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因梵高、丘吉尔,玛丽莲·梦露、海明威、费雯丽、毕加索等诸多名人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又被大家称为“天才病”。
双相情感障碍是属于心境障碍的一个类型,是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情绪忽喜忽悲,因此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以及“情绪的跷跷板”,首次发作的典型年龄是介于15与19岁之间。
在我国,双相情感障碍被划为重型精神病之一,青少年与中年人是高发人群。该病症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约40%的患者有情感障碍家族史,而过分严厉、习惯否定的不当教养方式会影响人的性格形成,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患病几率会增大。此外,一些失业、失恋、亲人去世等偶然性事件也可诱导症状发生。
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0.6%,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双相障碍发病率逐年提升,患病人数已达840万,双相情感障碍的人群发病率高达2%,是成年人最主要的致残原因之一。另外,其自杀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0倍,应引起家庭、社会足够的重视。
那么,抗精神病药物能否用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呢?今天我们有请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陈红梅主任给我们科普一下这个问题。
北京回龙观医院 精神科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会员
北京医学会抑郁症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匿名情感障碍互助会核心成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特聘讲者
北京回龙观医院情感障碍病房主任
发表文章十余篇,SCI论文1篇,多次荣获北京回龙观医院文明服务之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优秀教师、优秀病区主任、优秀管理者等先进个人称号。并在2014年参与马航MH370心理救援。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慢性病,而且会复发,因此维持治疗很重要。维持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出现情感发作和难以承担的情感症状,通常需要联合应用药物、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是治疗双相障碍的主要方法,而心境稳定剂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从急性期到巩固和维持期的主要选择。
心理治疗包括心理教育、认知行为治疗(CBT)、家庭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基于正念的CBT,以及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这种疗法支持恢复日常活动,以恢复生理节律,改善情绪)。
目前仍然有很多被这种心理障碍影响的人群没有被确诊,他们往往并不认为自己生病或需要治疗,甚至会强烈拒绝治疗。就像身体生病吃药病才会好一样,双相情感障碍同样只是一种病,不是你的问题,好好治疗,好好吃药,都会好的。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双相障碍这种精神类疾患的科普性知识,包括双相障碍的识别、诊断、治疗、护理以及康复五个方面的知识,辅以生动案例,较为系统地解读了双相障碍的诊疗与康复内容,对于医学临床工作者、患者及家属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学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