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绍中医治疗肿瘤的两个成方

 新用户85484151 2023-08-15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中医对肿瘤(癌)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癌)的认识和研究早有文献记载,可谓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从2000多年前《内经》及至历代名家,均有不少肿瘤(癌症)诊治涉及。 

7世纪《晋书》记有“初帝目有大瘤疾,使医割之”,即为今之肿瘤切除术。隋代《诸病源候论》所载“癥瘕”,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论“瘿瘤”均为肿瘤之病。

1171年宋代《卫济宝书》首次提到“癌”病。在此之前的 隋代《巢氏病源》、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均有类似癌症的记载。不过当时称之为“岩”,谓其坚硬如石,故谓之岩。“其色不变”“皮核相亲”“不作脓”“至牢有根”或作“石痈”。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亦有“乳癌” 之病,故在宋、元、明、清不少医著中,对乳癌、肾癌、舌癌(舌菌)、唇癌 (茧唇)、失荣(颈淋巴癌)等症均有许多相关论述及有效方药的介绍。癌症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局部病变问题,而是与机体内部许多不良因素,如神经、精神、内分泌、免疫等病理改变有关,这才是“本”,癌只是“标”。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无临床症状的老年癌症患者,在未查出之前仍“健康”地生活着。由于免疫平衡系统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它,人体这个时候就是健康的,也不会有任何症状。

中医学认为发生肿瘤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正虚是指气、血、阴、阳亏损并导致机体的防御、调控、稳定、修复能力减弱;邪实是指体内外的各种致病因素,致使痰血浊毒瘀阻、闭塞络道,凝结积聚,渐生肿块。中医学认为 肿瘤(癌)的发病总是与全身的状况紧相联系,只有在整体观念等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去认识肿瘤(癌)的病理过程,才能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肿瘤(癌)的治疗原则

对癌症的治疗,中医虽也注重局部的病变,但更重视患者的整体状态和生命的延续。其治疗原则总是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祛邪(痰、浊、湿、瘀、毒) 消癥,以维持组织器官的功能稳定(阴阳平衡)和生命的最佳状态(阴平阳秘)为要务,而不是像西医那样高度重视局部病变,而忽略整体状态。试图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达到“除恶务尽”“彻底解决”的根治目的。 

所以中医治疗肿瘤(癌)的基本原则:内外兼治,重在调内;病证结合,重在辨证;标本兼治,重在固本;扶正祛邪,重在平衡,延续生命。 

正确辨证施治

争取最佳治疗效果对肿瘤患者的辨证,主要是全身辨证(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及局部辨证(辨别病变组织的寒热、肿痛、坚软、缓急、逆顺等)。特别是辨明阴阳属性最为紧要。 

阴阳为八纲辨证之总纲。外科中的肿瘤、痈疽患者在其辨证施治时,亦当 首别阴阳。正如《疡医大全》所说:“凡诊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 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以对肿瘤的治疗,须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施以适当的方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介绍中医治疗肿瘤的两个成方

中医治疗肿瘤的方药甚多,只要辨证准确,临床殊有效验。现介绍清·王维德所著《外科证治全生集》书中二方。以管窥豹,时见一斑。 

1. 犀黄丸

由犀黄、麝香、乳香、没药等组成。黄米饭为丸,每服 6g,陈酒送下。 

功效: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适用于肿瘤属于阳、热、实证之患者。

方解:犀黄入心经,清热泻火、解毒化痰为君,麝香通经开闭、宣壅散结为臣,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为佐,黄米饭养胃,陈酒助活血之力,合而用之,共奏泻火解毒、消壅散结之功。 

2. 小金丹 

组方:木鳖子、乳香、没药、地龙、白胶香、制草乌、五灵脂、当归、麝香、墨炭、糯米粉。作水丸,每服3g,陈酒送下。

功效:化痰散结、祛瘀通络。适用于肿瘤之属于阴寒凝结,痰浊瘀阻之患者。

方解:方中草乌逐寒通经,地龙、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当归益血,白胶香调气,墨炭化瘀,麝香通经开闭,木鳖子祛皮里膜外凝结之毒瘀,合而用之,功能化痰祛湿,散瘀通络,消肿散结。 

上二方在辨明阴阳的前提下,可用于乳腺癌、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MTC)、非霍奇金淋巴瘤、脑神经胶质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的治疗。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医论医话及疑难重症中医临证思辨录,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图片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书主要分三个部分,即医论医话、方药杂谈及疑难重症验案111例临证思辨录。

第一、二部分是医论医话及方药杂谈,主要涉及对中医药一些基本理论、治疗方法的认识理解及在实践中的体会、感悟、再认识。书中提出了中医学应是生态医学,正邪共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等医学新识;阐释了中医对肿瘤(癌症)的认识和治疗原则,应是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祛邪(痰、浊、湿、瘀、毒),以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稳定(阴阳平衡)和生命的最佳状态(阴平阳秘),其治疗原则为内外兼治、重在调内,病证结合、重在辨证,标本兼及、重在固本,扶正祛邪、重在平衡,延续生命。探讨了仲景学说及历代一些名家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如研究《伤寒论》中辨证施治及病证结合的治疗方法;探讨刘河间的玄府理论及其在临床的运用;探讨李东垣脾胃论思想及其在临床的运用,如对内分泌及新陈代谢性疾病、眩晕、失眠、肠易激综合征及五官科疾病等的治疗运用,并对其“阴火”学说做了新的诠释;论郁病一文,是根据朱丹溪“百病多生于郁”的观点,提出了郁病的治疗应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的不同,而采取与肝、心、脾等脏腑相联系的不同治疗方法。对一些疑难性疾病,运用中医的优势,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如中医对肿瘤(癌症)的认识及治疗原则;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分期辨证施治;对心身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等,采取按脏腑分类的证治方法;对小儿抽动症按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辨证分型;百日咳从胆论治,玻璃体混浊的五型辨证施治,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优势等,都从理论和实践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对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也做了较为全面的客观论述,认为严格的中药质量控制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环节。这部分还对中、西医的优势做了较为客观的分析比较,认为中、西医各有特色,可以优势互补并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途径。

第三部分是疑难重症临证思辨录,详载医案111例。从古至今,中医因其整体观念的认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论及其所处环境条件的客观性,凡中医执业者,除少数为专科者外,大多为全科医生。本人从事中医临床已逾半个世纪,不少病家来此就诊,已历三代。病者万千,病种繁多,内、外、妇、儿、肿瘤及五官各科,无不涉及,其中不乏能够反映中医特殊疗效的典型案例。耄耋之年,始将这些年来的临证记录及治疗感悟详加整理,遴选其具有代表性、范例性,较能反映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案例(包括已陆续在有关医学期刊报道及本人专著中涉及的案例),编纂汇集,供业内人士临床、教学及学术研究时参考。

END


中医出版

好书
从不会埋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