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杨之首杨得志:本来三人齐头并进,杨得志何时悄悄拉开了差距

 中医知识圈 2023-08-17 发布于山东

三杨上将,谁的成就最高?毫无疑问是“打满全场”的杨得志上将。

杨得志、杨成武、杨勇三位上将原本齐头并进,都在红一方面军,其中杨得志、杨成武在红一军团担任团长、政委,杨勇在红三军团担任团政委。

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团长团政委,活到新中国成立后,最低是中将起步,这三位都是个中佼佼者。

图片

老杨哥站在C位

抗战时期也差不多,三杨都在115师当团长。

解放战争中,三杨同样也是不分先后,杨得志、杨成武在华北军区当上了兵团司令,杨勇在二野担任第五兵团司令。

建国后,三杨也都当过军区司令,还都官至副总参谋长。然而,在军旅生涯的最高点,终于还是杨得志走上了最高层,1980年被任命解放军总参谋长。副总长和总长,乃是质的飞跃,成为真正的军中决策层。

那么问题来了,杨得志上将究竟何时拉开了与杨成武、杨勇两位的差距呢?

他又有什么独到之密,比另外二杨稍胜一筹呢?

我们先说说杨成武上将的特点。

一、白袍小将军政兼通

杨成武上将的高光时期全面抗战。1937年底聂帅带领3000人马北赴五台山区,开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为后来华北军区(北京军区)的渊薮。

聂帅以3000人马开局,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发展出晋察冀军区30多人马,能在华北日军势力最大的地方,可见聂帅的军事综合能力尤其是统筹能力非常杰出。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聂帅手下最得力的干将,就是杨成武。杨成武最初担任晋察冀第一分区司令兼政委,兼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师长。

第一军分区既是晋察冀的心脏,也是最硬的拳头。聂帅的军区机关长期和杨成武一分区在一起,对日作战,也基本靠杨成武手下部队。杨成武的成名之战是1939年11月7日的黄土战斗,一分区炮兵连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当场击毙。

图片

此战歼敌数字,与同样击毙了日军将领中村正雄的昆仑关战役不能等量齐观,但黄土岭战斗的宣传意义并不亚于昆仑关战役,尤其是对华北军民的士气起到极大提振作用。

当然,杨成武将军的核心贡献在于巩固和扩大第一军分区。他的强项在于军政兼通,既会指挥打仗,更会做政治工作,得人心,善于组织。

在他主持领导下,第一军分区一边扩大本身武装力量,从区区1300余人扩充到7000余人,一边收编改造形形色色的杂牌抗日武装,打击拒不接受领导的中间武装,使易县、涞源、阜平一带形成具有绝对权威的抗日领导中心政权,后来日军反复进行扫荡、进攻,都无法彻底击破第一军分区,晋察冀得以壮大,第一军分区是根本。

聂帅看重的就是他这种能力,1944年抗战形势不断转好,一分区压力小了很多,聂帅果断对晋察冀各军区主要领导人进行了调整,把杨成武这个压舱石调任冀中军区司令,去那里开创新的局面,杨成武照样干的有声有色。冀中平原地道战虽说不是发端于杨成武的领导,但杨成武去了之后立即敏锐地意识到地道战的威力,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使之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

民主人士李公朴曾称赞杨成武将军为白袍小将,斯乃至准之言。

图片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杨成武将军仍然屡任要职,在晋察冀主力中占有一席之地,先后担任过冀中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委、华北第三兵团司令员等职务,张家口保卫战、正太路战役、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解放张家口、新保安战役等重要战役,他均参加了。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段战功最为集中的时期,杨成武将军光彩,被杨得志掩盖了不少。

华北军事局势起初很不利,到清风店战役开始扭转,这场仗是时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指挥的。杨成武当时只担任第二政委,第一政委是罗瑞卿,可以想见,论主要贡献,白袍小将比老杨哥要差了不少。

尤其是新保安之役。杨成武第三兵团是绝对主力,本有希望在张家口、新保安之间将傅作义三十五军围住吃掉,为平津战役立下首功。但在局面异常复杂之际,杨成武并没有把握住最佳作战机会。他判断在三十五军有可能在遭遇危险时,第一反应是向西窜,以逃回绥远老家,故而将主兵力摆在张家口西面,实际开打之后,郭景云遵傅作义之命,向东开拔,准备回北平。一步之错,导致局面差点失控。毛主席对第三兵团的措置相当不满意。

1948年12月7日,郭景云率部从张家口大举突围向北平方向撤退,杨、李兵团只在张家口东面放了一个纵队阻拦,而把主要兵力放在西面,导致没有挡住三十五军。毛主席当日在电报中严厉批评说:

杨李(杨成武李井泉)过去违背军委多次清楚明确的命令,擅自放弃隔断张宣(张家口至宣化)联系的任务,放任三十五军东逃(三十五军两个师竟敢乘车三百余辆毫无阻碍地东去,我一纵撤至铁路两侧坐视,不阻不打)是极端错误的。……

可以说,华北部队担负的最后、最吃劲、最见功力的战役,就是新保安之役,此后攻克天津、和平解放北平,都是东北野战军担纲主力。杨成武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展现机会,被杨得志完全超越了。

一个人的能力不可能没有极限,军政兼通意味着精力分散,每个领域都要涉及,与此同时,在军事指挥领域就不能精专高深,达到特别高的水平,这是自然规律,杨成武最终被军事指挥能力特别突出的杨得志超越,乃是应有之义吧。但这并不影响杨成武本身的功劳,我们仍然对杨成武将军卓越的功劳致以万分敬意,对他对新中国立下的汗马功劳致以万分敬意。

二、勇猛上将稳重如山

杨勇上将的人生经历又是一另种状态。

红军时期的战斗就不说了,三杨都差不多。

抗战时期是杨勇军事生涯的定型期。115师南北分兵时,聂帅带走的少部人马,大多数都定型成为建设型将领,包括杨成武将军,也有这种色彩。即在根据地建设上的贡献大于作战方面。

杨勇不同,他主力大队人马南下东进,从山西入河北,再到山东,在罗帅麾下一路征战,基本没有离开过主力部队。

图片

杨勇善战,而且极有头脑。1938年3月下旬,杨勇时任115师686团团长兼政委,突然接到一个命令,派一部分兵力保护卫立煌撤退。杨勇当即派一个连的兵力前去设置防线。当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东渡黄河,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率指挥机关遭到1000多名日军追击,急忙向115师求援。杨勇的一个连到达大宁县白儿岭,利用一个山头居然阻击了日军3个小时,顶住800多名日军强攻。

卫立煌在远处用望远镜观察战况,对在侧陪同的杨勇感激地说:“贵部派出几个团的兵力来保护卫某,盛情难当。”

杨勇说:“哪有几个团,只有一个连。”

卫立煌惊讶无比,等部队撤下来时,他又特意去看望,见果然只有一个连,而且只伤亡了20多人,连声称赞:“八路军真能干,八路军真能干。”

可见杨勇军事能力。

抗战中杨勇先在罗帅麾下,开创鲁西军区,1940年并入晋冀鲁豫军区,成为刘邓大军的部属,从此打上了二野的鲜明烙印。

人生的命运,真是难以捉摸。杨勇若是一直在115师系统,1945年开到东北,在那位善于指挥打仗的元帅手下,说不定可以继续提升,与韩先楚、邓华等人一样成为专攻作战的杰出将领。在二野系统,刘帅的带队伍培养将领特点迥异于彭林徐粟诸位。林不多说,彭总带队时间极短,一野的老几位提高其实并不大,实际上都带有贺老总的风格。

徐帅自带军事体系,从军事思想到指挥艺术都别具一格,四方面军不少老人都被打上徐帅的鲜明烙印。

粟大将神机天纵,天马行空,奇思妙想,跟着他学打仗,能极大提高军事指挥的天花板,例如叶王陶三位。

刘帅是军事理论深厚的宗师级人物,他培养人并不强行扭转其本身特质,而是因材施教,本身是什么材质,就照着什么模样去塑造。二野诸将在各大野战军中独具特点,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例如陈赓,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都处于半独立的位置,没有接受刘邓太多指挥,陈赓大将飞扬跳脱的个性和指挥艺术一直保持着原貌。

三陈中另外二陈也都有独到的风格,陈再道带有四方面军的凶悍之气,陈锡联虽同出红四,却明显比陈再道更善于见贤思齐,把刘帅指挥艺术博大与严谨并存的特点学了个十足,成为晋冀鲁豫的后起之秀。1949年二野组建三个兵团,年轻的陈锡联异军突起担任三兵团司令,与陈赓杨勇并列。

杨勇上将的突出特点是稳重扎实,刘帅顺着这个路子培养,先是让他担任七纵司令,统领冀鲁豫部队。苏振华带一纵回归建制后,由于杨得志被聂帅强留在晋察冀,一纵缺司令,刘帅遂将一、七两纵合并成新的一纵,由杨勇出任司令。

此时新一纵实力强大,共有四个旅,2.5万人,其他几个纵队都是三个旅。但还没排到第一,为啥呢?刘邓大军神人奇多,陈赓纵队始终是神一般的存在,陈赓惯于独立作战,部队也比其他几个纵队实力充实,四个旅多达3.1万人,架子虽然是四个旅,总实力却多出一个旅。

杨勇的真实表现恰如他率领的一纵,始终没有排到第一。比如定陶战役、羊山集战役等诸战,杨勇打的都很凶,但都没有担当绝对主力。

图片

淮海战役诸纵队表现尤其具有典型意义。飞兵宿县乃关键一招,刘伯承派的是陈锡联三纵。浍河阻击黄维兵团,派的是陈赓纵队。一纵呢?一直被刘伯承紧紧握在手里,一旦有事就使出去当第二波主力。当然不是说一纵不行,第一波打出去的都是最硬的,最能见效果的。第二波打出去的也是很强悍的,能彻底改变战场态势。

阻击黄维兵团,一开始陈赓能把黄维拖住,但单靠四纵无法彻底挡住。等一、六纵及其他主力赶到,黄维就彻底跑不了了。

一两仗根本看不出来杨勇的功力,但一仗又一仗,叠加起来看问题,就能看出总的问题所在了。杨勇打仗绝对可信可靠,稳重如山。后来宋希濂被俘后与杨勇见面,见到这个把他追到山穷水尽的老对手,由衷赞叹他乃稳重勇猛之上将。宋希濂绝非浪语之辈,这个评价可谓切中肯綮。

新中国成立之后,杨勇分量最重的任职是北京军区司令员。个中意味大家都看得出来, 保卫首都,最需稳重之辈。

而其他几位能征惯战的猛将,如韩先楚、许世友、杨得志、王必成、王震等,都在边徼或冲要之地,如济南、武汉、昆明、福州、南京、新疆等,谁适合干啥,毛主席是一清二楚的。

杨勇上将自己也明白他和杨得志的差距。1953年入朝作战,见到先他一步去朝鲜的杨得志,一见面就热情地握住杨得志的手,喊了一句“老杨哥”。

三、老杨哥

杨得志善打仗,超出同辈诸人,其实早在1937年底115师分兵时就看得出来。

先是344旅徐海东因病出缺,杨得志代理旅长(八路军最年轻的代理旅长)。后挺进冀南豫北,八路军成立第二纵队,正职司令左权无法到任,副司令杨得志又代理之。

抗战中独立担当冀鲁豫根据地,为后来的晋冀鲁豫一纵打下根基。晋冀鲁豫四大分区,杨得志实力仅次于陈赓。

图片

内战爆发后,杨得志厚积薄发迎来高光时刻,先是率一纵北上准备支援东北,后因各种因素不需北上,被聂帅半是人情半是公事地强留在晋察冀。为啥?晋察冀缺这样的猛将。

1947年春天,华北形势屡屡失利之下,朱德与聂荣臻商定,成立专司主责的野战军,杨得志脱颖而出担任了司令员,一上任就连连夺取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的辉煌胜利,晋察冀彻底走出了死胡同。

笔者在查阅毛泽东军事文集时,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1948年10月间杨得志兵团和杨成武兵团,分别展开行动,在平西作战时,两兵团是有主次之分的。杨成武兵团不断在冀察绥交界一带活动,攻城略地,专打小股敌人,这里是傅作义的老窝和起家之地,此意在吸引北平傅作义主力西援,以调动其主力。杨得志兵团就负责沿途寻机歼灭其主力部队。在战略任务上,二杨是有主次之分的,杨得志承担的是大头,是较难应付的任务。

毛主席在10月11日《同意杨成武部主力向西行动》一电中,以大篇幅指示了杨成武兵团的行动方向后,突然表扬了一下杨得志兵团准备打大仗的决心甚好,并在文电最后奇峰突出地写了一句:杨罗耿(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笔者注)除指挥自己部队外,应密切注意对杨李李(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同上)之指挥。

这就是中央视角下的华北二杨兵团的地位,杨得志指挥兵团级单位作战的能力排第一位。即使晋察冀野战军已不复存在,即使杨得志不再是华北军事指挥的一号人物,但一旦遇到大战,他仍然是默认的第一顺位指挥员。

图片

杨得志年龄比杨勇、杨成武都稍大,二杨都尊称其一句老杨哥,无他,心悦诚服啊!

杨得志率兵入大西北底定万里,新中国成立后率兵入朝作战,1979年与许世友上将左右开弓两路入越,老杨哥年近古稀功力犹在,指挥云南一路打得非常成功。彼时一众上将虽然大多健在,但中央为确保成功,放着三野王老虎王必成都没有用,而是把杨得志临时调到云南,我们就不用再解释什么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三杨之间什么时候拉开差距了?其实差距一直都在,只不过非常微小,杨得志但凡遇到机会、遇到重要的爬坡期,都能靠其出众的军事能力领跑,力压另位二杨一个身位。

其实论其地位,解放战争结束之时就已经分出了高下,只不过那时百业甫兴,新职务特别多,一众上将尽可安排得下,大家都做兵团司令,位置也够,看不出老杨哥真正强多少。但在真正懂行的人眼里,谁高谁低,一目了然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