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岁的女孩身患14种病症,嘴角渗血,病因很多孩子都有!青春期的孩子,充满了攻击性

 青榄家长地带 2023-08-16 发布于广东
焦燕华,深圳儿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爱玩滑板,精干洒脱,漂亮干练。


可焦医生却自称是“医院里最不受家长欢迎的医生”。

这也难怪。

内分泌科是儿童医院最忙碌的科室,每年接诊量高达十二到十四万。寒暑期,内分泌科更是人头攒动。

但来回接了几个诊,十个有八个都是跑来要焦医生给孩子打激素的。

通常,焦医生给予的回应,不是叹气就是摇头。

01

一位父亲径直坐下,开口就是:“我觉得他体重长得太快了,身高长得有点慢,有没有什么药物……”

话还没说完,焦医生就严肃打断:“没有什么药物!”

焦医生眉头绷起,已经有了愠怒之色:“我的天啊!你咋想的!”


每天面对的几乎都是这样的“焦虑”,焦燕华无时无刻不在窝火。

小东的爸妈带着小东进了诊室的门时,也是迫不及待就说:

“他有点矮。他比他们班同学都矮。”

按理说,9岁3个月的平均身高是136cm,小东还没有进入青春期,身高135.6cm,属于正常身高范畴。

焦燕华肯定地说,小东的身高正常,没有偏矮。


可小东的妈妈却很执拗:“我的意思是,需要打一下生长激素看一下。”

焦医生果断拒绝:“现在就告诉你,不需要!”

眼见无法“打动”焦医生,小东的爸爸心生一计:

“但是问题不是,现在很多家长是可以干预吗?”

焦医生努力克制自己的火气:“医疗的根据不是按家长的意愿来的。针不打在你身上,风险也不出在你身上。我再次拒绝你啊!孩子又不矮,你天天跟着咋呼啥呢!”

小东的爸妈面面相觑。


焦医生叹了口气,科普着:要达到人为干预孩子生长的指标,第一属于身高矮小,第二有生长激素缺乏。无论是父母的身高,还是从目前小东的身体情况,未来的个头极有可能是不会矮的。

然而,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小东的爸爸仍旧不甘心:

“我们家长自己想干预不行吗?”

焦医生头也没抬,用手比划了一下:“我第四次拒绝你!”


注射生长激素,需要医生对孩子身体的多重指标进行严格的综合评估,包括:个人身高状况、骨龄状态、生长速度、性发育状态、预测最终成年身高。

其实,大部分前来就诊的孩子身高正常,但家长却不满意,会想方设法地要求医生为孩子打生长激素。

“来就诊的,都想要170cm的女儿,180cm的儿子。”


如果孩子没有经过科学的身体评估,盲目地打生长激素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副作用。

在劝导家长的过程中,焦医生曾说过一句话,道破这其中的“玄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不要盲目攀比。”


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爱,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心,才是解决成长焦虑的关键。

特别是面对即将或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心理状态,像一本充满未解之谜的书,往往让人难以把握。

02

小舟刚走进外科诊室时,医生正低着头看病历,问了句:“孩子现在发烧吗?”

“我就是孩子。”医生的耳边传来一阵粗粝感十足的声音,惊得猛抬头——

这才发现,站在他面前的这个高大的男孩,才16岁。


就诊之前,小舟多次在网上搜索病因,发现自己的症状很像性病。越查越怕,他决定深夜独自前往儿科医院。

小舟羞答答地问:“医生,我是不是得了淋病……”

听到这话,医生以为小舟只是轻信网上的不确实的信息,便哭笑不得地追问了一句:“你有这种生活史吗?”

意想不到的是,小舟竟然点了点头。

人家不仅有,而且在就诊前这段时间,几乎天天都有。
‍‍


‍医生顿时严肃起来:“委婉地说就是,你年轻人嘛,晚上喜欢出去玩,对吧?”

小舟默然。

医生随即询问:“你之前有没有做防护措施?”

小舟连连摇头:“我平常都挺安全的”。

‍‍


医生沉默了良久,先让小舟做相关的检查,然后要求他把家长叫来。

小舟显得非常慌张:“一定要说吗?”

作为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责任能力,所需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必须得到监护人的同意。

在医生的耐心开导和坚持下,小舟的妈妈来到了医院。

可遗憾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

在得知孩子有持续性生活后,怒火中烧:“我不知道他天天在外面玩什么……在外面搞什么鬼咯……”


和小舟一样,另一个少年也在经历“棘手”的16岁。也是趁着夜晚,独自走进儿科医院。

因为自行翻包皮却没有及时翻回来,导致阴茎被卡住而肿大。万幸的是,没有造成太过严重的后果。

在得知医生必须要将他的病症向父母做出说明的时候,男孩同样百般推脱:

“这个不用说,我自己知道就行。”

随后在电联少年的父亲时,医生询问,在家是否教过儿子如何翻包皮,男孩的父亲支吾着:

“我们……他没跟我们说这个事情……”


青春期孩子正在建立自己的独立和个人身份。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同龄朋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这些渠道获取关于身体发育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更可能与他们的处境和体验相符合。

而父母,是他们最不愿面对和交流的对象。

面对性教育缺位带来的困扰和焦虑,又想要证明自己可以独自解决问题,便悄悄将心思藏起。

如果父母也不主动沟通,往往一不留神就酿成大祸。

03

彼时,在一个与小舟面对医生的情景截然不同的角落,一个同龄少女则在静静地与命运抗争着——

15岁的女孩小玲,因重度营养不良陷入昏迷,被东莞一家医院转运送到儿童医院。

被送来的时候,医生们震惊于小玲的身体状况:身患14种病症,自主呼吸已经停止,瞳孔不等大,嘴角渗血,对光反射消失,眼睛无法闭合。

当几位医生小心翼翼地抬起她的时候,不禁惊叹:“好轻啊,感觉像抬床被子。”


身高165cm,体重仅24.8kg,还是在存在严重水肿的情况下,形如枯槁,骨瘦如柴。

输血3.5个单位之后,小玲身体的整个血循环依旧非常吃力,肌肤惨白,毫无血色。长期缺乏营养供给,导致多器官损伤,甚至很可能已经引起了代谢性脑病,陷入长期昏迷,连做一个基本的核磁共振的条件都不具备。

神经内科、外科、PICU、介入科等各个科室的专家们束手无策,倍感无力。

在病床前,父母多次轻声与她交流,试图唤醒她沉睡的意识,然而她始终‍无法苏醒。


昏迷近一个月后‍‍,医生无奈地告诉父母,她现在活着的每一秒,都是在承受痛苦。

经过两天的思想斗争,父母最终做出了令人心碎的决定——放手,让她离开。

心电图上的线条渐渐被拉直,小玲的妈妈泪如雨下……


在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一个曾经健康活泼的15岁少女,怎么会走到如此地步,陷入绝食的深渊?

据小玲的母亲回忆,小玲上六年级时,体重有104斤左右。

上了初中后,小玲突然有了减肥的苗头。

她会特意嘱咐父母,做饭的时候不要放油,一点点油都不行。

起初,父亲以为这只是小女孩的一时兴起,等她饿了自然会吃饭。


但没想到短短几十天,小玲的状况就变得愈发糟糕,陷入了一种近乎疯魔的状态:完全不进食,只喝水,连月经也停了。

“最开始,她想减到五十多斤,但是等到她五六十斤的时候,她就没有底线了,只有越来越瘦……”


父亲很是担忧,从网上找了厌食症的图片给小玲看,小玲却坚定地告诉爸爸:

“我不会得厌食症的!”

眼见着孩子的状况急转直下,夫妻俩赶紧将小玲送进医院,最终被确诊为神经性厌食症。

这属于一种死亡率高达5—20%的严重心理障碍。患者会过度关注体重和体型,剥夺自我价值感,导致个体拒绝进食或过量进食。



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一个人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关注体重和外貌的影响,很容易导致神经性厌食症。

继而对进食有着强烈的抵触,每次吃东西或者想到食物时候,都会非常紧张,甚至浑身发抖、呕吐。

就像小玲说的:“我想活,但是不能接受吃东西。”


在确诊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小玲的病情反复,只要体重有所恢复,她便会偷偷自行停药。

吃饭的时候,她背着父母,将食物东藏一点,西藏一坨,甚至多次尝试自残,逃避治疗。


那么,小玲为什么会突然对“减肥”如此执着?

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小玲的父母也非常不解。

父母曾通过同学和老师了解过:

有的同学说,小玲默默地暗恋着一个男孩,而那个男孩却倾心于比她更瘦的女孩。

还有的同学称,小玲是在看到一个身材苗条的女孩只吃青菜,产生了攀比之心。

而这些说法已经无法得到小玲的证实了……



04

一个涉及身体发育和成长规律,一个关乎性健康和自我认知,一个针对外貌焦虑和心理困扰,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和生理挑战。

青春期+孩子,是一个令人既兴奋又困惑的组合。他们是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生命,充满了无数的潜力和可能性,同时又因为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焦虑和好奇,正面临着自我认知、自尊心的建立,对外界的关注和期待逐渐敏感,尝试寻找自己的身份和独立性,他们的世界往往变得复杂而混乱。

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没有察觉到这些变化并及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孩子们可能就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如同走进了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

心理学家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为我们支招,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助力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

① 倾听和共情: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倾听和共情,是最重要的!

给予孩子一个安全、开放的环境,先不要急于给予解决方案,而是先尝试理解和共鸣,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接纳。

家长要成为孩子们的支持者,而不是他们的决策者。

② 尊重和赋权:

在决策中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赋权。

在合理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参与日常决策,让他们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时间、兴趣和责任。这将帮助他们发展自信和独立性。

此外,父母也应该向孩子们传授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让他们了解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处理挫折和失败,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③ 提供正面反馈和鼓励:

在孩子走向成熟的道路上,无论是在学业、兴趣爱好还是人际关系上取得成就,表达你们的赞赏和鼓励,让他们知道你们相信他们的能力和潜力。

④ 及时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家长感到无法解决某些问题,或者当孩子展示出明显的情绪或行为变化,不要犹豫,马上寻求专业的支持。

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等专业人士都可以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也是向孩子传达寻求帮助、面对自己的弱点并寻求改进,是勇敢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青春期的旅程也会因人而异。给予孩子足够的爱、理解和支持,将有助于他们度过这个阶段,并充满信心地迈向成年。

作为家长,你的支持和参与,将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礼物。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参考资料:2023年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作者简介: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100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教育方法,让育儿变得更轻松;研发并提供各学科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