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落在丛台区的古桥

 chayanshuyun 2023-08-16 发布于河北

丛台区

一座怎么看都美的城区

不仅美在外表

更美在由内而外的文化气质

邯郸古往今来孕育了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演绎了无数风云激荡的历史活剧,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古迹文物和人文景观,积淀了深厚璀璨的本土文化。丛台区是邯郸主城区的核心区,因古赵国武灵丛台坐落辖区而得名,是邯郸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聚集地。现在的丛台区已成为兼核心城区繁华、城郊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和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化强区。

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桥更让人觉得浪漫与亲切了。它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它是“断桥何曾断”的爱情的坚贞,它是“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的磅礴,它是“小桥流水人家”的人间烟火。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有桥的地方就有风景。滏川、沁河蜿蜒流过邯郸古城,为丛台区留下不少古桥。这些经受了岁月考验的桥梁,如同从远古时空穿越而来的精灵,便利了交通,装点了丛台河山,也带我们回到那悠扬慵懒的旧时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丛台区的古桥,品味丛台古桥中蕴含着的一则故事、一方烟火和一抹乡愁。

跨越时空相遇的柳林桥

邯郸滏阳河上的桥梁有很多,其中有一座石拱桥非常特别,从建成到现在,幸运地躲过了时间的大部分侵蚀,至今依旧保存得十分完整,它就是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柳林古桥。

柳林桥位于原柳林村西侧,是一座村桥同名的古桥。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大片的柳树聚集成林,柳林桥便因此得名。

柳林桥桥长二十余米,立有三十多根望柱,柱头有石狮石猴等形态各异的石雕。桥下有三大拱券,中间大拱,两肩略小,这样,既保证了航运的畅通,又可以在河水上涨时将水流一分为三,减轻压力;桥身两侧各有一个汲水兽,兽头朝向河中,呈汲水状,寄托着人们即使洪水来临也不会淹没桥身的美好愿望。

柳林桥曾经是邯郸历史上商贾繁华之地。民国邯郸县志记载,滏阳河上的张庄桥、柳林桥、苏曹桥等都是县境内重要的转运货栈码头,来自武安和磁县的煤炭、山西的铁器、涉县的山货,都在在这些码头装运销往下游,从下游运来商品也在这里集散。而柳林桥作为距离邯郸老城最近的一个,是城里人购置外来商品的重要集市,也是跨越滏阳河向东的主要通道。

如今,柳林老村已经拆迁,这座古桥却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静看河水流淌。站在柳林古桥,我们可以遥想一下当年柳林桥一带的社会和自然风光——首尾相连的商船往来穿梭,忙碌的耕夫取水灌溉。洗衣的妇女和戏水的孩童在岸边说笑玩耍,船工的号子声与贩夫走卒的叫卖声彼此相闻,深水静流的滏水与低垂不语的绿柳相互映照,形成一幅农耕文明的繁华景象。

为了保护古桥,人们在它的旁边修建了一座新桥,新桥与古桥相连,就像穿越时空握手拥抱,一古一新,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滏阳河上的一道奇景。在桥面上走上一走,恍然中仿佛自己也有了一丝穿越时空的感觉。

引发争端的柳林古闸

在柳林桥北五百米的地方,有一处古闸——柳林古闸,为邯郸县古代三闸之一。该闸为明朝万历丁未年进士张其庭所倡建,距今已有400年历史。闸体为石料砌筑,闸口宽6米,高约4米。最初的柳林古闸是一个古老的开敞式石灰浆砌条石闸,闸门为木叠梁,人工启闭。柳林闸碑记中记载:“滏水发源彭城蜿蜒而来,绕邯城之东,曲折北注。自明代建闸三座,灌溉民田。在上游者曰罗城头闸,在下游者曰苏里闸,其间为柳林闸。沟渠交错灌田五百余顷……”

一座古闸,控制住了滏阳河该流段内的20多个村落的沟渠。水闸建成大约百年之后,矛盾逐渐凸显出来 。据清康熙十二年本《邯郸县志》记载,因滏阳河上游的磁县和下游的永年县都建有分水闸,屡次引发磁、邯、永三县争水事件。邯郸县境内的苏里闸、柳林闸初建时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拆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三县经过商议,制定了闸规,合理规定各闸的启闭日期,这才解决了争端。

后来,因柳林古闸由于年久失修,启闭不灵,1974年进行重修,重修后,闸上最高水位55.517米,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闸门和32吨的电动手摇两用启闭机。2001年,市政府对滏阳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在闸口上新建一座水泥桥,河道两侧用青石砌面,使闸体与河道相连,河道两边设立仿古栏板、水泥路和绿化带,使周边景观协调一致。1995年10月,柳林古闸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柳林闸正好处在邯郸市主城区的核心位置,至今依然肩负着雨季排沥功能、邯郸电厂配送水以及龙湖公园、滏阳公园的水输送等重要作用。为了让游客更好的欣赏古闸景观,滏阳河一期通航工程在柳林闸上游50米、下游320米处开设一条900米的出入龙湖公园的航道,这样,游船不再经过柳林闸,而是绕道龙湖公园,让游客尽情领略园林风光。

名震古今的学步桥

学步桥桥不甚大,却非常有名。凡是到邯郸来旅游的人,几乎都会慕名到此桥上,寻找“邯郸学步”的感觉,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初的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称“三辅锁钥”。古桥原为木架结构,因常遭洪水冲击,便改为浮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成七孔石拱桥。桥体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民族桥梁建筑的艺术风格,是一座小巧并含诗情画意的古桥。

学步桥的名字,源于《庄子·秋水》篇中的“邯郸学步”典故。相传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走路。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所以就有了李白的著名诗句: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当然,也有人说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一种舞步。当时在赵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有点类似现代西方点着脚尖跳的芭蕾舞,非常优美。

可惜的是,明代的学步古桥已经湮没在了岁月和战火的侵袭中,现在的学步桥为新中国成立后重建。虽然经历过重重磨难,几经修缮和重建,学步桥却千百年来始终在邯郸屹立不倒,可见它在邯郸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今,学步桥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改造提升。漫步桥上,可以看到水波涌动花仙草碧,绿树成荫,灯影相随,犹如一幅幅宜人的秀丽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见证漕运发达的苏曹桥

苏曹桥位于苏曹村中。小桥不长,只有23米;小桥不宽,不到9米。但这里却每日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叫卖声不断,往来孩童嬉戏打闹,堪称最有烟火之气的丛台古桥了,当地人亲切的称它为“大石桥”。

《邯郸县志》记载着一篇《重修北苏曹桥记》,写道:“苏曹石桥,明万历年间大千师之造也。大千师者,闲云野鹤,万水千山,渡杯偶来……”。今存苏曹桥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保留了明代原建桥的风格。

小桥虽不起眼,却见证了邯郸曾经发达的漕运。据史料记载,古苏曹镇地处邯郸古城东北方向,滏阳河从苏曹镇中穿过,是古城水运外出的重要通道,也是重要的水旱码头之一。漕运的持续发展,带来商业的繁华,至明清时达到鼎盛。当时,在古镇近3里的沿河两岸,商铺众多,酒馆茶肆林立,饭店客栈一字排开。小船可以在商铺门前随时停靠交易,吃饭喝茶饮酒,而大船则需要停靠在大石桥之北的大码头。曾经,这里古桥流水、小船游弋、酒旗飘扬、吆喝声声,一派江南古镇的景象。而苏曹古镇因水而兴,因漕运而繁华。据学者考证:苏曹地名中的“曹”原为漕运的“漕”,后来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曹”。

由于商贸发达,抗日战争期间,一些进步商人和地下党曾经利用这里的繁荣掩藏身份,进行秘密的抗日活动。当时有一个在天津做生意的苏曹人孙香远,利用他在天津的优势和关系,秘密从天津购买紧缺禁运的纸张、油墨、文印器材等物资,通过滏阳河水路偷偷运到邯郸给地下共产党人钟夫翔、杨化南,为抗战出力。

如今,这座曾经经历过岁月风霜、经受过战争侵袭、目睹过时代纷扰的百年老桥,在今日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之安宁,可以安心的看着自己守护了一代代的苏曹儿郎环绕身旁,享受含饴弄孙之乐。

邯郸虽不是水乡,却有着千姿百态的古桥,展现着邯郸人的勤劳与智慧,也成为了我们大邯郸的文化地标,展示着我们邯郸古城文化的深厚积淀与独特魅力。

来源:邯郸文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