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嗣香:记先父陈墨香(二)

 cxag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南铁生与陈墨香

诚笃待友 提携后进

先父多年编写京剧,在京剧界的友人甚多。大家一致称呼他陈老师或墨老,甚至一些老前辈如谭小培、姜妙香等人也以老师或老夫子称之。一些爱好京剧的青年人更是尊敬地称他为老师。经常有人向他请教,他总是热诚地帮助解决疑难,常被人誉为“活字典”和“完才”。有人说:“今之编剧家,当首推墨香。”不仅北京和国内如此,他还载誉海外,日本以及欧美等国的戏剧界人士常有书信往来。

先父一生交友诚笃,经常往来的有傅治香、汪逢春、沈羹梅、李阿迦、金悔庐、沙大风、包丹亭、王瑶卿诸位老前辈。在研究戏曲和编写剧本上,得他们的帮助不小。他和最知已的王瑶卿先生几乎是每日必见,风雨无阻,四十年如一日。王瑶卿先生和先父在研究京剧改革方面花了不少心力。他们向来不抱个人成见,坦率提出不同意见,只要对改革有益,便诚恳接受。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始终保持融洽气氛。他们合作编剧,很自然地形成了这样的分工:有关场次、人物、词句等的安排和写作,由先父负责;而唱腔、表情,动作等,则由瑶卿先生出谋划策,以至作示范表演。两位老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初稿写成后,还要与演员与荀先生研究讨论,进行修改。这种合作的编剧方式,既能发挥剧作者的才能,又能适合演员的特长。荀慧生先生一生所演的新编剧本,大都是这样写成的。荀先生被列为四大名旦之一,与这种三位一体地研究、编写剧本的方法,不无关系。

图片

王瑶卿、陈墨香

王瑶卿先生喜交友,而且徒弟众多,每晚家中总是宾客满堂。除先父每日下午必到和有几位徒弟常在外,经常在座的有金仲仁、杨宝忠和宝森昆仲、章晓珊等。有一天姜妙香也在座,和先父寒喧之后,姜说:谭富英拟演《战太平》,约其配演小生朱文逊,在游街一场打算唱八句原板,但自己仅想出最末一句:“好一似吕奉先白门楼下亡”。因为后天就要上演,求别人已来不及,今天到这里来,特请墨老帮忙。先父听后忙点头答应,只用十多分钟即已编成,姜看后连声道谢。事后姜先生每向人谈及此事,就说:“陈墨老才思敏捷,为梨园界众人之师,可说当之无愧。我是钦佩之至。”

李阿迦先生,是先父在三十年代初结识之友人。李能诗善写,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交谊甚厚。先父曾襄助他编写过京剧。他为了研究京剧,经常与先父交换意见,双方真诚相待,相处非常融治,每遇研究问题时,常常忘了吃饭时间。李曾亲笔写一对联送给先父,上联是“与君真恨相见晚”,下联是“入世但觉知音稀”。

先父四十岁左右时,住家在椿树胡同上二条,荀慧生住上三条,两家离得很近。一次,荀先生拟演出《翠屏山》,恰好荀家住着一位新从上海来的刘叔诒。刘是演老生的,愿扮演《翠屏山》中的石秀,但未学过此戏,拟请师教艺。先父闻荀先生谈及此事,当即介绍包丹亭先生向刘授艺。包当时是北京的名票友,他自幼拜老艺人王鸿寿为师,专习武小生,武功扎实,演技精湛,《翠屏山》中石秀又是他的拿手戏。由于先父介绍,包先生第二天即借我家向刘授艺,从“吵架”到“杀山”,石秀的唱、念、做、打一手全包。经过一段紧张的学习,刘叔诒即陪荀先生成功地上演了《翠屏山》。包、刘二位素不相识,若是正式拜师学艺,从演出时间上讲亦不允许。先父与包先生为了帮助后进,真是不遗余力。

图片

荀慧生《翠屏山》

先父对来家拜访的年轻人,总是满腔热情的接待,如吴素秋、毛世来等几位名演员均曾前来求教,先父除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外,还介绍他们拜荀慧生为师。

刘艳云是三十年代初期一个中专毕业生,在校读书时酷爱京剧,曾在校庆活动中演过《虹霓关》剧中的夫人,大家认为演得不错,鼓励他学习京剧。不久他果然拜了清末著名花旦演员田桂凤为师,改名刘凤缘。当时田因年高多病,经常不能授艺,每日只是简单地说几句。而刘艳云学戏心切,经辗转介绍求教于先父。先父认为刘毕竟是个外行,怕自己耽误了他的前途,讲明不拜师、不请客、不举行仪式,只教会一两出戏即告一段落,然后,可代介绍拜一位内行为师。自此刘每天必来学习,先学的是《穆柯寨》《穆天王》,后来又学了《马上缘》《虹霓关》。那时我家住在烂漫胡同,院子较大,每天能听到刀枪碰碰之声,有时时间太晚了,刘即在我家住宿。先父对他如自己晚辈一样,非常爱护,一切招式均严格要求,从不松懈。刘学了《虹霓关》以后,先父介绍他拜荀慧生先生为师。那时荀先生家住南半截胡同,离我家很近,我家旁院有一小门直通荀先生的后院花园。当时荀先生的长子令香年龄尚小,时常由刘艳云领着到我家来玩耍。以后不知什么原因,刘又改演小生。他自结婚后即不常来我家,后来听说他不幸夭折了。

荀令香小的时候最为先父喜爱,他拜程砚秋先生为师便是先父介绍的。当时先父考虑学艺没有止境,令香如能兼两派之长,岂不更佳。那次拜师礼仪非常隆重,参加人员除程先生,荀氏父子和先父之外,尚有年逾古稀的昆曲老前辈曹心泉先生,以及金悔庐、徐凌霄、刘晓桑、张体道等各界知名人士。

图片

荀令香拜师程砚秋

我的大学同学侯颀人,因体弱多病,毕业后不能坚持八小时工作,为了谋生想学习编写戏本,慕先父之名前来求教。先父同他交谈之后,知他对戏剧是个外行,劝其另想其他办法。先父教他以历史典故为主,充实其内容,写成小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得些稿费以谋生。侯颀人照此去做,并常把写成的文章带来请先父指教,然后送去报刊发表。这样,他有了稿费收入,精神愉快,病情也有了好转(后因身体太差,病情突然恶化,早逝)

俭朴一生 勤奋以终

先父一生以微薄的笔墨收入维持一家五六口人的生活,因之一向节俭,从不浪费分文。他四十岁时因友人送他一支烟嘴,才开始吸纸烟。除吸烟外,别无其他嗜好。一九三三年秋季,恰逢先父五旬诞辰,朋友们提出要给他热烈祝寿,尤以王瑶卿先生主张最力,他提出凡熟识友人、弟子和戏校学生,能登台演唱者,当天都要粉墨登场,大家热闹一天。王先生并毛遂自荐担任总提调,下设几个组,各样事情都有专人负责;并发动熟识的各界名贤作诗词祝贺。先父听到此事后,立即制止,提出大家热闹一天则可,万不可铺张浪费!并说:“我与稚兄(瑶卿字稚庭)朝夕相从,情同手足,大家收入无多,又无积蓄,用费过大,于心不忍。至于老友愿送一些诗词则表示愧领,以便学习。”于是大家同意按照先父的意见办理。寿辰那天,京剧界公推王瑶卿先生携其女儿玉倩为代表前来祝贺,此外傅岳芬、汪逢春、沈羹梅三位老前辈也来了。大家一直谈到深夜离去。送贺联书画的人很多,其中有两位晚清的太史是我家的世交和同乡。事后听到人们谈论此事说:“这样安排,不失文人本色,墨老此举为后人树立了楷模。”那天王瑶卿先生还送给先父一幅亲笔绘制的彩画,画的是一个不倒翁,请邵茗生先生在上面题了一首七律:“愿作人间不老翁,鹤樵雅意寿糜公。赤城乐府裒盈尺,黄木诗篇老拄筇。歌管平章追昔盛,月华圆朗倍秋中。欢畅三万刚逾半,长酌飞英醉颊红。”此画现存我手,乃家大姐宽霞临终时嘱我善为保存,我视为珍品。

图片

王瑶卿画作

先父一生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一天,他嘱家姐宽云在书架上找出《三侠五义》,看后执笔写作,究竟要写什么,并未向家姐谈及。只见他写了不多,即搁笔休息。不想次日竟卧床不起,于一九四二年五月六日(旧历三月十七日)便与世长辞了。终年五十九岁。

一九四九年北京解放后不久,田汉同志到京,曾探听先父居住何处,意欲拜访。田老曾云:“陈墨香先生一生对于京剧颇有研究,兼之才思敏捷,编写剧本为其特长,据说荀慧生所演之剧多出其手,观众对其评价颇高。我们文艺工作者,如能见着此人,约其为革命工作多编几出新剧,我想是不成问题的。”有一次田老见着王稚老谈及此事,才知其因劳累过度已于一九四二年逝世,田老闻之大为惋惜。此事系一九五O年我到北京出差,稚老亲口向我述及,以后即未与稚老见面。回忆往事犹如昨日,不想两老均已作古。

一九八四年十月

《文史资料选编》第31

政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

北京出版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