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禄魁​:乐水乐山薛海春

 新用户1534Bpiv 2023-08-16 发布于陕西

乐水乐山薛海春

杨禄魁

薛海春,陕北吳堡人,国字脸大耳、大眼睛,白皮肤,中等身材,宽肩膀,有力的双手。看外貌,他和黄河岸边出身,陕北高原古铜色的肤色不搭界。听说话,他没有陕北人那特有的高鼻音腔调。宽额头里蕴藏着睿智,炯炯有神的目光透露着坚毅。年轻时,他是在黄河渡口搏击风浪的“浪里白条”;他是在秦岭林区劈山开路的“林中猛虎”;他是篮球场上身手敏捷的主力“草上飞”。而今,已是80有余的老者,仍然是腰不弯、眼不花、手不抖。满头银发,思路清晰,精神矍铄。他坚持用手工撰文写作。沿用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先写出初稿,再行修改整理,誊清后再交由女儿金花打印,制成电子版,再投寄给《铜吴堡》编辑部。  其认真严谨  ,一丝不苟的精神,令我佩服。

今年7月上旬,我收到儿子杨欣转发融媒体电台《黄河古渡》,打开MP3播放器,聆听了全文。薛海春用行云流水般的笔端,描述了家乡渡口的春夏秋冬,把儿时趣事和青春记忆娓娓道来,引我身临其境。我把上文转发到《菜子坪情结》微信群里,一群曾与薛海春共事过的朋友,对这位陕西省作家协会的作家,年逾八十高龄时仍然笔耕不辍,而纷纷点赞。适逢李婉儿和我编著的《林涧吟一一晋群襄诗选》付印,我前往府上请教,又看到了海春兄撰写的散文《怀念四爸》,用真人真事真感情传播着满满的正能量。这几天我又阅读了薛兄的《灯树》,雄风犹在,宝刀不老。

薛海春在1958年前后,曾在青海的公安机关工作过,国家困难时期返乡务农。1965年秋季,从陕北高原来到了秦岭户菜路,参加林区公路建设,打通关中到汉中的又一条战略通道。

秦岭,天下之大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薛海春担任森工一处工程一队的班长,承担着桦树坪盘道的修建任务。这里是户菜路的咽喉工程,有四弯八层,由两个工程队上下排兵布阵,两头推进,我是在盘道上端的工程四队当筑路工。经过一队、四队近五百名工人、技术人员流血流汗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之字形盘道的修建任务。几十年间,陕西省森林工业系统修建林区公路1500多公里,户菜路的开通,有力地开发了山区资源,支援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40年后修建成(都)西(安)高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支撑。



西成高铁建设中的菜子坪。图/佚名

今日菜子坪。图片来自网络

薛海春创办了森工一处内刊《通讯》,传达上级指示,反映全处工作动态,报道先进单位工作经验,表彰优秀职工的模范亊迹,刋载工人诗歌等文艺作品。创办初期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稿件采编,刻印都是一人完成。我就是跟着他学习刻钢板,组稿编辑,办小报的。虽然右手中指磨岀了老茧,但还是刻字水平难以及人。当年我们在简陋的木板房里,用蜡纸、红油墨,配合手工油印机,套印《通讯》的刋头和标题一次完成,还是挺有创意的。在当时资讯不发达,交通不方便的深山老林里,学习资料缺乏,而《通讯》成了十分接地气的内部传媒,吸引了不少读者。各基层单位重视培养通讯员,成立通讯组,一批文青踊跃写稿投稿,给寂寞枯燥的工余生活增添了乐趣,促进了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图/杨禄魁

油印机

1972年森工一处和宁西林业局合并成立了宁西林业局,薛海春担任办公室的副主任、主任,工作担子更重了,除了为全局中心工作和为领导服务外,还要联系基层单位。采育七队是办公室的联系点,他带头去蹲点。随后第二年,我也陪高书记到采育七队蹲点。1977年初,我担任采育十四队学大庆工作队队长,在驻队队蹲点期间,我们和采伐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采育七队被树立为省局系统的先进典型。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我逐渐熟悉了秘书岗位的工作。1975年底,陕西省农林办公室组织的先进单位巡回经验介绍材料,就是在薛海春主任的主导下,我俩先拟总提纲,再分章节撰写,最后再汇总。高俊堂书记巡回演讲后赞声不断,后被《陕西日报》社记者采用。我们俩还一起合作,完成了多份文稿材料。

撰写巡回演讲稿时,山里天寒地冻,我们在办公室里放个小蜂窝煤炉子取暖,晚上发电机房停机了,只能用蜡烛照亮,废寝忘食地连轴转了三天,终于完成了任务。回到宿舍后,海春兄从机关食堂买了些猪骨头,准备熬制冻冻肉。熬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迫不及待地一看,还是清汤。后来才知道骨头上没肉,也没有放猪皮所致。我也明白了,基础材料不够,也难以写岀好文章。

进山修路或伐木,鞋袜是必须的装备。草鞋、麻鞋难以保护腿脚,磕碰受伤或遭蛇虫咬之,时有发生。布鞋虽然鞋底打上了橡胶底,但不耐磨,穿不了几天就掉鞋帮,塑料底鞋打滑不安全。后来的劳保用品是军用胶鞋、翻毛皮鞋、高筒雨靴。

我记不清1974年还是1975年,福建的一个工程队承揽了东沟的一段运材支线。年轻的南方工人穿着各式凉拖鞋,进入工地后没有几天时间,凉鞋断帮掉底,有的就光着脚,成了“赤脚大仙”。蹭破皮流血,磕掉脚指甲者甚多,又变成了“铁拐李”。伤痕累累的南方人未完成施工任务,就匆匆撤回。穿着合适的鞋袜,对保护劳动生产力非常重要。

单位发的劳保用品翻毛皮鞋,许多人都觉得不美观,不时髦,就动手改变,先用黑鞋油去遮盖,买鞋油费钱,就改用黑墨汁去涂,结果遇水就掉色,把裤腿和袜子都污染了。有人就发明给鞋面上打石蜡做保护层,但难以涂均匀,也不持久。最后的成熟工艺是先用砂纸打磨,再涂上黑墨汁做底色,最后刷上清漆就成功了。我们俩都参与了这项“翻毛皮鞋刷黑”的改造活动。现在市场上形态各异,质地不同的皮鞋、旅游鞋、运动鞋琳琅满目,不禁喟叹当年不安于困境的骚动。

当年的宁西林业局有两个独特的现象,一个是家住关中道的职工买木料给老人做棺材板,料理身后事。另一个是陕北籍的职工回家时带面粉,顾及现在的生存状况。

有一年春节回老家时,海春背了袋面粉,那时去吳堡的汽车难坐,他就坐火车绕道到山西介休,过黄河到吳堡。当他背着面粉徒步到河岸边时,看到了河滩有两个人影在来回走动。当他再往前走着,模糊的人影渐渐地清晰了,原来是爱人和孩子在河滩里拣拾洪水过后冲下来的煤块。眼前的一幕,他愣住了。这个七尺男儿愧疚,自责得无地自容,背上的面袋仿佛变戏法似的成为了石块,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在和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仍然是抑制不住起伏不定的情绪,眼圈泛红。我宽慰道,也可能是她们母女念你心切,专门到你回来的路上去等候。心有灵犀,这还颇有浪漫情调啊!

海春的爱人高挑个子,皮肤白晳,乌黑的头发自来卷,平添了几分姿色,说话柔声细语。我叫她嫂子的时候,她总是笑眯眯地与我拉话。年轻时精干、勤奋、贤惠。听说至今还保存着60年前她在修梯田的工地上意气风发的“铁姑娘”照片,还有陕报记者采访报道她被树立为先进标杆的报纸。那个年代,“一头沉”家庭的女人最艰难。男人不在家,每年就是探亲假一二十天相聚,其它时间所有大事小情都要一人应承,上要敬老,下要养小,说实话,没有点本亊能耐就玩不转。嫂子可是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她去上工劳动时,就在孩子的腰间拴个带子,系在炕上的窗棂上。稍大些,怕从炕上掉下去,就在院子里挖个坑坑,把娃放在里边。她家的窑洞还离村子有一段距离,唉!往事不堪回首。1980 年一家人办理了”农转非”,才把全家的户口由吳堡迁到了户县。进城后的日子也不轻松,单靠海春兄微薄工资收入养活一家六口,也捉襟见肘,嫂子便去劳动服务公司上班。有次上班途中还被汽车撞伤,强忍疼痛地休养了三四个月。她们夫妇俩坚毅顽强,力争上游,不甘后人的精神潜移默化激励着下一代。养育的四个女儿,个个优秀,朵朵成花。大女儿内招为林业职工,二女儿中医大学毕业,在西安市三甲医院工作。孪生姐姐金花,西北农大毕业,现在是省属事业单位的会计师。妹妹银花,陕师大毕业,现在在广东某传媒做记者。

好学是薛家的家风。海春就是优秀的传承人,他虽然第一学历并不高,但通过自学,取得了大学学历,被评定为高级政工师,被接收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可谓是成绩卓越。他们家设有奖学基金,凡考入大学的孩子都有奖金,这已经从上辈老人开始设立。海春的毛笔字,钢笔字都有一定的功力,字如其人,飘洒俊逸。当年在菜子坪,他常常给木箱子上书写毛主席诗词,很多人把此当成装饰品保存,摆放在居室的显眼位置。前年,他受邀为我和陈英明合著的《路印》题跋的手稿,眉清目秀,龙蛇笔走,丝毫不见耄耋之年的孱弱,潦草应付,仍旧遒劲有力。当年的风骨犹存无遗,我十分珍惜地收藏着它。

和睦相处是薛家家风的又一大亮点。海春的生母去世早,他与继母及异父的姐姐关系融洽,不生间隙。去年有一天,我在林业厅门口见到他和金花相跟着,就问:你们去哪里了?他指着手提的饭盒对我说:给我姐送点菜过去。我曾和他一块儿去过劳动路的他姐家。我问道:姐的身体可好?他说:身体还可以。年纪大了,住得又不远,经常过去看看。足见姐弟情深。两个弟弟对他这个哥哥也是敬爱有加,有事都愿意向他倾诉。同父异母的小弟海平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任总会计师,兄弟俩经常商讨工作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对于女儿及家事,他们爱得深,放得开,一家人其乐融融。

1988年,薛海春从宁西林业局工会主席 任上被提拔为局党委书记,委以重任,主政一方。

宁西林业局列国家百名最大木材采运企业,居户县、周至和宁陕县境内,属国之父亲山一一秦岭山脉的腹地,佔有10万公顷的面积,活立木蓄积量1300余万立方米的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91%,近5000多名职工、干部和技术人员常年与大山为伍,进行森林采伐和森林抚育工作。

将帅起于卒伍,宰相起于州郡。薛海春是地地道道的林业人,是从林区底层一步一步走向领导干部岗位的。他带领党委一班人,谋划企业的发展。宁西林区经过三十多年的采伐,木材蓄积量大大减少,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悄然而至,开展多种经营成为了拯救企业的灵丹妙药。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后,党委规划了开发森林旅游的蓝图。薛海春敏锐地意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推广宣传林区特色极为重要。有人提议请明星做代言人,在电视上做广告;还有人建议邀请文化大咖来撰文、拍纪录片;还有推荐聘用名人某某某的名单。薛书记思忖,这些方案都很潮流,很时尚。但这是一笔不少的投资啊!着实让领导者犯了难。

望着窗外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青松林,薛海春的思绪飞扬得更远。

1970年初到菜子坪,不大的河坝,散居着六、七户农家,东沟两条河交汇处的山坡上,生长着一棵高大挺拔的铁橿树,苍劲有力的枝条泛着翠绿,它是航测的定位点,是宁西精神的图腾。几块狭小的菜子地里泛起金黄色的菜花,在满眼皆绿的山洼间格外养眼。还有那流传久远的菜子花姑娘凄惨爱情故事,使人扼腕叹息。

菜子坪西边的几幢木板房就是森工一处的机关办公用房。木板做围墙,木板条子压缝,木板铺地,油毛毡盖顶,漏风不隔音,更别提保温了。有年冬天刮风,把房顶掀翻,几户夫妻房间,半夜里”重见天光,暴露无遗”,惊吓得落荒而逃。1975年秋季的一把火,烧毁了四、五幢板房。当人们正在灭火搬东西,相隔不远的另一幢被烘烤得到了临界燃点,火借风势,这边的火苗跳跃过去,“腾”的一下,就被点燃了!菜子坪“火烧连营”时,机关干部和职工投入到灭火之中,薛海春和我们许多人都被木板上的钉子扎伤,黑红色的铁锈穿过胶鞋底,戳进了脚掌。当时还没有察觉,灭火完后感觉到疼痛,瘸拐了五、六天,才得以恢复正常行走。没有伤及的人,大都是穿硬底皮鞋或穿胶鞋里鞋垫子的。



航拍菜子坪全景 。  图/佚名

菜子坪全景。图/武强

菜子坪,一座崛起的林区新城,一颗镶嵌在崇山峻岭上的珍珠。赏心悦目的独特景致是环绕着四周山峦铺满绿绒绒的织毯,高高大大的松树像拱卫守护城市的卫戍部队,受制”铁橿”将军的统领。潺潺    河水日夜不歇地从城中流过,就像音乐家在弹奏美妙的乐曲。

东沟口的采伐基地上,一片油松林翠绿茁壮,生机勃发。那是在1974年,杨禄魁任团委专职副书记时组织团员青年,与西安林化厂团委营造的青年林。森工局的领导罗克修,寇世立和驻局工作队的同志,宁西局党委书记高俊堂,政治处副主任兼团委书记李志远都参加了植树活动。  宁西林业局坚持采育结合的方针,采树种,建苗圃,育树苗,清理采伐迹地,改造次森林,新增造林面积5000多万亩。1974年6月份,宁西林业局选拔推荐薛海春、张希明、杨禄魁等四人,参加陕西省森工系统青年干部培训班,接受思想理论、领导能力培训,列入了青年后备干部队伍。培训结束后,我俩在西大街照相馆合影留念。

山是我们守,路是我们修,树是我们栽。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努力拼搏的松树精神和老黄牛精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薛海春又回忆起了担任局工会主席的时候,主持“宁西精神”的评选活动,职工群众踊跃参与,圆满收官。

在薛海春的组织领导下,这次成立了专班,发动全局的干部职工全员参加,人人动笔写文章,个个开口讲故事,大家都来做森林旅游的推广大使。从轶闻趣事,风土人情,历史典故,风景名胜,林技科普…… 各方面多维度地书写宁西林区的古往今来,唤起外界对神秘大山的好奇,激发进山旅游的兴趣。一场史无前例的写作浪潮在全局涌现,经过层层评选,30多万字的文稿入编《 森林的诱惑  》。薛海春、穆云秾编著的《森林的诱惑   》,以宣传宁西林区为主要内容,由省林业厅厅长,后任省人大副主任的任国义作序,陕西人民岀版社岀版,新华书店发行。它开创了我省森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站在了秦岭山水研究的最前沿,也是企业职工文化活动的典型成果。

薛海春牢记毛主席:“领导干部的职责,一是岀主意,二是用干部”的谆谆教导,以博大宽广,求贤若渴的胸襟,从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拔使用了有实际工作经验,有培养前途的职工担任基层领导职务,并向上级推荐人才,被委以重任担任处局领导干部。

有一年,薛海春在桦树坪营林区蹲点,发现穆云秾的人品好,文笔也好,当时办公室的前两任秘书杨禄魁和索志海都被选调到省厅、局机关工作,他就向组织干部部门推荐穆云秾担任党政办公室秘书,政工部门考察后提出其家庭出身和父辈的政治历史复杂,不宜使用。薛海春提出,若是上辈的政治历史问题,则不应该影响和埋没人才。他以政治责任担保,使这位老三届学生、下乡插队知青、又上山到林区磨炼多年的人才脱颖而出,在新岗位上有出彩表现。

1991年,经过逐级评选推荐,薛海春被西安市市委,陕西省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分别参加了市上、省上的表彰大会。从市委书记、省委书记手中接过荣誉证书。

1994年,薛海春调任陕西省森林工业管理局纪委书记,进入局级领导班子。负责全系统的党风党纪检查,参与重大决策。他不负众望,建章立制,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及时纠正歪风邪气,为系统内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做出了贡献,受到职工群众和上级的赞扬。

薛海春利用业务时间,挑灯夜战,呕心沥血地完成了《林海春秋》《绿染人生》的编写,由著名文化学者杨乾坤先生撰写前言,陕西作家协会出版社岀版,分別被列入“延河文学丛书”与“西部大开发,山川秀美工程”文库。他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不间断地在《陕西工人报》刋载。有位编辑对我说:深山密林出木材,青山绿水育秀才。

退休赋闲后,薛海春夫妇到广东去探望小女银花,小住了一段时间,游览了南国风景名胜,品尝南国美味佳肴,亲眼目睹改革开放之都的繁华,盛赞新时代。     带着对故乡的怀念,他不定期向《铜吳堡》投寄稿件,感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

年轻时夫妇聚少离多,家务事全靠妻子张罗,如今正是弥补亏欠的好时机。他慢慢地学会买菜,做家务,陪夫人去医院看医生,做陪护。近年来夫人的视力下降,逛街,去超市,过马路的时候,老两口子不离不弃地相互牵拉着手。两个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福乐同享的耄耋老人相伴而行,谁人敢言?这不是人世间最温馨的感人画面!

今年上半年,海春腰腿染疾,医院做了多项检查后,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生建议,最好保守治疗。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活动,睡硬板床。老两口一个有了病,另一个也就作难了。商量着请一个媬姆照料。这时大女儿退休,放弃了照料孙子的家务事,从咸阳过来伺候了半年,症状得以缓解。在他有病期间,孩子孙子们关照探视,视频问候,孝心满满,情意浓浓。谁人又能敢说?这不是安享亲情绕身,知恩返哺的幸福高光时刻!

薛海春一生从事林业,经历了森工企业筑路建设、木材采伐、营林更新、多种经营、停伐转型、天保管护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谦虚谨慎,品行端正,厉精图治。我俩交往50多年,志趣相投,他给予了我恩师般的指教和挚友般的帮助,是我学习的榜样。人生遇到这样的良师益友,谁人又能敢言?这不是一种缘分,荣幸之至呀!

2022年7月23于西安林园

杨禄魁,男,陕西省扶风县人。
从亊且热爱文字工作。
陕西省森林文化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