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百练:和平,惊叹号(鲍·瓦西里耶夫)

 一中大语文 2023-08-17 发布于福建

和平,惊叹号

(俄)鲍·瓦西里耶夫

那天夜里不知我真的睡着了,还是仅仅处于瞌睡状态,只知道是叫喊声把我惊醒的。醒来后,一开始什么也不理解,甚至感到恐惧,因为女人们叫得非常凶。清一色的女人叫喊——无论我们整座楼里,还是院子里,以至我们全城,整个俄罗斯——只喊着一个词:“和平!……”虽然这个词是阳性的,“胜利”倒是阴性的,然而高呼胜利的却总是男人们,哭叫和平的总是女人们,您发现这点了吗?而当时,五月的那个早晨,哭叫得有点特别,狂呼乱叫,又哭又笑,又揪自己头发,又跺脚捶地——什么都有,混在一起,同时爆发出来。这种欢天喜地与嚎啕大哭交织在一起的呼号,不仅是我这个女孩子,恐怕连我们的地球本身自从形成以来也是闻所未闻的。

我还记得,人人都在奔跑。有的去机关工厂,有的去找亲人或熟人,有的挨门跑进各个院落,有的依次穿过条条街道,谁也不愿意在那个伟大的日子里闭门独坐,忍受孤单。无论谁,找不出任何一个人,哪怕终身都将无依无靠的人,也都不愿那样,因为欢乐是共同的,是我们大家的,是苦熬出来的,是我们所有的人的欢乐。四年的战争仿佛把我们所有的人都放在盛满眼泪的圣水盘里进行了洗礼,我们从里面一出来便结成了同胞姐妹。

那天早上把我惊醒的一是那些可怕的叫喊声(直到如今我也不能想象这就是胜利的欢呼),二是安娜·格奥尔基耶芙娜的呼唤声。

她把我晃醒,喊了一声:“和平!和平了,小姑娘!……”说完就朝学校跑去。我转眼间就穿好了衣裳,脚跟脚跑了出来,扑进了和平的第一天,沿着这一天的街道,朝我们邮电分局迅疾跑去,因为我不是在家里过夜,而是在城市的另一端,在安娜·格奥尔基耶芙娜家里。人们都在喊,在哭,相互亲吻,所以我挣脱了拥抱又落进人们怀里,因此我是被亲吻个够,哭了个够之后,才跌跌撞撞来到自己同事们当中的。那里,也是人人洒泪,人人喊叫,谁也不听谁的,谁也不工作,只有报务员一面大哭,一面把下面几个字写在电文中:“和平,惊叹号”。后来我们干脆把我们的邮电分局给关了,唱着,笑着,哭着来到大街上。我走到哪里,只要有可能,就用指甲把墙上的“防空洞”牌子抠下来,我们就用脚跺这些牌子,在上面跳舞,跺地声和喊叫声混成一片。后来大伙儿饿了,先是决定在谁家聚餐,后来分局长想得更妙:要每个人从家里把能带的东西带来,这样大家既可以都重来上班,又可以欢聚一堂,同席共饮。

我们又喝酒,又唱歌,笑起来,笑得喘不过气,哭起来,也哭得喘不过气,一边数落、抱怨自己命苦——婆娘过节还会怎么样呢?大家已有几分醉意,而米罗诺芙娜——她一直叨念自己的儿子——则眼泪汪汪地睡着了。于是局长对我说:“看看她的邮包,她昨天的信还没有送,一直在哭。”我伸手到米罗诺芙娜的邮包里(里面有个专门装信的袋子),掏出信来仔细查看,按地址分类,以便送时省事些。然而谁能料到,在万分伤心的米罗诺芙娜(只有失去儿子的妈妈才会感到自己如此孤独可怜)的邮包里,会有一封给安娜·格奥尔基耶芙娜的前线来信呢?“尤拉寄来的!”我喊了一声便猛地冲出门去。已是薄暮时分,我沿街奔跑。街上唱歌的人尚未尽兴,寡妇们和母亲们还没有哭够,伤员们还没有把缴获的“瓦尔特”手枪里所有的子弹完全射入空中。我的心跳得如此厉害,我疾速奔驰,甚至感觉不到两腿在奔跑,仿佛是在地面上空飞翔。我两手把信紧紧贴在胸口上,而且放声大笑。

我不知道假若安娜·格奥尔基耶芙娜在家会怎么样。可是她还没有回来,于是我喘了口气,坐在台阶上。拿起路上一直紧贴胸口的信一看,发现信根本不是出自尤拉之手。霎时间,我的整个心都要碎了,有如刀割一样。我展开信笺——读了第一句:“亲爱的安娜·格奥尔基耶芙娜……”眼前的一切马上就飘摇模糊了。我是怎么爬上去的,记不得了,有几个台阶是跪着朝上挪的,不过谁也没碰上,而且顶楼的门开着,我躲进最靠里边的那个天窗下面。这时才又拿出信来:“亲爱的安娜·格奥尔基耶芙娜!……”

我是借着稀疏的礼花和车站探照灯的灯光看完那封信的。剩下的您一猜就猜到了:我没有把信交给安娜·格奥尔基耶芙娜,她每封请求代找儿子的信和对这些信寄来的答复我都或是中途卡下,或是用办公纸打上“还在继续寻找您儿子”的字样给她。所以她至死都相信,尤拉还活着,相信他或者——她常常是这样给我解释的——失去了记忆,或是残废了,不好意思见我们。所以她寻找他,等待他。我当时得到的印象是这样的,对她的话是这样理解的。

几年后,我因邮政业务关系(在这之前我在邮政函授学校毕业了),到民主德国工作了三年,临行嘱咐我在邮电分局的女友们,让她们照我这一时期一贯的答复回答安娜·格奥尔基耶芙娜的请求信。假若不是在安娜·格奥尔基耶芙娜死后,我在她的遗物中找到了尤里·谢尔盖耶维奇·特列季雅绍夫中尉一九四五年五月一日牺牲的官方通知书,也就根本不会写这封信了。可是找到了“阵亡通知书”——这是当时的叫法。

至于“我寻儿子”的小标语牌,她就不是为我想出来的啦,而是为了我的儿子,为了尤罗琪卡。他一生都叫她奶奶,把她的儿子叫作爸爸,所以她就想让他也等着爸爸。等着,盼着。

我为什么要给您写这些呢?不仅仅因为我一生对婆婆没说实话,还因为我对儿子同样没说实话,对我唯一的儿子尤里·尤里耶维奇。要知道他根本不是我的儿子。他是我从孤儿院抱来的,从尤拉坟墓所在的那座城里抱来的,因为孤儿是不分民族的,是吧?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简洁、形象,给读者以直观的视觉冲击,主要体现了战争环境下人们对和平的渴盼和欢呼。

B. 小说笔触细腻,感情真挚,通过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表现在后方女性对于前方亲人的爱和等待。

C. “我”读到来信后的反应和大家为和平狂欢形成强烈反差,暗示着尤拉的牺牲,显示战争的不确定性。

D. “我”在孤儿院里领养了尤里耶维奇,安娜把他视为自己的亲孙子:这种爱超越了血缘与民族的界限。

2. 关于小说开篇人们得知战争结束消息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我”的视角写人们得知战争结束后的反应,代入感强,让读者身临其境。

B. 和平来临时人们的种种兴奋行为,从侧面表现出了战争带给人的痛苦和煎熬。

C. 安娜呼唤、晃醒“我”,与“我”分享喜讯,隐含着她对儿子平安归来的热切期盼。

D. 抠下“防空洞”牌子用脚跺等动作,直接写出人们对和平终于到来的激动喜悦。

3. 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三段可以删除,你是否认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4. 在这篇战争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并非可歌可泣的英雄,而是以普通人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如何理解作者人物塑造上的这种安排?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主要体现了战争环境下人们对和平的渴盼和欢呼”错。原文“我转眼间就穿好了衣裳,脚跟脚跑了出来,扑进了和平的第一天”,据此看出,是体现出战争结束后人们的欣喜与欢呼。)    

2.D(“直接写出人们对和平终于到来的激动喜悦”错。原文“我走到哪里,只要有可能,就用指甲把墙上的'防空洞’牌子抠下来,我们就用脚跺这些牌子,在上面跳舞,跺地声和喊叫声混成一片”,可看出战争结束后不用再躲到防空洞,间接地表达出对和平到来的激动喜悦。)    

3.不认同。上文写“我”向安娜隐瞒了尤拉牺牲的消息,而最后三段写出安娜早已知晓儿子牺牲,出人意料,说明婆媳两人为了对方能“活下去”而互相隐瞒,展现了俄罗斯女性的隐忍。最后三段又写安娜为了孙子,独自默默承受痛、坚持“寻找”儿子,而我也没告诉儿子他是被抱养的孤儿,删除后情节上就缺乏曲折,虽能凸显安娜的母爱,但不能体现俄罗斯女性的博爱品质。    

4.本文写的是和平到来之际,战争大后方的场景,并非是对战争的正面描写;小说围绕隐瞒尤拉牺牲的消息落笔,在和平的欢腾下展现为人母亲和为人爱人者的心理、行为,表现俄罗斯女性为战争做出的巨大牺牲以及她们的坚强与博爱;从普通人的角度去侧面写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凸显和平的美好,更能引发读者共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