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板如何认识企业的员工

 誉缤山人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最近从baidu中搜索欠薪,一家国内很著名的公司首当其冲出现在前列,并且,文章中提到,公司内的人员也参与了此事。让我了解到该企业的欠薪看来已经有些时间了,欠薪范围也不止限于公司离职人员。

在当今各个管理专家也好,学者也好,大师也好,都在强调人本主义,强调只有“人”才是管理学的主题和全部内容。德鲁克(Drucker认为,管理学“是一个以人为主轴的事业。”“我更关心人的行为。”“'人’不只是比较有趣,更有着许多不同的形态,也比较有意义,因为人会发展、表露、改变并成为一种新的形态。到现在,20年过去了,为什么国内公司还不能看到人在企业中的价值位置。

现在管理大师们充分洞察人性,才提出来“以人为本”的概念,企业作为组织一切活动都是靠人来实现的,现在虽然一些公司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和机械化等手段实现了无人车间,但是,这背后,还是需要人的管理的。因此,组织中的人的活动至关重要。组织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

在德鲁克心目中的人本主义有别于道貌岸然或多愁善感的人本主义,也有别于那些说得慷慨激昂、谈锋甚健却让人不知所云、充满终极关怀却跟现实生活非常隔膜的人本主义。德鲁克的人本主义是指“我们必须把工作中的人力当'人’来看待。换句话说,我们也必须重视'人性面’,强调人是有道德感和社会性的动物,设法让工作的设计安排符合人的特质。

在中国,官场如战场,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如何处理和领导的关系,但是任何王朝也好,企业也好都是靠优秀干部才有的天下。

楚汉初期,项羽手下人才济济,但是由于自己的格局和胸怀,让很多优秀人才离他而去,投靠了刘邦。例如:英布、彭越、韩信(刘邦后来封得三个异姓王,也是刘邦灭项羽的主力),张良、陈平(超一流谋士,为刘邦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韩王信,魏王豹等(本身没有什么才知,但为刘邦增强了很大力量)

而现在很多公司的老板却不明白,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从外面看企业有规模,有资产。但是,企业内部,人心涣散,都在打自己的小九九,都谋求自己的利益。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人际关系问题时说:“获取别人支持的能力也是一种可以购买的商品,正如糖或咖啡一样。我愿意支付酬金购买这种能力,它比世界上的任何别的东西都有用得多。”

“得人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也没有任何种事业可以只靠孤军奋战而实现成功,所以能否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成为人们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发展越来越快,作为公司的一把手如何处理与各层级干部的关系,越来越重要。企业小的时候,老板每个人都了解,所以基本能做出相应公平的判断,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公司越来越大,老板对于员工的了解就不太清楚,包括自己熟悉的人。为什么?

1:人的精力是有限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越来越不够;

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和体系就会明显下降,很多老板在公司成长后,没有考虑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开始下降,不改变方法是不行的。这个时候,老板塑造什么样的文化就至关重要了,要考虑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员工都以跟着你工作骄傲,大家就会给企业创造丰富的价值。

2:老板判断由全面跟踪,变成了靠依靠自己的耳朵+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

在管理学中,有个名词叫“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这个数目是有限的,当超这个限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因此,主管人员要想有效地领导下属,就必须认真考虑究竟能直接管辖多少下属的问题,即管理幅度问题。一般经验:一般中高层管理者一个人管理5—8人最好,基层管理者一个人管理10—15个人最好。

所以老板对自己核心人员要充分信任,建立目标考核,完成则用,不完成就进行调整的策略。大家明确方向,才能劲往一处使。

3:老板自我膨胀,忘记了公司的基本法则;

自我膨胀是指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自信心超出本人的实际情况,演变成盲目自大和自负。而过度自负,不仅有损心理健康,还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首先,自我膨胀实质上是在人缺乏足够自信时,对自我进行的一种过度补偿。即为自卑的表现;自负与自卑,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不可分割。 

有些老板在创业出现没有想到能把公司做多大,没想到过会管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随着,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实现,自我就不断的膨胀,而最终导致自我的任性。

由于以上原因,可以看到现代中国企业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有清朝型、明朝型、周朝型、宋朝型和唐朝型。

任何一个团队都要一个领头人,领头人的胸怀和格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就像雁群一样,领头的头雁,决定了雁队前进的方向,决定雁队的精神状态,决定雁队的前途命运。头雁起着表率的作用,这就是“头雁效应”。

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他们都看着boss这个公司的头雁,

人作为一种资源,为企业使用,然而,要让人充分发挥自我,创造价值。德鲁克强调:“生产力提升背后的真正因素是管理者和员工的基本态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生产力是一种态度’。换句话说,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结果是由员工的态度决定产出的结果。”

组织建设的目标是要构建一种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模式:让员工充分发挥自我的长处,让短处不影响大局,让员工可以互相目标一致,充分协作,才能让企业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造价值,使得企业谋得最大的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