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元钱游关中民俗博物院有感:幸好还有标本,不然什么都没有了

 云水终南 2023-08-15 发布于陕西

我不喜欢博物馆,尽管博物馆展品丰富、环境优美,但是,我总是觉得这只是一个标本,再美的东西也只是一个死去的标本。

现实却是冷酷的:有些东西在生活中是很少看到了,只有博物馆还保留着。这不,藉着文旅惠民的一元门票,我进到了平时120元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名气很大,甚至被誉为“地上的兵马俑”,去过的人都说好,我以前以为就是一个大院子,这次去了才知道这里别有洞天,大开了眼界。

九个院子一座庙

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就是看院子,售票口旁边的大门是一个堡的大门——富平庄里镇唐家堡,上面四个大字“西京雄镇”的石匾额到没有什么,关键是门洞上雕刻的市井生活图案的砖雕,生动有趣。

说实话,这些年我转过不少古村落,村门也见了不少,但是像这样精美而且威风的村门却没有见到过。

这条街里面有元代的梨园、清朝的阎敬铭宅院、清代崔家槐院、明朝孙丕扬宅院、清朝耿元耀宅院、清朝孙福堂宅院、清朝雷致福宅院、清朝樊继准宅院、清朝毛班香宅院,还有一个稷王庙。

这些人,像阎敬铭和孙丕扬都是从一品的政府高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吧。

阎敬铭当时称为“救时宰相”,被称为"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就是在他的倡导、督促下建立的。明代“三朝元老”孙丕扬,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吏部尚书,81岁才“挂冠出都”。他们的宅院的规模和精美就不用多说了。

这里面还有商人出身的一些人。

像清代崔家宅院 ,始建者为渭南澄城人崔疙瘩,清乾隆年间经营烟酒糖茶发家,到他的曾孙崔彦彦手里,生意越发做得大,还花银子捐了个四品虚衔的官名,这相当于厅局级干部,但是他的宅院正门就不好意思开在中间。

商人吗,还是要低调些,“财不外露”。

这些宅院基本都是渭南的,只有两个院子不是。

一院是三原的毛班香宅院。毛班香跟他的父亲都是私塾老师,于右任就曾跟随毛氏父子习读诗文。他们的院子大概是博物院里最小的宅院,没有开放。

另一院是西安的雷致福宅院。

雷致福是咸丰年间的举人,祖上世代为官。老宅原位于西安市红埠街,为两进院,其后人雷老五后来将宅院转让给西安鼓楼“一间楼”泡馍馆的刘氏兄弟。在西安城市改造中,于2005年迁建于此。

看来“富不过三代”这话不假。

明清的时候,渭南出有名的人物;不但出大官,还出大商人,所谓的“陕商”就是从明朝的有了名气的,各地的“山陕会馆”就是明证。

我到渭南很多地方去过,现在还有一些相当讲究的老宅院,大荔县八鱼石刻博物馆就是明证,我查有名气的陕商,这里也是很多的。

历经几百年的院子,每个院子都有一个故事,走在精美别致的庭院,想象曾经住在这里的人物,恍若穿越时空。

艺术的殿堂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就是一个艺术的殿堂,随处可见的砖雕、石雕、玉雕、木雕,到处散落着石碑拴马桩以及铁铸类、纺织品类、陶瓷类等丰富藏品。

院方统计石碑、栓马石5000余件;名人字画3000余幅,木雕及其它藏品2000余件。还有馆藏已有12000多件石雕、近万件木雕和砖雕、2000多幅不同时期的名人字画及4000多件周、秦、汉、唐以至明清时期陕西关中民间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交通工具等。

走到这里,眼睛都花了,真是花里挑花——看得眼花。

在一些院落里,还有一些小型的展览馆,像婚嫁展馆、商业用物展馆、兵器展馆、烟具展馆、建筑构件展馆、铸钟展馆以及一些农具和生活实物展示,把关中生活全方面的展示出来。

走走看看,真是看到不少稀罕物。

当然,这些都不是一般的物件,算是以前有钱人富豪的用具,样式多样做工精美,不是普通人所能用的。

这里还有一个名人字画展馆,特别是陕西近现代名人的字画收藏挺多的。

从民居街出来还有一些其他的地方,二期还在建设,拴马桩在湖边静静的。

一点感慨

我很佩服院长王勇超的先见之明,虽然我并不喜欢这种博物馆式的“标本”。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拆大建,很多几百年的老院子就在这风潮中不见了,而王勇超却能在当时就惋惜这些老院子,下大力气去收购保护,现在又能够这样尽量恢复原样子,这是真爱呐。

看着这些美轮美奂的东西,都是几百年流传下来的艺术品,但是在当时,很多东西都是不被人重视的,甚至于一些物件被人砸碎去垫院子,去做地基。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物件珍贵的时候,要么被破坏了,要么价值就高的不得了了。

现在这些东西,都是用金钱没有办法评估的。说什么这个首富那个首富,要我看,拥有这十个院子的人才是真正的首富。

但是转过来想,即便是真正的首富,也不一定有这些院子的工作人员幸福。如果有可能,我就要到这些院子去做一个保洁员,每天静静地在这个院子里,摩挲着一砖一瓦,一木一石。

提示:关注陕西文旅惠民,这里不定期有一些特别优惠的活动,抢到就是赚到。关注民俗艺术博物院平时价格如图。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