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说大宋·聊状元|009—贾直孺替补上位

 启书有益 2023-08-15 发布于四川











启书有益,给你好看

宋初的科举考试,其制度设计,十分信任人性。考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名字、籍贯、家族关系等,都写在明处。阅卷考官一看,完全了解。

试卷居然不糊名?如此耿直!如今看来不可思议,但这得益于当时的社会风气。

最开初,那些干部子弟,是不敢参加这样科举考试的,不管自己有没有实力,不管自己能不能凭真本事胜出。生怕自己被人说是关系户”“走后门

这世道有一个规律,做坏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认为你在做坏事。

于是,这些官家子弟参加考试的寥寥无几。即便是几个鼓起勇气参加了省试,也不敢参加后面的殿试。万一不小心成绩不错,遇到一众考官全是自己十分熟悉、和父辈祖辈长相往来的叔叔伯伯,岂不尴尬。

不过,时代进步,人心不古。始终有些人不顾廉耻,利用制度漏洞,往里面塞私货。一个两个这样搞,倒还没多大影响。搞的人多了,就引发了强烈的反对舆论——我们需要公开公平公正!

于是,就产生了糊名考试的新制度。

实践证明,这样确实能够规避很多问题和矛盾。当然,糊名之后,也就给干部子弟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毕竟,做一个毫无建树、混吃等死、奢靡浪荡的官二代,实在是太无聊了。

北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殿试,顺利结束。有一张试卷,被所有参与考官传递阅读,争相点赞,一致同意将其确定为第一名。

程序走完,开始拆封登记。打开意见,是临江郡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刘敞(1019—1068年,后来为官颇有政绩,为宋代名臣,也是著名学者)。

说来也巧,正好,天圣五年丁卯(公元1027年)科的状元王尧臣,以翰林学士身份,出任此次殿试编排官,主要负责初拟名次。

按理说这也没啥,问题的关键是,王尧臣是刘敞的表兄,两人是血老表关系。

王尧臣看见刘敞的名字,吃了一惊,心想:这要是把他确定为状元,我算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于是,当面奏请主考:此人是我亲戚,为了避嫌,强烈建议换下来吧。

有人觉得奇怪,站出来劝道:老王,你要搞清楚状况。试卷是糊名的,质量好不好,全是阅卷官审定的,大家付出了艰辛劳动。你作为编排官,你的职责只不过是在现成评价的基础上排一下次第,和考卷的褒贬毛关系也无。降他名次,有必要吗?

更有人说:大家辛苦劳动了好多天,你一句话就否了,良心何在?

也有人说:皇帝多次强调,举贤不避亲,我们不可错过大宋的优秀人才……”

但王尧臣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己见。他说:各位,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更关系到国家的公信力。希望大家站在这样的高度考虑……”

大家一听,这下把话说绝了,再争执,就显得没有品位、不讲政治。迫不得已,只好将刘敞降为第二名,而将原第二名贾黯升为第一。

贾黯(1022—1065年),字直孺。河南邓州穰县人。以直言敢谏闻名。中状元这一年,他23岁。

要说贾黯是运气型人才,好像也有些道理。但这人实际上也品质不错。

贾黯对范仲淹十分崇拜,是优质范迷。有一年,范仲淹被贬到贾状元的老家邓州做官,贾状元当时正担任襄州通判,听说后,立即从襄州千里迢迢地跑回老家,拜访范仲淹。

范仲淹的粉丝群何止千万,司空见惯,没怎么理他。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去拜访,老范还是没理他。第三次,老范终于被感动了,送了他一句话:以你的才华,这辈子不用愁没饭吃,但也很难有大作为,我送你两个字——'不欺,够你这辈子用了。

说完,范仲淹写下了不欺两个字,送给贾黯。

贾黯得到偶像私人定制的亲笔签名后,十分激动,将这两个字做成腰牌,挂在身上,到处显摆。

在偶像感召下,贾黯确实干的不错,一生不欺人、不欺心,遇事正直敢言,从不溜须拍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