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年立志 发愤读书 黄镇的家乡黄山村地处大别山支脉三公山南麓,滨临长江,这一带丘陵起伏,河流交错,山连湖,湖通江,的确是山水形胜,战略要地。传说,当年太平天国内讧,东王杨秀清被杀以后,翼王石达开愤然率军前往四川,就是从黄镇家门口前这地方过去的。黄镇家门前的双井,更是神奇的自然景观,也是双井边人的命根子。所谓双井实为相邻不远的两个泉眼,西边的泉眼俗称大井,大井东边有个小涧滩,小涧摊东边的泉眼称小井。泉水涌出后汇积成一个椭圆形的水塘,塘水循地势流动成溪,吃水取自涌出的泉水,淘米、洗菜在上水,洗衣、刷马桶在下水,既卫生又方便。泉水不但冬暖夏凉,而且是大旱水不减,大雨水不增。双井边人以此宝井自豪。黄镇五岁时,父亲决定把他送到附近一家私塾破蒙,接受学前教育。在当地的农村里,这叫做“关水”。黄镇和姐弟们一起玩耍惯了,不肯一个人去上学。他父亲解释说:家里人口多,劳力少,田里活又重。我们年纪大了不顶力,不留姐姐在家里当帮手,一家人吃穿靠什么呢?弟弟年纪太小,等他大些一定同你一道上学。黄镇在大人的劝导下,才上了学堂。启蒙老师是塾师王富白,本县钱铺人。黄镇到学堂后,很快就学会了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王先生非常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 ![]() 黄镇故居(1942年被敌人烧毁后,仅留此门楼) 黄镇在私塾里学了两年,就入了族学。这是黄氏宗族办的小学。教师杨绳武,博学多才,很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敬重。上学后,杨老师就根据黄镇乳名“百知”的意思,给他起了一个学名叫黄士元,并解释说:“百知百知,无所不知,就是士中魁元嘛!”黄镇有了个好听又有深意的学名,很是喜欢。放学回家后告诉父母和叔婶,大家听了都很高兴。 黄镇悟性很高,学习又非常用功,他时常用父亲和叔父对他讲过的话和事激励自己,决心发愤读书,长大成为一个不受人欺负的、有本事的人。 学校离家有段路,他经常要带中午饭到学校吃。有一次下大暴雨,山洪暴发,沟塘涧渠涨水,流速湍急,道路难以通行。不少同学不敢上学,可黄镇不顾父母反对,还是坚持涉水到了学校。因为学校在外村,后来,为了更安心地读书学习,他便干脆住校,一个星期回家背一次米。他母亲非常疼爱他,每次回家背米都给他带上两三个鸡蛋。黄镇也知道孝敬母亲,每次看到体弱多病的母亲不得已卧床休息,他总是守在床边伺候。 黄镇不仅功课学得好,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而且他兴趣广泛,诗歌、音乐、绘画,他都喜好。因此深得老师和同学喜欢。 黄镇喜欢诗歌,随时抄下来背熟。他还爱好音乐,会唱黄梅戏的许多段子。他尤其酷爱绘画,从懂事起就对绘画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和感悟。逢年过节,父亲带他去亲友家做客,主人家桌子上摆的糖食,因为他喜欢吃糖,对他很有吸引力。但是他总是先看人家墙上贴的年画,看完了,揣摩好了,才回到座位上吃糖。回到家,就一个人躲到屋里画。他上山放牛,就用树枝在地上画山水,画牛羊。所以小朋友都知道黄镇爱画画。 小学老师杨绳武是位民间画家,擅长画梅。他看出黄镇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又爱画画,就有意要培养他。 这以后杨老师画画时,常叫他在一旁磨墨牵纸,并就所画内容有意指点他。黄镇耳濡目染,作画更入迷。在杨老师的教导下,黄镇的绘画技巧进步很快。 受杨老师的影响,他也喜欢画梅、菊,还练了一手好字。八九岁时,黄镇能写擅画在村中已小有名气,常应乡亲要求为之写字、作画。 1921年春,12岁的黄镇以优异的成绩高小毕业,全家人都高兴。 黄树青已经五十多岁了,积劳成疾,体弱多病,田里的农活主要靠大女儿做。一般人家的孩子,高小毕业后就要在家里顶个劳力了。但他知道,没有文化遭人欺,儿子聪明好学,又有志向,将来一定有出息,便决心家里再苦再难,也要送儿子继续去上学。黄镇当然高兴,他早就向往能到有名的桐城中学去学习。杨老师说过,那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出过不少有大学问的人。 早春二月,已是万物复苏。黄镇正做着进城赶考的准备。父亲怕儿子年纪小,路又远,不放心,要亲自送他去。黄镇心想父亲已年过半百,身体又不好,从家里到桐城县城,往返两百多里,怎能吃得消?自己十多岁了,也应独立生活了,于是,谢绝大人护送陪考。他去邀约同学黄位中一道出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