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徵明晚期“温纯精绝”的小楷艺术

 昵称40044036 2023-08-16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文徵明书法五体皆工,小楷尤甚,有“名动海内”之誉,可见其在当时书坛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文徵明早年广泛汲取诸家笔法,晚年时小楷已经独具文氏风貌,形成了温纯精绝的书风,可谓“人书俱老”。本文主要阐释文徵明晚期小楷在用笔、结体和章法层面的风格特点,并通过代表作品举例分析。


文徵明(1470—1559年),江苏苏州人,字徵明,后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又因嘉靖二年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故称“文待诏”。文徵明是非常高寿的书法家,享年九十岁。其子文嘉曾作《先君行略》曰:“(文徵明)专法晋唐,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褚而下弗论也。”可见文徵明晚年追求晋唐风韵,最终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蝇头小楷。正如清陈日霁所评:“古来书家,于得名后尚能作蝇头小楷,惟公与松雪两人耳。”
文徵明小楷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主要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晚年六十至九十岁间的小楷作品称得上稳定、成熟的精品。文徵明辞官归乡后,潜心研究二王笔法,努力摆脱明代中期“台阁体”之风盛行的影响。文徵明还与祝允明、唐寅、王宠等书家交游,使他在书学思想、审美情趣、艺术创作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其晚期的小楷代表作品有《老子列传》《醉翁亭记》《归去来兮辞》《赤壁赋》《离骚经》《草堂十志》等。下文从文徵明晚期小楷的用笔、结体和章法开始论述。

一、用笔
“用笔先求规矩入巧,精熟之后,自能美观”,古往今来皆是如此。用笔讲究书写技巧和运笔手法,归根结底,就是书写的字要给人以沉着稳重、精神端庄的形、质之美。书写小楷的难度在于用笔的精细程度和气息的古雅程度,文徵明在耄耋高龄,还将蝇头小楷的每一处点划都书写得十分到位,未有一笔懈怠,气完神足,十分难得。
与前期相异,文徵明晚年起笔仍保留露锋,但收笔和转折处多用圆笔,给人一种婉融遒润的感受;用笔爽利流畅,且不失圆润灵动,将欧阳询书风的险峻挺拔与魏晋书风的飘逸蕴藉完美融合。例如其82岁所书的《归去来兮辞》,笔法更多地取自王羲之的《黄庭经》和《乐毅论》,“而”和“易”字的转折处多用圆笔,少有棱角。“命”“春”这样带有捺画的字收笔用了圆笔,少了些许锋利感,“孤”字的捺画被处理成反捺,使字变得更加圆融。此作品中还有欧体的影子,比如“期”“胡”中横折钩的书写,总体字势呈纵势,显得修长清俊,如“啸”“诗”等字。可以看出《归去来兮辞》是文徵明小楷中潇洒自然的代表。
《草堂十志》中的用笔体现了行书的连接关系,一字之中多次出现牵丝,比如“感”“湍”“然”中点划与提画之间的牵丝,还有接连几个点划之间的牵丝,使字形逸态横生。从起笔来看,文徵明多以露锋行之,这种露锋的起笔方式深受王羲之《兰亭序》的影响。如“玉”字,三横起笔露锋,最后的长横笔轻顿,稍按重回。“其”字主笔长横和“门”的竖笔,这些线条的表现都十分纤劲有力。可见文徵明从起笔和行笔都偏好游丝细笔。尽管文徵明喜用细线条构字,但运笔却不失沉稳劲健。
文徵明的用笔多显锋芒,但是这种锋芒又需要沉着的笔力将其稳住,这样书写出来的字才会灵动自然而不媚俗。

二、结体
结体为所书汉字的间架结构,着重于点划之间的巧妙安排,如清代冯班《纯吟书要》云:“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又如元代赵孟頫《兰亭跋》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笔画和偏旁的搭配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结构和谐、匀美,研究结体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图片

文徵明早年受欧阳询楷体的影响较大,追求方正平稳、整齐划一。后来,明代对台阁体的推崇也导致文徵明早年的小楷创作都工整谨慎。到了晚年,他打破了台阁体的束缚,其结体不再单一追求方正平稳,而是稳中求变,体现一种灵动。以《离骚经》为例,《离骚经》是文徵明85岁时的作品,结体多横向趋势。文徵明通过结构中点划的长短、粗细和偏旁部首的宽窄、俯仰、高低变化来表现字形结构的自然美。从结体上分析,有的参差错落,左高右低,左右结构的字上下錯落,偏旁部首的高低变化使结字体势富有趣味,比如“纷”“艰”“谓”“鲜”等字;有的上覆下载,稳重大方,比如上下结构的“宁”字,上小下大,由于上部笔画较多,为避免头重脚轻,在下部将横画处理为主笔长横,且字中的横画同样向右上倾斜,由最后一笔竖钩调整字体平衡;有的欹正共存,险中求稳,比如“兮”和“余”二字,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从文徵明对相同字的处理情况来看,他以线条的粗细,笔画的俯仰、欹正变化增强了高频字的趣味性。“余”字撇短捺长、撇细捺粗,为了使字更富动感,撇画和捺画的开张角度很大胆,将撇捺处理为撇高捺低,两横呈斜势,竖钩向右下倾斜。为了使字达到平衡状态,书家巧妙处理了最后两个点划的高低位置。总的来说,文徵明在创作中能够灵活地根据字形体势来安排字的结构,在合乎法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最后达到险中求稳、稳中求险的效果。
文徵明取法二王,深得二王笔意。观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与文徵明的《草堂十志》,可以明显看出文徵明追求晋人古法,学习小王开拓的笔势和外紧内松的疏朗结构。苏东坡在《论书》中说:“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小字贵在宽绰,所以文徵明对每个单字笔画都十分遵循避让、穿插、俯仰的原则,结体由紧密变得更加开阔舒朗。以《草堂十志》为例,文徵明在结体规律上充分发挥了巧思,在合乎法度的基础上,结体安排灵活巧妙。“峰”字山字旁居于左上,对偏旁进行了避让处理;“窈”字底部进行了重组,“幺”和“力”一上一下,使整个字更加纤长疏朗,避免了笔画复杂的紧凑感;“群”字横画居多,排列有序,布白均匀,长短不一,参差有致,均呈斜势,饶有趣味,撇画作为主笔,突出醒目,重心略向左偏移,字形坚劲有力;“沓”字上松下紧,上宽下窄,上部留白与底部紧密的线条形成对比。纵观《草堂十志》,可以看出晚年的文徵明在处理结体时既有二王的疏朗、端庄,又遵循基本的结体法度。
除了遵循结体法则和汲取古法之外,文徵明对字宽和舒展的处理还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以《老子列传》为例,从“亦”“得”“若”这三个字来看,文徵明巧妙地将横画与竖画简化处理为点划,疏朗开阔,也使得整个字的造型新颖有趣。“余”“合”等带有撇画和捺画的字,点划舒展,笔势外拓,自然大胆。正如文徵明在《停云馆帖》中言:“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开阔。一如大字体段,诸美皆具也。”从晚年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字体间结构的把握已十分娴熟。

图片

文徵明晚年时结字的重大转变是他的书法创新,这使其小楷得以屹立于书林,千年不倒。正如明代谢在杭《五杂俎·卷七》所云:“(历朝)无真正楷书……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三、章法
“一字结构谓之字法,通篇结构谓之章法。”关于章法,布白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纵有行,横有列。此类章法布白难度较低,适宜用在真书、正篆、端隶等作品中,是一种等距、平均的分行布局形式。第二种是纵有行,横无列。这是一种适用于竖向书写的布局,行距和字距基本相等,字的大小略有差别,每行字数不等,如颜真卿楷书《麻姑仙坛记》。或是横有行纵无列,这种形式为楷书、行书横写常用。第三种是纵无行,横无列。这是难度最高的布局形式,被称为“乱石铺街”,适用于草书,特别是狂草。
文徵明善用界格作辅助,比如《老子列传》《醉翁亭记》《草堂十志》等。晚年的文徵明在处理章法时,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更加开阔,强调整幅作品的层次感,布局显得十分均匀、疏散,纵有行,横有列。细细品味,此章法构成显得灵透、清空,形成了一种萧散空灵的意境,给观者带来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例如《草堂十志》,方整的界格与以行入楷的文字结合,增强了视觉上的流动性,同时“笔断意连”,也体现了书写的意趣。通观整篇作品,无不透出文徵明的儒雅之气。

图片

文徵明晚年也有无界格的精品,比如《归去来兮辞》《离骚经》,给人以平易自然、清逸秀雅的感觉。《离骚经》纵有行,横有列,字距小于行距,虽然通篇无界格,但每一列、每一行的文字数量都相当统一,可见他在书写时对作品整体的布局把控能力极强。《归去来兮辞》这幅作品是文徵明82岁时所书,通观整幅作品,字的大小、间距、行气一气贯通,随势而安。从字的大小处理来看,文徵明善于以大抱小,以小破大,于大整体中求变化,于丰富中求统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徵明晚期的小楷书风可谓“温纯精绝”。“温”即稳重老成,书中无不显现出温和文雅之气韵;“纯”即纯粹与纯熟,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精”即精妙严谨的用笔和结体,笔笔精到,不拖泥带水;“绝”即耄耋之年自成一家,空前绝后,无人追及。马宗霍《书林纪事》录文衡山临写《千字文》事:“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由此可见,文徵明在明代书坛上的艺术造诣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通过勤奋习字、继承先贤与不断创新,才有了对小楷艺术的独特见解。作为吴门书派的领袖人物,文徵明对后人影响深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