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翠花的隐士们

 云水终南 2023-08-15 发布于陕西

这个题目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西翠花住的人各种各样。

长安大峪西翠花村,在西安市的僧道文青吃货圈内可是大大的有名,有修行的僧道,有山居的雅士,有住山的散人,有诱人的鳟鱼。且不说哪位老外比尔波特,他探访终南隐士时,曾经两次探访过,就是那里的新贯寺,香火就一直不错。这里有个村子,就叫新贯寺村,可见这个庙时间长,影响大。

从大峪口进,过了十里庙不久,就开始过桥上山。缓缓地走上半个小时,眼前一片开阔,一片一片的芒草和竹林就出现了。芒草的白絮映着青山,在风中摇曳着,引人情思。第一户人家是养土蜂的,上百个蜂箱按照地势排列着,大门口有一长条木板,列着几个树桩。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还是小篆体,满风雅的。

“字写的不错,文化人呀!”

“我只会写名字,文盲!”听着人声,主人端着一个碗走出房门。“来,坐!”

“吃啥乜?”

“洋芋糍粑,吃不?香着乜。”

我们坐下,笑着摆着手。山里人一天都是两顿饭,现在十点多,也就是他们的早饭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就两不靠了。我说主人字写的好,主人高兴了,嘴里的糍粑都喷出来了:“是游客写的,我哪里会写,你看那个牌子,'内有猛犬’是我描的,别人写好我照着描的。”主人五十多,典型的山里人,不修边幅的,说话土语音很重,不过房间里打扫的很干净,卖蜂蜜的要讲究一个干净。

“从这里向左手走,就是朝阳洞莲花洞,向右手方向到狮子茅蓬就远了,那路不好寻,莫人引你们过不去。”

“听说这里住着不少隐居的人?”

“你说那些神神儿的人呀,多得很!”

我笑了,他说“神神儿”的人,我是能听懂的。

主人把碗撂下,说开了。这里住着几十家子,很多都租着村里人的房子,还有人自己新盖着房,不过去年都给拆了。前面的那个**寺,如果不是里面有个年代长的老爷像,估计也要给拆了。常住的人不少,但是很多人到冬天就下山了。这些人有的还好,见了我们还说话,有的瓷瓷儿的,见人爱理不理,一天也不知道都在干啥。要我看脑子都有问题,不是修行人。要说修行人,这边也不少。朝阳洞那边有,那边梁那边,也有。莲花洞那边的那个法师就是,他要出家,他老婆子不愿意,说你要当和尚,我就要当尼姑,硬跟着也来到山里头,这都好几年了。梁那边的宽让法师也神,一个人在那里住了十来年了,我上次四年都莫见他下来,我就想他喝风粑屁乜,那边什么吃的都没有。不过我见他的头发却是不长,还红光满面的。我还问他咋回事,他光是笑,看样子一个人呆时间长了,连话都说不了了。

这个养蜂人还真是话痨,不过他对这里了解的还是很多的。告别了主人,我们继续向前走。这片地方开阔,坡度不大,路边人家不少,看着蹦蹦车都是能够通行的,路边还有很多小径,顺着小径看着,都有房屋。我们三绕两绕,跨过溪水,翻过巨石,闻着花香,听着鸟语,看着无人采摘的红彤彤的柿子树,惊走蜷伏在白石大树旁的小猫咪。路边有些房子盖的还是很好的,就是一个小别墅,有的房子就是把山民的房子改造了一下,小院子蛮雅致,不过大门上都挂着茄子,我们都是进不去的。

终于看到一个开着的小门,上面有任道长题的字,小径通幽,左边是菜园子,菜园子边是蜂箱。右边是一丛绿竹,一段木篱。走进去我吆喝一声“有人吗?”下面果树下露出一张苍老的脸,一个老头冲我笑笑,上面小屋走出一个年迈的老婆婆,看看我,没说话。紧随着屋里走出一个中年壮汉,光头,头皮锃青,大脸,红光满面。“随便看,随便看。”这是一个和善的胖子。房子倒是原来的老土房,三间正房伸出挑檐,搭了一个小门,都用防腐木板蓬着。屋旁有花,院边有草。小院中间搭了两个小桌,用蓝印花布盖着,从胖子刚才的和老婆婆的对话中,可能他们今天要来客人。房子门开着,胖子进出也不关门,“进来看看也行!”说完他又到侧边的小屋忙去了。我想这倒是一个大大爷,也不怕我们拿了他啥东西。正进门是堂屋,挂着几张字画,右手房子支着一张书画案子,挂着字画,堆着瓶瓶罐罐,左手房子是一个茶室,几案清雅,杯盏洁净。出门阳光灿烂,我打开指南针,门对正南,地势开阔,四山环抱,正是一个藏风聚水的风水宝地。

告别主人,接着右转向前,就是新贯寺,大门紧闭,写着冬日禅修,还不到冬至,看来不想人打搅。从外面看,重阁飞檐,院落深深,在深山里能建造这么大的寺院,也真是不简单,据说这个寺庙的主持名气很大,咱也不懂。

绕着新贯寺院墙前行,溪水淙淙,就到了寺院后面,也是几座院落,老房子改建,新涂的墙面,加建的前廊,门上还有一个新贯寺村**号的门牌,订着“光荣人家”的牌子。听到人声,旁边小房子出来一个出家人,原来也是修行人住着。我们问问路,就原地休息。院子前还有一个一条小路,连着一个小院,小院门口拴着一匹小马,白色的小矮马,小小白龙马。我过去逗马玩,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鬃毛,很和顺。小院里的房子有大大的玻璃晾台,院子很平整,几个扎着发髻的道人正在捆绑着什么东西。问过师傅的路径,我们接着前行。

大路通向朝阳洞,顺着溪水的小径通向终南草堂,不过草堂的路已经封闭,但是远远望去,草堂边好像有人影。路边还有几个院落,不过像是统一盖的,不是山里人家,都大门紧闭,没有人。据说这里有什么什么学院,什么什么机构都有。顺着大路走,就没有院落了,人迹少了。几百米后,一个小小的门出现,上面写着“翠花茅棚”,但是又走了一里多路,才看到一个小小的房子。这不是山里人盖的,但是完全是山里人房子的样子。黄泥涂墙,房顶的草一两尺高,有的还开着细碎的小花,在山风中摇曳。真是美丽的小屋,梦幻中的小屋。小屋有两间,开放的一间是佛堂,汉白玉的观音像,两边是黑磁石的罗汉,造型别雅,侧墙是打印的虚云老和尚的遗像,下面是宽宽木条凳。门内墙边放着一摞摞经书。左侧墙有一个小门,锁着,不过钥匙却挂在门口。说实话,这是我在山里看到的最为清雅的佛堂了。左边小屋有一个小小的窗户,窗户玻璃上映着远山白云。透过窗户,小房间里中间是一张长长的矮矮的木几,两侧有几个蒲团。四墙上全是书,远处的什么书看不到,近处看到由各种经书,不过意外的有基本外文书,好像一本是什么英语口语之类。山中高人,讲究人。小屋对着刚才上来的沟,一片空阔,再远,就看见人头山了。

继续前行,路上只有马蹄印,没有人踏过的痕迹。不多久就告别的小溪,槲叶满山路,却没有枳花了。初冬的山林,叶子都已经落了,寒林寂寂,路边高大的漆树很多,V形的疤痕累累,这里割漆人是常来的。路很长,明显有人修理,马蹄印应该是今天留下的。之字线小路一直向上,坡度倒是不大。走过来走过去,走过去走过来,这样有了一个多小时,就看到一个简单的小门,真是简单的小门,两根粗木棍和几个细木棍组成,简单的用几个钉子钉着。顶上一个薄薄的木片,上面三个字“朝阳洞”。陡坡的上面就是一片石壁,有间简陋的石头房子,终于到了。

走过菜园子,一位道人朝我们招呼,我们小心的绕过黄狗,坐在屋子外面。道人很年轻,约某有三十多岁,有些拘谨。他问我们路上看到马了没有,我们恍然记得了新贯寺后的小马。他知道了同伴们还没有出发,也就不急着做饭。我们就参观了他收获的拇指粗细的胡萝卜,鸽子蛋大的西红柿。道人说他也来不长时间,几个月。他让我们倒热水,我奇怪这里没有水源,他说在石壁的后面有,水质很好的。进了道士的房间倒水,一张几案,一张古琴,杂乱的书籍,应该是道人会客的地方。喝口水下去,确实,比山下的水要好。问了供奉的地方,就是石壁下一个浅浅的洞,外面用石头搭建着低矮的房子,供奉的是纯阳真人,我把包里的苹果供奉上,拜了拜。走出洞门,就是一路看着的青山。既然是朝阳洞,肯定是门向东,查查,果然是正东方。

道人让我们看对面山上,说那里就是一个佛像,我们知道是人头山,却从来没有想到上面佛像。望望,确实像一个卡通的“娃娃头”,有鼻子有眼的,不过我们修行不够,实在看不出是佛像。院落很大,沿着石壁还修建了十几间房屋,最左手的房子还在建设。望望,原来也是在搭一个阳光房,大玻璃大窗。这里地势高,在这个阳光房喝茶采气应该不错,有出尘之想。不过这个工程量很大,从道人的口中我们才知道,这个矮马就是他们买来托运器物的。他们师父花了几年功夫,把下山的道路进行了修理,方便马儿的上下。说着说着,“白龙马”就进了院门,旁边却是没有人。

我们赶紧迎上去,帮着把马背上的袋子卸下。道人很高兴,说这是小马第一次独立上来,昨天才领了一次路,真是有灵性。我们也是兴奋,但是最兴奋的倒是院子里的那条黄狗,蹦着跳着围绕着小马,顾不得朝我们叫唤了。这里海拔有两千多,过一会儿云雾就上来了,道士看看说可能今晚有雪。时间不早了,去那边的莲花洞还有些距离,路还没有这边好走。我们该下山了,他们也是在准备冬修的物资,可能整个冬天都不在出山了。

下山的路上,我们碰到新贯寺后见到的道人,他们沿着小道慢慢的走,抬着巨大的玻璃,很沉很沉的。我们说小马已经上山了,他们笑的很开心,又抬着玻璃慢慢走了。我们一路看着对面的人头山,一路慢悠悠的下山。

晚上,躺在家里温暖的床上,我梦见雪落终南。

涧边红叶少,岭上白云多

低头觅松子,南山石嵯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