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纠正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帮助全党同志能够掌握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矛盾论》的学习过程中,党的干部们会逐步明白,具体问题一定要具体分析,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矛盾具有特殊性”的特点。如果我们不能从实际出发,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革命工作就必然会遭受损失,因为这和哲学“矛盾特殊性”的基本原理相根本背离。 毛泽东写道:“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个重大的信息:第一,任何运动都是矛盾的运动。例如,一个胚胎发育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和死的矛盾运动,一个力量是生,一个力量是死,哪个占上风?哪个力量大?就处于哪个阶段,当死占上风时就开始衰落衰老,直至灭亡。我们地球运动也是一样,是引力和斥力同时作用。我们车子在路上行走,一个是推力一个就是阻力。第二,每个事物都和其他事物不尽相同的,这个差别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人和人,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孪生兄弟姐妹也是如此;组织和组织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一个母公司下的两个子公司也会完全不同。 毛泽东认为,“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辨别事物,这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又可以叫“格物”。什么是格物?格物就是辨别和区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处于上升阶段?什么处于下坡阶段?这些都需要仔细的辨别。 有些辨别是无关紧要的,有些辨别是非常重要和极为复杂的。我们看两个人不可能从他们的服饰、言行举止,就直接能准确得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仔细认真考察,才可能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结论。那么,应该怎么看问题呢?就是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这就是事物的本质。《矛盾论》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看表象,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要看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既然所有的运动都是矛盾运动,所有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那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矛盾不同解决方法”就是相当具有智慧的选择。毛主席教导说,“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咱们就以党建这个大的事物为例,十八大之前和现在一样吗?肯定不一样。但是,矛盾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没有,矛盾依然存在,因为只要事物的运动存在,矛盾就会存在,只不过问题的性质、状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昨天的问题可能解决了,但今天的问题又出现了,今天的问题解决了,可能明天的问题又出现了,事物就是这样发展变化的。同样是党的建设工作,机关、军队、企业、农村、社区、学校、社会组织,……都不一样。就同样的企业党建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这个差别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各项工作才会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见: 第一,孤立绝对静止僵化看问题肯定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 第二,喜欢一刀切、喜欢想当然肯定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矛盾运动性和矛盾发展性”等最为基本的规律。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才是最为正确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研究问题不能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什么是带有主观性?就是对客观事物研究了解的不够,就是常常自以为该怎样,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犯了严重的主观教条主义错误,从而严重背离了客观事物的现实和现状。例如,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竟然把苏联军事经验应用到中国革命斗争中,忽视敌强我弱的本质,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什么是带有片面性?就是没有全面的看问题,没有多角度地看问题,没有历史发展地看问题,凡事不能只看到一面,还必须要看到另一面。要知道“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要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什么是带有表面性?带有片面性看问题,根本就不会抓住问题的本质,就会被各种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工作的深度不够,形式就会脱离内容,手段就会超过目的。如果饿了去吃饼,吃到第五个吃饱了,就一直夸第五个饼有多好。如此看问题,就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这样结果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