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疙瘩火,看到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不解,觉得诧异,它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当然,这也不能怪大伙,因为疙瘩火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较强,不是所有地方和所有时候都有过,情有可原,不知者不为过。其实疙瘩火是过去在秦巴浅山区丘陵地带人们农闲时到坡上挖些树根,这些树根,当地有些地方的人称之为疙瘩,然后用这些树根疙瘩再放到屋内陆摊火上燃烤,用其燃烧的热量来烤火取暖,你看,我拐来说去、拐弯抹角的,简而言之,说白了,疙瘩火就是用树根疙瘩拢的取暖火。疙瘩火不常见,只在过去秦巴浅山区的人们才烤疙瘩火。因为深山区,山大林密,树多柴广,人们根本看不上用树根疙瘩烤火,麻烦不说还不美哉,树根疙瘩相比木柴,其一不肯燃,其二烟子大,其三难得挖,树根埋在地底下,盘根错节,藤藤蔓蔓,有的深有的浅,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直有的弯,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不规则,且生长环境复杂,有的生在悬崖边、有的长在石缝里,挖疙瘩的时候还要掌握技巧,还不能急躁,要由上到下、由易到难,由高到低,一步一步进行,人挖时还要因地制宜,不断地变换方向和姿势,就像庖丁解牛一样,要顺理成章,顺着地形、看着长势下锄,挖疙瘩要用䦆头或洋镐,䦆头和洋镐挖土肯钻,挖疙瘩时省力好用,同时疙瘩挖好,还得装在背篓里或扛在肩上弄回去,整一身的泥土,挖疙瘩相比收拾柴火难多了。同样在平川地区和城里,树少柴缺,人口众多,没有多少树根疙瘩供人挖,也没有多少人挖树疙瘩生火取暖,疙瘩火自然也就不常见了。疙瘩火之所以在过去浅山丘陵普遍常见,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浅山丘陵,虽然家家户户有柴山,但是不甚多,过去山里树木长得端正、周溜的要想断修房木料或卖几个钱,同时木柴还得安顿一年四季做饭烧,舍不得砍,有的还准备积攒几年烧窑烧砖瓦盖房,要是整个冬天一直烧柴火取暖未免有点奢侈。另外烧柴最好是花梨木(耳树),到了寒冬时节,一天到黑,农村只要屋里有人,就得拢火烤,过去农村尤其是浅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村,人们取暖一般不用电暖器,其一舍不得用电,其二不习惯,觉得用电暖器烤火不上身、不得劲,用上好的柴火吧,又费得不得了,人们就想到用树疙瘩,烤火耐事,在火垄上放上个斗大的树根疙瘩,让其慢慢燃烧,火不得熄,人觉得冷了,随时坐到火垄旁,随时有火,如若想烤大火,就再添些木柴,火就“轰轰”的燃起来了。况且秦巴地带树木繁多,树根疙瘩遍地都是,房前屋后、地边塄坎、承包坡上几乎都有,加之这些地方人烟不多,树的生长繁殖速度规模远大于人们挖的速度规模,况且当地也只是少部分人、偶尔挖些树根疙瘩生火取暖,并非大规模的采挖,毕竟挖树根疙瘩费时费事,价值也不大,所以过去,在秦巴丘陵烤疙瘩火也只是一种不甚普遍的现象存在,一般不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严重的损害。现如今,在秦巴浅山丘陵地带,疙瘩火已经不多常见了,因为毕竟社会在发展,这种原始的直接的取暖方式,被现代化的取暖设施所取代,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比取其重。疙瘩火是上世纪特定时期特定地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的见证,但是和现在社会相比,毕竟落后了,过时了。疙瘩火过去陪伴了部分地区部分人的寒冬,但它只是满足了那些年代人们基本的温饱需求,随现代社会高质量发展,供给人们更多的生活选择和更高质量的生活需求,电气化已走进农村寻常百姓家,干净、整洁、安全、卫生的取暖方式更加多元化,人们取暖挑选的余地更大了,过去农村人们不敢问津的空凋现在也比比皆是,各式各样的电暖器取暖效果更好、品质更佳,安全可靠性更强,电费价格寻常百姓也能承受得起、接受得了,冬天取暖有更好更优的选择,人们的取暖生活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如今在秦巴浅山农村,过去的火坑火垄基本已经消失,疙瘩火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更多的是烤火炉,将各种可燃物,柴、煤、树根、秸秆等用电锯成小断,塞到炉子里,节能安全、效果良好,人们也不再纠结省柴费电的事了,毕竟社会发展了,人们收入增加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质量要求自然也就提高了,人们也不愿再去费好大的气力挖树疙瘩了,冬天不再烤疙瘩火了。疙瘩火灰大、烟子大、不干净,局限性大,疙瘩火是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产物,它的消失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不知道再过几十年,人们冬天取暖还再发生怎样的革命和变化,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拭目以待,只不过,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必定比现在更科学、更先进。
张长青,中学政治老师。 热爱生活,爱好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