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揉腹入门

 飞燕图书馆673 2023-08-15 发布于山西

Image 

中医老苗说

Image


本文文字稿内容可收听上面音频文件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受忧虑、焦躁等情绪的困扰,作息、饮食不规律,活动量又少,身体代谢不够充分,身心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您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经常这里不舒服那里不得劲儿,体检后医生说没毛病,或者只会告诉您出现了什么问题,至于如何解决,多是“原则”性的建议,一般人总感觉无从做起。

那么,什么是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呢?

除了生活方式方面的调整——有规律的起居、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平和的心态以外,我通过自身的经历体会到,简便易行的腹部按摩,是一种人人可学可做、立竿见影而又安全的调理方法。

Image

腹部按摩不仅调理亚健康,而且对许多慢性的内科疾病,比如说早期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以及脂肪肝、失眠、便秘、胃痛、胃胀、口臭等,都是很好的治疗、保健途径。
 
腹部按摩为什么会对内科疾患有很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强健脾胃,益气养血
 
疾病形成的基础,就是身体气血发生了变化。气为阳,代表热量、动力,气虚、气滞都会影响血的运行,形成血瘀、血滞。脾胃功能不好,运化营养、运化水湿的功能不健全,形成血的物质基础就会改变,血的物质构成就会不够纯净。气血的不良改变,就是亚健康的形成过程,到了一定时间就会形成疾病。要生成健康的气血,就要求脾胃功能正常,而按摩腹部有助于脾胃功能的强健,有助于脾对于营养物质吸收的纯净和水湿痰饮排泄的彻底。
 
(2)调畅气机
 
腹部按摩可起到升清降浊、通调三焦气机之功,可使心中之阳下降至肾,温煦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相互交通,水火相济。按西医学来说,腹部按摩,同时配合呼吸,可通过膈肌升降引起胸腔容积的变化而达治疗疾病的作用。
 
(3)按摩脏腑
 
我们的脏腑每天都有可能由于外邪、饮食、情绪等各种因素造成阴阳失调的状态。按西医学来讲,器官组织会出现炎性反应、痉挛、滞胀等不同病理状态。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手法接摩腹部,可以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使器官组织的炎性物质自我吸收,痉挛的状态得到松弛,迟滞的状态能够改善。
 
我在这里还想强调,在腹部按摩的同时,腹部诊断也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腹部诊断是腹部按摩的基础,有了正确的诊断才会有治疗和调理的着眼点,才能有的放矢,治疗和调理才有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将腹部按摩的优点总结为以下几点,认为非常适合现在的亚健康人群进行内科调理:
 
◆既是保健又是对身体状态进行了解的过程。
 
◆选穴简单,操作方便。
 
◆手法不需专业,只需放松状态操作即可。
 
◆不占用过多的时间,只要有十多分钟就行。
 
◆经常做可以使腹部保持平坦健美。
 
今天,我们开始系统向大家介绍“揉肚子的学问”。





一、腹诊的依据

 
腹诊法是通过诊察胸腹部的外在表现,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腹诊法”首见于《内经》,继见于《伤寒论》。《对时论》曰:“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知脏腑如何,则莫若诊胸腹。”骆氏腹诊推拿术的创立者骆俊昌老先生常谓:“诊腹方知气血之升降,明脏腑之盛衰。”骆老通过其毕生的临床实践研究,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并常通过腹部的变异情况推知受术者的疾病症状,经过腹部按摩后,不但症状消失,而且腹部变异情况也消失了。
 
虽然腹诊的部位仅限于胸腹部,属于一种局部诊法,但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由于胸腹部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具有整体联系,因此,人的整体功能活动情况完全可以通过胸腹部征象反映出来。





二、腹诊的基本内容

 
腹诊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动悸等情况。
 
1 诊腹部皮肤凉热
 
触摸腹部皮肤凉热,可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按之不温或冷,为寒证,喜暖手按抚,为虚寒证;按之热甚而灼手,为热证,喜冷物按放,为实热证。按之灼热,为里热内伏;按之不热而脉数,是表证。热退后,腹部按之仍热,为热邪未尽。少腹冰冷,为阳气欲绝的危重证候;治疗后脐下转温,是阳气来复的佳兆。
 
2 诊腹壁肌肉软硬度
 
轻按腹壁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为正常状态。腹壁瘦薄,脐腹按之柔软无力,多为虚证;腹壁按之坚硬,为实证。外感病,按腹未硬者为表证,按腹硬而疼痛者为里证。
 
3 诊腹部胀满
 
按之有充实感,有压痛,叩击声音重浊,为胀满实证;按之不充实,无压痛,叩击闻空声者,为胀满虚证。腹部高度膨胀,状如鼓,称鼓胀。鼓胀分为水鼓和气鼓。以手分置腹部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为水鼓;无波动感,按之无凹痕者,为气鼓。
 
4 诊腹都压痛
 
按腹疼痛,甚而拒按,为实证。若局部肿胀拒按,为内痈。按之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为瘀血;按之疼痛,痛无定处,胀痛时发时止,为气滞。腹痛喜按,无明显压痛,为虚证。
 
5 诊腹部肿块
 
腹诊发现肿块,须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有无压痛、表面是否光滑等。腹部肿块疼痛为积聚。肿块固定不移,按之有形,疼痛有定处,为积病,病属血分;肿块聚散不定,按之无形,疼痛无定处,为聚证,病属气分。妇女小腹有肿块为血瘕,男子小腹有肿块多为疝病。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为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而有肿块,为肠痈。若形如筋结,久按转移,觉指下如蚯蚓蠕动状,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不定,为虫积。
 
6 诊脐间动气(又称诊冲任)
 
脐间动气即命门之少火。肾间动气通过气化而使精化生元气。因此,肾间动气是人体最根本的原动力,脏腑之阴阳、气血无不赖此以化生,脏腑的各种功能也都赖此来推动。并且,人体的主要防卫抗邪功能,也都产生于肾间动气。腹诊是了解肾气充盛与否、诊察全身状况的重要方法。诊察时,应密布三指(食、中、无名三指),按切脐之上下左右动脉搏动情况。凡动气和缓有力,一息四至,绕脐充实,为肾气充盛;按之躁动而细数,上及中脘(脐上4寸处),为阴虚气逆;按之分散,一息一至,为肾气虚败;按之搏动明显,为内有积热;按之搏动微弱,且空虚无力而局部冷,是肾阳不足;按之搏动明显,局部灼手,症虽寒战、肢冷、下利,是真热假寒;按腹两旁热,脐旁四周久按却无热而冷,症虽面红、口渴,是真寒假热。

Image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投稿邮箱    1257377@qq.com

编者按:前文的“腹诊的基本内容”的第6条中,提到了“脐间动气”,也称脐下肾间动气,即命门之少火。这部分内容,初学中医的朋友还可能比较陌生,因此,我们选编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的一篇文章《命门可视说》,来阐释肾、肾间动气、脐和命门四者联系对于深入学习复诊很有价值。

 命门可视说
郑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I摘要通过文献及临床研究提出命门“可视”说。认为命门即脐下肾间动气,是医者或患者能观察到的脐部的跳动,是客观存在、能反映病情,并且能被医者调控的。命门可视说将中医范畴的肾、肾间动气、脐和命门四者联系在一起,对于病情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Image
自《内经》、《难经》以降,命门的位置之争就造成了诸多“命门说”。李瑞等纵观历代医家对命门的论述,将其归纳为六种不同的观点:眼目命门说,肾命门说,生殖器命门说,腧穴命门说,心包命门说,冲脉脑髓命门说。古今“命门说”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在“有其象则必有其形”的思想指导下,试图从古医书及医经注释中寻找与“命门”相应的脏器,最后莫衷一是,以失败告终。二是认为命门既无形可见,亦无位置可言,诸医家对命门位置的争论只是阐发个人对命门重要性的认识而已。命门之无形又可化生有形之脏腑形体,即所谓“无形生有形”。三是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推论命门为某一器官组织或系统。四是把“命门”作为哲学层面上的对生命之源探讨的工具。以上这些都不足以很好地指导临床。至此,关于命门的讨论已经成为历史悬案。

1 命门溯源

命门说的源头出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命门”凡三见,《灵枢·卫气》:“太阳之本,在根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这三处的命门与至阴显然有着标本根结关系,至阴为命门之根本,命门为至阴之“标结”。

从《内经》可知,至阴一词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穴名,如《灵枢·本输》言:“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素问·刺疟》曰:“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此至阴为肾经与膀胱经的交接处。二是指脾胃,如《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至阴,脾也。”《灵枢·阴阳系日月》:“脾为阴中之至阴。”《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此至阴之类。”《素问·评热病论》:“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素问·咳论》:“乘至阴则脾先受之。”《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脾胃亦与肾关系密切。三是指肾脏,如《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素问·解精微论》:“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以上可见,至阴明显关联着肾脏。据此推断,《内经》时期已经将命门与肾相联系了,而肾的作用无须赘述。

《难经》对命门亦有论述。《难经·四十二难》描绘了解剖意义上的肾,云:“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在《三十六难》和《三十九难》由肾引导出命门,并描绘了命门的功能:“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并且将命门定位于“右肾”。强调了命门与肾的密切关系,强调其为“生命根本”。而在《难经·八难》的论述中,作为生气之原、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守邪之神的是“肾间动气”。《难经·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在《难经·六十六难》中,将“肾间动气”定位在脐下,曰:“肾之原,出于太溪……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不仅脐下有动气,《难经·十六难》认为脐的上下左右及当脐均有动气,而且这一动气还是可“按”的。

2 命门即脐下肾间动气

由以上论述笔者推论,命门应是处在两肾之间的那种可按、可查、可验的动气,查验的部位在脐部。动气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

事实上,在《内经》时代已经认识到脐与肾的功用相联系,而且用脐疗治疗疾患了。如《素问·奇病论》和《素问·腹中论》均曰“肓之原在脐下”。《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即肚脐)。《灵枢·五色》:“当肾者,脐也。”《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由此可以想像皇甫谧《甲乙经》将命门穴定位于督脉两个肾俞穴之间,且与脐前后呼应的原因。

综上可见,内、难两经都已经意识到,肾、命门、脐下肾间动气作为“根本”的价值是一致的。《难经》进一步明确三焦是动气的通路:“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后世医家据《内经》、《难经》对此进行了各种演绎。

一些医家只知道动气可能是道家气功修炼时的气态感受,而没注意医者也可以感知,故未能把肾、肾间动气、脐下肾间动气和命门四者联系起来,以致产生诸多命门说,脱离了《内经》、《难经》执简驭繁的本意。其实此动气完全如针灸过程中之“得气”,不仅患者有体验,医者也可把握。如《标幽赋》中清楚地描述了施针者手下的感觉:“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医者正是通过这一可把握的气,通过调气来防治疾病的。正如《灵枢·终始》所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笔者在详考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在脐灸临床实践中,发现脐部确有动气,是可以看到的,更是可按的。因患者病情不同,脐部的跳动频率、幅度都不一样,按压后患者的反应也有所异,对于病情诊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并且极具操作性。

笔者认为命门即脐下肾间动气,也就是医者或患者观察到的脐部的跳动,是客观存在、能反映病情,并且能被医者或内服药物,或用外治疗法调控的。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