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木:泥人

 新用户1534Bpiv 2023-08-16 发布于陕西

泥人

水木

大雨过后,雨水在河边的玉米地里开凿出一些细小溪流,溪流里浑浊的黄色泥沙进入大河,在清澈的河水中扩散,像是一条黄色的绸带。这条黄色绸带,沿着河边漂漂荡荡一直延伸到河流的下游。王月娃望了一眼这条没有尽头的黄色绸带,把牛拴在玉米地边的柳树下,找到一个干湿合适的地方,开始玩河边的泥巴。

“月娃,又在玩泥巴呀,别把衣服弄脏了。”

杨大婶来看自己的玉米地,她把大雨冲倒的玉米扶正,用锄头挖来泥沙填在玉米的根部,再踩上几脚。她知道王月娃玩起泥沙来,除过那头牛,其它人事都会不管不顾的,就大声喊叫,“月娃,你的牛吃我玉米了。”

王月娃抬头看了一眼那头牛。牛在柳树下,并没有在玉米地里,就重新低下头,继续玩自己的泥巴。

河边来了三只白鹭,它们在浅水区悠闲地慢步,时不时地低下头,吞吃水里的鱼虾。浅水区有水草,水草下是浑浊的泥水。泥水大部都是从庄稼地里冲刷下来的,里面有鱼虾喜欢的营养物质。这些傻傻的鱼虾会被泥水里混合的农药、化肥和腐植物里漏出的汁水冲昏头脑。它们像是喝醉了一般在浑浊的水草中到处乱窜。这个时候,就是那些小小的鱼鹰和高大的白鹭最高兴的时候。

一只白鹭站在牛背上,扇动翅膀,牛感觉不自在,扭动身体摇起了尾巴。白鹭飞了起来,悬在半空,等到牛停下时,白鹭还是站在牛背上。这样反复几次后,那头牛不再理睬白鹭,继续低着头,啃柳树下已经被它啃过无数遍的水草。那只白鹭也安宁下来,不再在牛背上翻腾跳跃。停下来的白鹭,站在牛背上,一动不动地望着河面。

就在王月娃看着河边的白鹭和牛发呆的时候,自己修建的城堡却被另一只白鹭踩在了脚下。看到自己修建的城堡瞬间被毁,王月娃口里发出呀呀呀的大喊。听到有人喊叫,并向它挥手,那只白鹭大叫一声,飞向远处。它并没有飞远,它站在河边的石头上,看着王月娃和他的城堡,好像在说,你修建的什么东西呀,那么难看,会不会修呀,能不能修建的好看一点呀。

王月娃天生就是一个哑巴,嘴里只能发出“呀呀,啊啊,噢噢”这三种声音。在王月娃不得不用声音表达情感的时候,他会用这三种声音来表达自己。至于这三种声音表示怎样的情感,没有人能够破解。

此外,王月娃四岁的时候,得过小儿麻痹。别人得了小儿麻痹,最后的症状是在腿上,一个腿长,另一个腿短。但王月娃得了小儿麻痹后,症状体现在肩膀上,正常站立时,他的左肩比右肩高三厘米,肩膀抽动带动整个脸型抽动,面部姿态和那个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相似,却比霍金还要丑陋百倍。

此外,王月娃得过鼻炎。医生说,鼻炎使鼻子里面的一块骨头变大,呼吸的通道只有针眼大小,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呼吸。王月娃呼吸时只能张大嘴巴。医生对王月娃说,你不能激动,情绪激动时,呼吸不畅,即就是你嘴巴张的再大,也可能会要了你的命。

此外,王月娃还没有父亲。和所有没有父亲的人不同的是,他的父亲不是车祸死了,也不是喝酒醉死了,也没有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来。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就连母亲,也不知道王月娃的父亲是谁。所有这一切,让王月娃成了附近村子里最不幸的人。

不幸的王月娃,在四岁那年被母亲从广东带回来之后,就和母亲住在村子里。十五岁那年,在政府的安排下,王月娃去了一个聋哑学校。在学校里,王月娃并没有学到什么。不是学校老师不认真教他,那些文化课根本提不起他的兴趣。唯一能够引起他兴趣的,是书本上的图画。他对图画的兴趣不是用笔画课本上的图画,而是吃那些图画。他把课本上的图画撕成条状的碎片,像小孩吃麻辣条一样,一条一条地吃掉。对于一个残疾人,学校也没有办法来限制他的这种不正常行为。一年后,母亲把王月娃接了回来。

从聋哑学校回来后,王月娃吞吃图画的行为变本加厉。只要见了有图画的东西,譬如说书本,墙上的年历,街道上的广告,他都会撕成碎纸条,一条一条地吃掉。到了后来,母亲都不敢带他上街,不敢带他去别人家里串门。不论在那里,只要看见有图画的纸片,王月娃都要弄来吃掉。如果不给他吃,他就张大嘴巴,呼吸急促,歇斯底里的啊啊啊啊地大喊大叫。

一天早晨,上初中的芳芳去河边看书。草丛里有许多蝴蝶,芳芳放下书,捸蝴蝶玩。王月娃看到芳芳放在草地上的书,就眼巴巴地盯着书看。芳芳知道王月娃想吃书中的图画,就对王月娃说,“这书中的图画是不能吃的,你吃了,我就没有书看了。”

芳芳是村里最好看的姑娘,一朵花一样。芳芳说话也很好听,轻声细语的。芳芳知道王月娃经常把书中的图画撕成纸条,吃进自己的肚子里。

“这纸不是粮食,这纸是有毒的,吃了你会生病的。”

王月娃摇头,并发出呀呀呀呀的声音。王月娃的意思好像是说,我吃了这么多纸条,都没有生病,没事的。

“可你吃了书中的图画,我就没有书看了。你可以玩其它的,譬如说,泥巴。”芳芳指了指河边黑色的泥巴对王月娃说。

王月娃看了看那些泥巴,又看了看芳芳,就用手去触摸那些泥巴。河边的淤泥柔软光滑,细腻而且弹性十足。王月娃找到一团干湿合适的淤泥,在手中左翻右转,然后,拿给芳芳看。

“捸了一条小鱼呀。”

“啊啊,啊啊。”

“啊啊什么,就是一条小鱼嘛。”

王月娃把手侧翻,小鱼掉在地上,变成一团泥巴。

“啊,啊,那是一块泥巴呀,我以为你捸了一条小鱼。”

“啊啊,啊啊。”

王月娃重新把地下那团泥巴拾起,在芳芳的注视下,手里三翻两翻,又变成了一条小鱼。

看到又傻又难看的王月娃瞬间就把一团泥巴变成一条小鱼,芳芳真是吃惊不小。草丛上面是一片庄稼地,地里有红色的粘土。刚下过雨不久,芳芳去地里挖来一团粘土,递给王月娃。

“再捏一个,让我看看。”

王月娃拿着那团粘土,转过身,双手开始不停地捏弄。芳芳想站在王月娃对面,看看他是怎么把一团泥巴捏成一条小鱼的,可王月娃不让她看。芳芳就在草地上围着王月娃转圈。转了三圈,王月娃不转了。

看到王月娃手里那团红色的粘土,芳芳激动地差一点昏了过去。“天哪,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王月娃手中的那团泥巴变成了一张人脸,芳芳仔细看了看那张脸,那不是别人,那正是自己,虽然整个人脸的颜色是红色的,但鼻子、眼睛和嘴巴的形状和神态,简直和自己一模一样。

“天哪,你简直太可爱了,你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看到芳芳如此激动,王月娃那张丑脸开始扭曲变形,他可能是想挤出一个笑脸的,但他实在太丑了,他想表现的笑脸,在别人看来,比平时的样子更加丑陋。

“能给我吧。”

王月娃把那团泥巴递给了芳芳。

泥巴虽然干湿合适,但在芳芳手里,很快地就面目不清,恢复到了一团泥巴的原初状态。

王月娃会捏泥人的消息很快地在村子里传了开来,哪些过去经常骂王月娃是怪物欺负王月娃的小伙伴,从庄稼地里找来最好的粘土,带到他家里来,想让他给捏小泥人玩。甚至村子里的大人们看见小孩子手里栩栩如生小泥人,都启动了已经泯灭已久的童心,他们带上最好的泥巴和礼物来到王月娃家里,就是想让王月娃给自己捏一个泥巴雕像看看。

王月娃捏弄泥巴后,不再贪吃纸片上的图画,他正在把吃下的那些图画,转变为结实的泥巴雕塑。这个过程还是有很大缺陷的,那些泥巴都是野生的,没有现代科技的参与,也没有古老传统的工艺的打磨,寿命都不长。用水田里的青泥塑出苍鹭,栩栩如生的老黄牛,风干后浑身开裂,脚腿轻易地就掉落了,而他泥塑出的那些细碎娇小的植物和花卉,寿命就更短了,几乎还没有干透,就已经七零八落,不成样子了。在那一段时期,他雕塑出的所有东西,无一例外,寿命都不会超过十天。那些觉得惊奇,对王月娃佩服的五体投地已经不再嫌弃他的小伙伴,又开始辱骂他了。

“王月娃,你个傻蛋,弄得什么嘛,中看不中用。”

“你看这只老母鸡。”村前的小旦来找他,手里捧一堆泥块说,“你个骗子,开始还好看,这才几天时间,就成这样子了。”

“噢,噢噢,噢噢。”王月娃有点气愤。

“你做的这东西和你一样,都是歪瓜裂枣。”

“终究还是一个怪物。”

村后的荒坡上,是四川人开的砖厂。砖厂老板知道王月娃的能耐后,年轻时的艺术梦想被重新点燃。他找到王月娃的母亲,想把王月娃的泥塑烧成砖块一样,可以长久保存。

“我会找材料方面的专家,专门为王月娃的雕塑建一个砖炉。等到时机成熟,我们还可以成立一个艺术品公司,专门经营月娃的泥塑。”

王月娃从来不和人打招呼。他怕自己的形象把别人吓到了。那个老板和母亲站在场院里说话的时候,他正坐在场院的一角生闷气。他的面前堆着一堆泥巴,旁边放着别人送回来的雕塑。那些雕塑像是经过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各种动物和人体缺胳膊少腿,血肉模糊,各种房子和建筑全是残垣断壁。砖厂老板和母亲来到王月娃身边时,王月娃根本就不理他们。这是砖厂老板第一次面见自己心中的偶像王月娃,他知道王月娃长得难看,但看到王月娃的第一眼还是吓了一大跳。老板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走南闯北几十年,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难看之人。老板叫了一声王月娃,王月娃没有回答他。王月娃拿起一座已经千疮百孔的摩天大楼,手里摇晃了几下,大楼瞬间就变成了一些干泥巴疙瘩。

“可惜呀,可惜。”

“能有什么办法。”母亲知道,这老板肯定有办法。

“你看我烧的那些砖,原来也是泥巴疙瘩,最后不是都成了结实的砖块。”

“啊啊,啊啊。”

老板请来了一个专门研究泥塑材料的专家。老板还给专家配了两个助手,专门为王月娃的泥塑制作材料。一个月后,第一批砖块一样坚硬不会碎裂的泥塑顺利出炉。这第一批泥塑,老板专门送人。老板一直把出炉的泥塑送人。送了半年时间后,那些去他砖石的老板问他要泥塑时,他却不再给了。如果实在想要,就要出钱购买。

不到二年时间,砖厂泥塑利润已经接近砖厂利润的三分之一。这泥塑用的材料不多,和烧砖比较,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有生产速度,王月娃泥塑的速度,比我们说话的速度还快。有人上门订做王月娃的泥塑,当那人站在王月娃的工作台前面,说要塑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东西,他的话还没有说完,还没有描述清楚时,王月娃手里的活已经做完了,那个人只能睁着惊奇的眼睛,望着王月娃奇丑无比的面容目瞪口呆的份儿了。

老板不单有艺术理想,老板还有良心。他在王月娃的村子里为王月娃和他的母亲盖了三层小洋楼,在砖厂为王月娃修了工作室。他还找来两个年轻姑娘,专门照顾王月娃的饮食起居,但王月娃奇丑无比的样子吓坏了那两个姑娘。那两个姑娘死活也不愿意留下来照顾王月娃,没有那个姑娘愿意和如此难看的男人呆在一起。

一部低成本的科幻电影,因为没钱制作电脑特技已经放置了半年时间。制片人为了给导演宽心,特地送了导演一件艺术品。艺术品正是王月娃的泥塑,一棵疯狂生长的大树。导演对着那棵疯狂的大树发了一会呆,心里突然有了主意。

导演和制片人找到王月娃的时候,王月娃正在自己的工作室。但导演和制片人只看到一堆泥巴。他们找不到王月娃。他们看到王月娃的工作台前有一个畸形的泥人。导演说,这个泥人虽然样子奇丑,但正是自己电影里需要的。制片人说,那我们就把这个泥人先买下来吧。后面进来的砖厂老板说,这个泥人是非卖品,你们出多少钱,也不会卖给你们。制片人问,为什么。老板说,这个泥人不是艺术品,这个泥人就是王月娃本人。制片人说,为什么要这样。导演说,这王月娃是一个泥巴艺术家,作为一个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中肯定有一些独立特行的行为习惯,一般的俗人当然不懂。

事实当然不是导演说的那样,事实是这样的。王月娃的艺术品有了一点名气后,工作室里经常有人前来观赏他的工作过程,但是每次,那些客人,特别是那些好奇的姑娘,都会因为王月娃的样子而吓得大哭。为了不吓到那些前来参观的客人,每次进入工作室后,王月娃都会给自己先穿上一身泥巴,把自己变成一个泥人。

“啊啊,啊啊。”

“我能和他具体交流一下吗。”导演对砖厂老板说。

“不能。”

“为什么。”

“他是个哑巴。”

“那怎么办。”

“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给他说,他能听懂的。”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年后。一百年后,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结果,包括这个心里充满奇思妙想的年轻导演,心里也没有底。其实,电脑特技只是一个方面,主要的问题是,剧本是导演自己写的,剧本里的那些想法和场景,已经让导演绞尽脑汁,但仍然不能让自己满意。导演的想法遇到了瓶颈,是制片人送给他的那棵树,撑开了他的脑洞。但这还不够,他虽然有想法,有意识,但他没有那个天分,来充分实现自己的想法。他需要制作那棵树的王月娃,给他捏出一个他心中一百年后的世界。再说了,还有电脑特技,那是需要一大笔钱的,几乎是电影预算的三分之一,但他太年轻,想法太奇特,没有人愿意投资,给他的这个破电影做电脑特技。

电影当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先是在国际上获奖,然后在电影市场大卖。一个根本无人知晓的三十五岁的年轻导演成了国际上响当当的著名导演。因为这个电影,王月娃也发了财。关键是,王月娃成了一个名人,一个国际名人。有钱有名,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奇丑无比的男人和自己的想法一样。所有人都认为,王月娃长得丑,王月娃现在有钱有名,应该去整容,应该给自己短了三厘米的右肩用人造骨头或者不锈钢增高,让自己的身体对称好看。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演员,是王月娃的铁杆粉丝,却在见了王月娃第一面后,再也不敢见他。她对王月娃的经纪人说,她愿意把自己右肩的骨头献给王月娃,让王月娃的右肩高度正常,她愿意献出自己雪白的屁股,用上面细腻光滑的皮肤为王月娃整容。

王月娃不愿意为自己整容,更不愿意用一个女人的屁股来做自己的脸面。但他不会说话,虽然读过一年书,但不会写字,他嘴巴里发出的,呀呀,啊啊,噢噢,也无法让别人明白其中的意思。他的母亲,那个唯一不嫌他的人,在别人再三劝学下,也倾向于让自己丑陋的傻儿整容接骨。于是,王月娃被送去了国内最好的医院,用了国内最好的医生,给王月娃接骨整容。

手术进行的很成功。半年后,王月娃出院了。王月娃除过不会说话外,其它的都变了。他成了一个身板挺直面皮白净的漂亮男人。

在王月娃住院期间,砖厂老板关闭了自己的砖厂,把砖厂改制成艺术品生产基地,用自己所有的资产成立了一个艺术品公司,增加了烧制泥塑的泥炉,请了许多专家,扩大了艺术品的生产规模,他想在王月娃出院后大干一番。

王月娃出院后,第一次去那个新建的工作室时,就呕吐不止。医院里查不出毛病。如此再三。那个砖厂老板不甘心,把王月娃送去国外就医,从加拿大到美国,从美国到英国、德国、日本,世界上最著名的医生都看了,世界上最高端的医疗仪器都看了,就是找不到王月娃的毛病。所有医生和仪器共同的结论是,王月娃除过不会说话之外,一切都很正常。

没有了王月娃的泥塑,那个电影导演三年没有拍出一部电影,第四年拍了一部电影,亏了一千二百万,电影还被广大网友评为当年最差的电影,导演太年轻,受不了这个羞辱,从十八楼跳了下来,摔在街道中央,变成了泥巴一样的一团血肉。

那个砖厂老板因为给王月娃建艺术品公司,给王月娃查病,也破了产,欠了一屁股烂账就去了另一个砖厂给人家进窑出砖。母亲不忍心,就卖掉了村中的那个小洋楼,给王月娃买了一头牛,剩下的都送给了那个老板,让老板去还欠账。母亲和王月娃住到了原来的老房子里。母亲每天在周围的村子里打工挣钱,王月娃每天到河边放牛玩泥巴。

2021年7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