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墙是中国建筑史一大贡献,它们分散各地,总量之大,令其价值不亚于长城。 ![]() 自秦汉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代变迁,每时每地城墙结构、施工方式,展露出劳动者智慧的冰山一角。 那么,古城墙采取夯土墙、砌砖石、木结构,是怎样建成的?用到哪些材料、工具和技术?今天城墙有什么价值与意义? 1.古城墙建造材料、工具与技术城墙建造需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技艺。如黏土、黄土、石灰、砖石、木材、灰泥等,这是古代城建中最常用的建材。 ![]() 此外还有红糖、牦牛奶、糯米汁以及植物熬取液,将食材作为建材似乎特别,却是基于各地物产与建造习俗而来,因为古代建造特点之一,首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城建工具,如锤镐、木槌、夯杵、夯土墙板、麻绳、荆条筐等,大多简单实用,无需精巧微妙的构思加工,泼皮耐操好使即可。 ![]() 城建技艺,涉泥工、木工、石工、瓦工、漆工、铁工、铜工、金工等多工种,诸如打根脚、版筑夯土墙、切割打磨、垫层铺瓦,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而精湛技艺如拱券、榫卯、斗拱、锻造、涂漆等,则助其华丽变身。 2.古城墙施工工艺、细节和要点施工过程,需格外重视基础工程,如地基打造、墙体夯筑砌筑、防水防火等。地基是城墙建造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不仅关系城墙稳定大局,也直接影响使用寿命和安全。 ![]() 打造地基首选合适地点,然后平整地面开挖,使其达到要求的深度和形态。接下来对地基加固处理,如采用石头、夯土填充,或使用防水材料对地基另行保护。 墙体夯筑砌筑,是城建核心之一。古代常采石块垫底、夯土填充、灰砖砌墙的方式,通过粘合灰泥将其固结一起。 基础和墙体起来后,设置门楼、箭楼和角楼等设施,进一步提高城墙实用性和防御力。 ![]() 朴之原夯土墙 | 明城墙修缮与加固 防水防火,古代城建另两个重要问题。防水,工匠们采用石基石裙继而灰泥或油漆等对城墙进行保护;防火,则加强城墙承重能力,如采用夯土墙、石墙等耐火材料建造。 3.古城墙建造结构与方式,以明城墙为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建又一高峰,以其时城墙为例,它更完善也精细,如南京城墙总长约36公里,墙高18米,厚14至21米不等,共13座城门,约8000个垛口、7174个洞眼,防御力强大。 ![]() 城墙结构由墙体、城门、角楼、瓮城等构成。材料工艺采用夯土墙为主,即外部石块加固,内部填充夯土,同时辅以砖木结构建造。 其中,夯土墙和砖块作城墙主要材料,木材用于搭建城门、角楼和箭楼等设施。这种方式有较高抗震和防火能力,易于施工和维护,为明代城墙建筑主流。 ![]() 朴之原老砖墙 | 风雨沧桑古城肌理 结构虽简单,但工程质量问题终身追究,使得从基础材料到施工品质,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此得以保存至今,成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 4.古城墙的修缮保护与价值意义古城墙建造涉及诸技术,每一项需经精心设计施工,其时它作为城市防御设施,还是社会发展、权力与文化传承的象征。因此古城墙建造除了追求实用和耐久,也颇注重美学和历史价值。 ![]() 朴之原夯土墙 | 修缮长城 今天的城墙,无论原址保存还是现代复建,做好保护传承,汲取历史经验教训,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监管,结合3D数字等新技术开展城墙保护、重建与传承。 更要借助现代建筑工程技术,采用新材料工具工艺,与时俱进升级城墙修缮、加固与历史风貌复原,用现代新材料科技,令古城墙重焕活力,更好为现代人所用,服务现代人,也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遗产。 ![]() 朴之原夯土墙 | 天水古城墙历史风貌复原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饱经风霜枪炮的古城墙矗立至今,令人感其博大精深,体味劳动的伟大、智慧的魅力,也领会着保护传承刻不容缓。 尊重并珍视城墙、长城等历史遗产,加强保护传承,使其永久流传,永远发挥功能,为未来留下更多可持续的美好畅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