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的歌声 靳玲 在北京看病期间,我们租住的公寓旁边有一片小树林,大概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小树林的四周被草坪环绕,正中间有一块篮球场大的小广场,周边种满了大树,留下了一片浓浓的树荫。五月初的北京,最高气温已达三十多度了。每天早晚,周边的老爷爷老奶奶都会带着小孙子小孙女来小树林乘凉。在北京一环附近的地方,能有这样的一片小树林,也算是意外的惊喜了。 一天早上,我和老公来到小树林,找到一排长椅坐下,长椅旁边停放着一个空着的轮椅。我俩静静地坐着,透过浓密的树荫能看见湛蓝的天空,听见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我闭上双眼,感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想象着我们退休后的日子应该是这样子的,悠闲、舒适、宁静、安详。 这时一阵低沉的男女二重唱传到我的耳边,深情交融、倾入心扉,如潺潺流水般浅吟低唱。是苏联名曲喀秋莎。我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在离我五六步远的地方,一位穿着蓝色短袖衬衫的老头子扶着一位身着淡紫色长裙的老太太。他们一边缓缓地唱着歌,一边缓缓地向轮倚方向走来,歌声舒缓平静,举止优雅从容。只见老太太脚不离地的踩着蜗牛般的步子,一点一点地向前挪着,老头子每走一步,便会停下来慢慢地等着。终于走到了轮椅前面,老头子扶着老太太慢慢地坐到轮椅上,慢慢地推着轮椅走了,歌声也渐渐地远去了……由于没戴眼镜,我看不清两位老人的面部表情,也分辨不出老太太坐轮椅是因腿脚不便还是视力问题。我久久地沉侵在他们的歌声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时间也似乎慢了下来。 过了好一会,老公突然说:“他们应该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吧!” 我想是的,在哪个革命的年代,喀秋莎的歌声陪伴他们度过了大学校园的浪漫时光。他们也一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代,并艰辛地培养出了自己的儿女,带大了孙子孙女。现在,只剩下两位老人。也许每到周末,孩子们会回来看望他们,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相互依靠,相互扶持。他们了解对方,如同了解自己,关切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余生,他们将相濡以沫,不惧衰老。 靳玲,佛坪人,养老保险工作者,喜欢诗与远方,爱好绘画。 |
|
来自: 新用户1534Bpiv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