“打”的阶段。

经此恩威并施、又打又拉,宝钗彻底降服了袭人。至此,袭人真正投靠宝钗,由原来的合作变为臣服。

故此在宝钗离开时,袭人“赶着”送宝钗到院外,而且还替宝玉向宝钗保证,等宝玉好了亲自去道谢。

这是袭人以出卖主子为代价彻底臣服的表达方式,她想以宝玉亲自上门的方式,向宝钗献媚。

因为她知道,宝钗三天两头往怡红院跑,其最大的心愿和目的是什么。

 09 

然而,已经有把握完全掌控袭人的宝钗,不再在乎她的这份殷勤,所以轻飘飘一句“有什么谢处”,对袭人的建议弃置如敝屣,再一次狠狠打击了袭人。

同时,对袭人再次予以警告。

袭人之所以敢当众指责薛家,并对宝钗表达不满之意,是因为袭人有恃可依。

她的依恃就是掌握了太多关于宝钗的信息,现在又知晓了宝玉挨打和薛家(薛蟠)的内幕,所以她认为有底气与宝钗翻一把牌,没想到遭到宝钗碾压。

为了防止袭人还有更多心思,宝钗在离开时警告袭人,有关宝钗的消息不能让老太太、太太知道。

如果敢让她们二位知道,影响了宝钗的计划,宝钗或薛家就会采取反制手段,让袭人念念不忘的宝二姨娘位子彻底失去。

同时,宝钗也在提醒袭人,在贾府,管事的就是贾母和王夫人两人。而王夫人是薛家在贾府的代理人。

袭人很聪明,在宝钗提示下,长久以来在宝玉之事上犹豫不决的她,立即向王夫人表忠心,彻底倒向了王夫人。

 10 

薛家反制手段,就是将宝玉的所作所为告知贾政,通过贾政实现由贾环代替宝玉。

此前小说已经写过,薛家在围猎宝玉的同时,既收买了赵姨娘,又对贾环加以青眼、暗中培养,这也是宝钗骂莺儿、维护贾环的底层逻辑。

所以宝钗强调,贾政知道真相的“彼时”,暂时不会对袭人产生什么影响,但将来“对景”的时候,袭人终究要“吃亏”。

“对景”的内容,当然包括袭人在琪官与宝玉换汗巾子这件事上上下其手所做的手尾。

如此,第三、第四句话的要按照以下方式阅读和理解:

(有关宝钗、薛蟠的消息)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

(如果老太太、太太知道关于宝钗、薛蟠的消息),(薛家就会将宝玉的事情告诉贾政,并协助贾政立贾环)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

虽然彼时不怎么样(一时半会动摇不了宝玉继承人的位置),将来对景(揭露袭人的行为,以贾环代替宝玉,薛家已经收买了贾环和赵姨娘),(袭人就不可能成为贾府继承人的姨太太)终是要吃亏的。

这就是第三句、第四句话未曾写出来的主语和宾语。

 11 

袭人投靠宝钗,在紧接下来的内容中立刻就有两次呼应。

一次是王夫人叫人去问话,袭人“想了一想”,实际上是作了激烈思想斗争。她明白王夫人的目的,但权衡了宝钗的警告,决定按照宝钗的话去做。

所以,在王夫人问起宝玉挨打的缘由时,袭人什么都没有说,只说了忠顺王府大张旗鼓来贾府要人的理由,有关贾环和薛蟠的消息一句都没有透露。

(参见本号《王夫人浅薄、愚蠢的表象》

同时,按照宝钗的提示,袭人解决了自己长久未定、在贾母和王夫人之间如何选择的难题。

紧接着就是宝玉欲安排人,到黛玉处看望黛玉。

目睹袭人被宝钗收服过程的宝玉,已经不敢再信任袭人,故而“只是怕袭人”,必须先将袭人遣走,才敢安排与黛玉的事情。

宝玉和袭人的亲密关系,在经历枫露茶案、酥酪案等事件后,本已渐次疏远,以宝钗将袭人收服为转折点,二人关系渐行渐远,再也不可能回转。

 12 

袭人应该是除宝玉、黛玉和宝钗之外,出场最勤、戏份最多的一个角色。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袭人甫一出场,作者就写袭人服侍谁,心里眼里只有谁,表面上表扬袭人忠心,实际上写袭人有奶便是娘、忘恩负义。

袭人连续更换恩主的所作所为,完美诠释了她这个特点。

只是空有争荣夸耀之心,最终却与优伶为伴,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下九流,她的结局更是将她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悲剧写得更具讽刺意味。

为此,作者还安排袭人母亲去世时,贾母借机发作袭人的情节,对她心中眼中没有主人予以痛斥。

甚至她的判词和有关她的诗词里面,作者使用“枉自”“空云”“堪羡”“有福”“可怜”“无缘”等一些词,透着一股非常浓烈的调侃和奚落味道,将袭人背主求荣的行为钉在耻辱柱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