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导报》访谈 | “2023·江苏十佳青年书法家”谈创作

 黄俊俭书法 2023-08-16 发布于河南

《书法导报》访谈 

621上午,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书协、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承办的“2023·江苏十佳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在江苏南京开幕。展览展出了“2023·江苏十佳青年书法家”王海洋、刘孝龙、杨嘉伟、吴健华、张飞、陈维、赵振、顾宇驰、黄鑫、梁奇的作品100幅。江苏十佳青年书法家作品展是江苏省现代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品牌展,也是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十四五”规划中美术、书法系列重要展览之一。我们约请10位获奖作者,请他们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现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王海洋:学习书法二十余载,我愈发体会到书法表现的是书家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另一个形式的自我存在。古人云:“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这句话既指明了学艺的路径,又阐述了艺术的不同境界。近阶段,我偏爱“萧疏简淡”的艺术情境,化繁为简,淡若烟云。为此,我在传统经典中不断锤炼自己的笔墨技巧,寻找表现自我的线条形质,本次展出的10幅拙作,有新作,也有近两年的旧作,是不同阶段自己对书法的艺术追求,也是自己对生活感悟的心路历程。在日常书写中,虽偶有心手双畅之感,但也常感笔墨“力不从心”,临习经典是日常功课,“书如心画”也是每个书法家的艺术理想,期待未来能找到个性的笔墨语言,诠释另一个“自我”。

刘孝龙:大疫三年,客观上拥有了更多的时间留给书法,书法创作讲究气韵体势,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心中的热情和反复的训练是我本次获奖的关键所在。本次参展的10幅作品,主要集中在大字草书和小字行草书,10幅作品中9幅作品皆为新作,是疫情中反复琢磨、日夜锤炼的个性风格的结果。朱和羹《临池心解》中说:“作字须有操纵,起笔处,极意纵去;回转处,竭力腾挪。自然结构稳惬,所谓百丈游丝在掌中也。”能够自如控制毛笔在纸面上的起承转合,来达到轻松自然的书写状态,是草书创作的关键要诀。

杨嘉伟:近年来,我一直按照自己制定的“宽打地基、融通五体、诗联并进、博览精一”的思路来学习,精力消耗了不少,但在“一招鲜”上做的却不够。本次展出的拙作便是学习路上的汇报作品,10件作品尽量呈现不同的风格面貌,并对自作诗词进行了书写、对自制的鱼拓也进行了题跋,以期不给观者造成视觉疲劳。

吴健华:书法写心亦洗心!清、净、逸、大是我的审美追求。本次参展的书法作品包含了篆、隶、行、草等书体,在保持各书体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前提下,我充分运用墨色与空间的对比,注重书写情感和意趣的流露。在把握传统技法的同时,注重发掘和表达书法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创作以长锋羊毫饱蘸浓墨,复与清水相濡,起承转合间以逸行气,以方峻笔致求劲健,恣肆畅达;以中锋绞转求圆融,浑厚苍茫;矛盾中寻求融合统一,清空高邈,萧散自然。我还在探索中学习,亦努力在笔墨行走间追寻内心的高度。

飞:书法的风格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外化,有了风格,也就有了生命,历来书者孜孜以求。于我而言,我对风格的设定是无意识的,或者说在有意无意之间。我的大草趋于跌宕奇纵,小楷趋于古穆雅淡,已然驶向两极,而最终归于何处,当顺其自然,心向往之便是。傅山有云:“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当下,我求以由“工”向“天”的转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寻求不自控,似有神助,所谓“法必师古,意从我出”。书法一艺,除了技艺高超外,还需学识修养、道德胸襟、人格理想、审美境界等多重因素的累积,字内与字外之功当以双修,积学累功,而终以“人胜而非字胜”。在书法的世界里,思想和观念是引领,给予我指向,也因此有了以上种种的追求。

维:好的篆刻作品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技法纯熟,也就是“好”;二是光好还不够,还要与众不同。这一点就比较难,是印人一辈子的功课和方向。边款是一件篆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印人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指向创作者的书法水平。如果一个印人的书法水平薄弱,其篆刻之路必然走不远。另外,边款相对于印面而言,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给印人更大的驰骋空间,也更能反映一个印人的审美趣味。理论学习可以使篆刻作者从更高层次来把握创作,对篆刻创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明清印人及印学理论家留下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文章,其中有许多经典的论著,对篆刻创作依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振:我创作的10幅作品着重于对“形”与“势”的把握,“形”并不单纯的指外在形式,更多的是形态、形象和形意,而“势”则指趋势、力量和节奏等。如何能在单字、组合、行列的书写中充分考虑对立与统一,在一件作品中能否体现“形与势”的相互作用,并产生一种独特的气息,成为了我本次创作的重点。同时,我尝试以经典笔墨为基础,而生发出些许属于自己的“语言”。所谓“语言”,是在丰富的技巧锤炼与高度眼界的融汇后所产生的一种个性表达,而这个表达是经得住推敲的。我认为,书法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寻找自我,敢于弘扬个性与原创。“临摹”与“拟古”是书法学习中的不二法门,是最为重要的学书手段,但一味将“临”“拟”“仿”作为书学追求上的终极目标,何以体现自我对于笔墨的解读与态度?王右军、米南宫尚在30岁创新求变,更何况处在今日的我们。

顾宇驰:书法的至高之境是书家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现。书虽属一艺,但与性、道相通。看似以线条为主的造型艺术,实际上是借用线条形质而表达中国人哲学理想的纯粹的抽象艺术。它指向于心,把自然和心灵融合在一起。所以,在书法创作中技巧与大道是混而不分、融为一体的。

鑫:近年来,我于章草一路用功颇勤,虽有所得,但难窥其堂奥,为求进步我为自己设立了3个艺术追求。一求古。我习章草,尤喜《平复帖》之浑朴自然,用笔沉稳内,波磔及挑画常现欲纵还敛,上承汉隶,下启今草,其笔法体势及意趣十分接近残纸墨迹,古意十足。章草欲求古,《平复帖》须再下苦功。二融通。章草碑帖多样,且历代习章草者众,索靖、皇象、康里巎巎、八大山人及近代高二适、王蘧常等,均有章草著作传世,常将诸帖置于案头,不时翻阅临摹,尝试创作,且多向取法,五体临创,望能做到守正创新,融会贯通,一通百通。三能静。《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境界高,目标远,虽未达,但心向往之。

奇:学书有年,于碑法用功尤勤,当是性格使然,不事雕饰,无所附丽,率性而行。我的作品给人的印象多是“真行草隶中皆参于篆意”。江苏是滋养书法沃饶的盛地。作为一名生在江苏、长在江苏的青年书者,一直受益其中。碑帖融合是我的创作方向。平日作书,无论是丈二巨制,还是尺牍小品,我皆试图以篆籀之法,把书法线条的节奏感、立体感、力量感透过单字拓展到整体空间布局的揖让、呼应、排叠、避就、穿插,浓笔涨墨,枯笔飞白,起落随境任势。这个过程简单、快乐、幸福,我谓之“墨明奇妙”是也。而“字说自话”则是我追求的目标。胡小石先生解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说:“来自于古人,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对古人有所发展;往今人去,不同于今人,对后人有所启迪。”之于目标,我正在路上。

(访谈发表于2023年8月16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七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