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关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路线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我们曾经说过,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的绝大一篇文章,整个过程涉及到好几个历史背景。

如果把刘姥姥进大观园相关的历史背景逐个列出来,就会发现有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因为红楼梦反映史实的手法是影射,不是记录,更不是史书。

在影射技巧上,存在一对多、多对一的情形;在具体写作中,要照顾明面上的故事,所以,红楼梦的影射可以称之为“离散式”影射。

这种影射,是将某些重要史实孤立地融合在小说中,而不像历史小说一样,连所影射史实的前因后果和相互关系都能够表述出来。

而刘姥姥进怡红院的路线上,就反映了几件历史事件,这就是我们要关注的点。

02 

第一个方面,是刘姥姥行走路线的整体空间结构。这条行走路线要与红楼梦的整体大方位结合起来。

我们反复说过,红楼梦开篇第一句就是“当日地陷东南”,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我们知道,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往往指历史朝代变迁,进而引申为政权更迭。

所以,红楼梦中凡涉及到空间方位的地方,都要重视,要站在这个角度看。

刘姥姥进怡红院的路线,作者描述得非常详细。其起始点是大观园的东北角,终点是处于大观园东南角的怡红院。

而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姑苏、苏州,也安排在东南方位。无论从小说大的空间结构,还是大观园怡红院这个小的空间结构看,东南方位是作者要重点表达的一种空间安排。

从这一点来看,刘姥姥的这条路线与红楼梦小说的整体空间方位完全吻合起来了。这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内容。

03 

第二个要关注的是刘姥姥的起始点。

刘姥姥去怡红院的出发点是大观园的东北部。这里达标率是大观园的厕所,所以婆子将刘姥姥带到这里出恭。

这一安排具有非常强烈和明显的针对性,其隐喻大观园东北部是一片污秽之地。

刘姥姥从东北部到了怡红院,将怡红院搞得酒气、屁臭熏天,不单纯指刘姥姥本人是污秽之人,也进一步呼应东北部的污秽之烈、之毒。

这污秽从大观园东北部一路走来,一直到了东南部的怡红院,将东南部搞得乌烟瘴气,影射的就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绝人寰之事。

这一隐喻描写,带有红楼梦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04 

第三个关注的点是刘姥姥将怡红院搞得满屋子酒屁臭气。

我们都知道,贾宝玉有两个毛病,一个是极度讨厌已婚的女子,一个是有非常强的精神洁癖,甚至连他的衣服都需要袭人、晴雯、湘云等人亲自做,不能交给外面的绣工做。

作者安排刘姥姥进怡红院,针对的就是宝玉的这两个毛病。

刘姥姥不仅仅是已婚女子,还是一个老年婆子;宝玉平时穿的衣服都要姑娘们做活,作者偏偏安排刘姥姥进宝玉的屋子、睡宝玉的床、盖宝玉的被子。

不仅如此,还要安排刘姥姥在满身酒气、大便之后进怡红院,将怡红院搞得酒屁臭气盈室。

这种强烈的对比安排,达到了极高的讽刺效果,或者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使得宝玉的两个毛病或者坚持,具备了悲剧的基本要素。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刘姥姥进大观园,对贾府、对怡红院,对大观园的姑娘们将会产生多大的荼毒。

05 

第四个关注点是袭人发现刘姥姥的前后表现。

按照小说的描写,在众人寻找刘姥姥未果之后,袭人已经非常正确地判断出刘姥姥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怡红院,另一个方向是非常难以找到的西南部。

但是非常不幸,刘姥姥去的地方恰恰是怡红院。

当袭人发现刘姥姥祸害怡红院之后,尽管吃惊不小,但是仍然以刘姥姥未曾呕吐为幸,且做了违背自己怡红院大丫鬟身份的三件事。

一是怕他人知道这件事,不让刘姥姥声张说话,二是烧了一些香遮掩气味痕迹,三是教刘姥姥一套谎话掩盖事实真相。

也就是说,袭人第一个发现刘姥姥进怡红院,尽管这件事情袭人本人无直接责任,但是袭人根本就没有想尽责,而是试图掩盖事实真相,将刘姥姥进怡红院事件事情完全隐瞒下来。

袭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与我们要关注的第五点有莫大关系。

06 

这个第五点,就是怡红院中的丫鬟都偷空玩去了。

如果不作认真思考分析,这一点非常容易滑过去,考虑不到它与袭人前面的做法有什么关系,也与袭人的一惯行为关联不起来。

但是当我们想明白作者写这句话的意思后,我们就会再一次感慨,红楼梦真的是一字不可更、一句不能改。

丫鬟们在值班时都不在岗,怡红院没有人值班,以至于刘姥姥能够长驱直入,直捣黄龙,这首先是丫鬟们的失职。

除了丫鬟们失职外,还有袭人的管理有问题,体现了袭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甚至可以说,袭人对怡红院的姑娘们根本就没有管理,其精力用在争夺利益上。

如果我们再将李嬷嬷骂袭人的话,以及袭人和晴雯的矛盾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体会到,怡红院的这些丫鬟都是袭人“罩”着的,在不能将自己管理问题暴露在外的同时,袭人还有为保护自己手下而罔顾贾府家规意图,破坏贾府规矩的行为。

这正是袭人为什么要掩盖刘姥姥进怡红院的根本原因。

07 

除上述明显的五点外,尚有一些我们目前无法准确判断的细节,尽管有隐约的感觉,但形不成完整的观点。

比如大观园之外的竹篱,是否寓意明朝的边防?刘姥姥走过的石子路、穿过的月洞门、横跨水池的白石板,是否借用了北京皇城、金水桥等意象。

而袭人推测的难找人的西南部,似乎也隐隐指向南明政权最终龟缩在西南一隅,终结于西南。

无论如何,刘姥姥进大观园绝非是一个贾府救济穷困农妇、大观园开戏谑盛会的故事,它就是一个黛玉所说的“携蝗大嚼图”,嚼的是明朝军民的骨肉、嚼的是汉王朝千百年来的精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