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玉的文武之论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宝玉的文武论,与他的四书论、夷狄论、姽婳赋,可以并称为四政论。

四政论在形式上与红楼梦其他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与贾母的掰谎记一样,在内容上又具有明显的独立性,隐隐地透露出作者的某些观点和倾向。

阅读时,四政论似乎是游离在红楼梦主旋律之外的另一支曲调,这应当归因于其内容的独立性。

其中,宝玉的文武之论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它的出现,较其他三论更加突兀和引发联想。

宝玉的文武论在谈话对象和谈话时机两方面,都容易让人感觉有特别的含义。

 02 

首先,文武论发生在宝玉和袭人之间,让人感觉所谈非人。

这个话题如果在宝玉和宝钗、黛玉、探春之间展开,相信大家都会认为理所当然。即使在湘云、迎春之间展开,也不会有什么疑问。

奇怪的是,宝玉和袭人之间竟然谈到了这么一个严肃的、涉及政治的话题,这是非常出人意料的。

此前,宝玉和袭人之间发生的几次讨论,话题主要围绕人生离合聚散,也涉及一些男女之情。此次讨论,也是由聚散死生引出来的。

但从二人日常交往和交流内容看,远没有达到讨论政治和朝堂的程度。

另外一点,是二人谈话的时机。

这段对话发生在宝玉梦兆绛芸轩之后,此时宝玉已经明确表达了对于金玉良姻和木石姻缘的态度,同时,袭人也告诉了宝玉她的主人由贾母变成了王夫人。

而文武论的发生,是二人又一次就袭人去留这个问题发生非常严重的争论之后,宝玉有感而发。

这两点,是我们探讨宝玉文武论的故事基础。

 03 

从宝玉文武论本身看,他的观点是武官不必死战、文官不应死谏,此二者均非正死。

在他看来,文死谏、武死战,不过是沽名钓誉、邀名之举罢了,且置君王于不义。这批评不仅仅涉及到何为“正死”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道德层面,隐含着对臣子“不忠”的批判。

那么何为“正死”?宝玉此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用朝廷受命于天,不受臣子影响作了收束。

如果我们再看其为林四娘所作的赋,对宝玉的文武论或许就能够有更深刻的体会。

在姽婳赋里,宝玉所描写的林四娘是在恒王战死、众将士明哲保身、青州危在旦夕时,征战沙场而亡。这与其文武论貌似有冲突,但事实上不冲突。

林四娘在其他所有力量无法依靠的时候,才最终披挂上阵,与沽名钓誉的死战、死谏在性质上是两回事。

结合姽婳词最后两句“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以及文武论中对朝廷的定论,宝玉文武论的一个潜台词是朝廷(或者君王)强国治兵,文武各领其事、各履其职、各尽其责,才会避免文死谏、武死战的情形。

 04 

回到宝玉与袭人对话这个场景中,我们再继续讨论文武论。

袭人先向宝玉说,她已经归王夫人直接领导,之后二人又因此前袭人要离开的话题发生了争论。

这次争论,袭人的态度十分明朗且显得无情。她说自己要走只会告诉王夫人,连宝玉都不会说。

袭人甚至反问宝玉,“难道作了强盗贼,我也跟着你罢?”说明袭人并非有从一而终的打算,而是视形势而定、据自身而变。

这一点,从宝玉和袭人的表现前后对照就看得出来。袭人说到死的时候,宝玉握着她的嘴不让说了;而宝玉说到死的时候,袭人认定是“疯话”,忙说“困了,不理他”。

袭人的这个态度,对宝玉无疑产生影响。

宝玉由此引申出文死谏、武战死的话题,显得很突兀,但是其来有自,就是影射袭人最后的变节,是对袭人不忠的鞭挞,也是对前面一系列事件的总论。

 05 

当然,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一向存在一对多、多对一的情形,文武论除了影射袭人外,应该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至少,在情节上与宝玉四政论的其他内容是相呼应的。

如果我们再将悼明之亡的观点引入进来,宝玉文武论可阐发的内容就太多了,故就此打住,不作深究。

从红楼梦的情节设计之诡异程度说,凡是我们看着没道理、没意义或者有违常理的情节,都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分析的地方。宝玉的文武论就是这么一个值得思考的情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