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仁宗的贵妃分娩难产,太医束手无策。紧急时刻,一名中医掏出银针朝贵妃扎过去,众人目瞪口呆!

 秋秋语书 2023-08-17 发布于湖南

宋仁宗的贵妃好不容易怀上龙种,却在分娩时难产。太医院一干人束手无策,宋仁宗和刘太后急得团团转。这时,一名中医站出来,说:“我能救!”当他说出实施方案时,大家都满脸不可思议。

                              01

这人正是北宋有名的中医王惟一,时任仁宗朝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

此前,皇后生子,御医针灸助产,却误扎穴位,导致胎死腹中。仁宗很是气愤,依宋朝例律,又不能处死太医们,他只得下旨:命令太医们研究出直观的穴位图解,为官为民造福。

皇帝旨令一句话,太医们跑断腿。人有高矮胖瘦而且高矮不一,如何用一张图准确标明人体穴位图呢?中医王惟一苦思冥想。


                              02

一天,王惟一在街上溜达,正巧遇上一位老中医在为小孩针灸,嘴里念着先扎“内关穴”,可行针位置却和医书上说的不一样。

眼看老中医就要下针,王惟一吓得冷汗直冒:不好,小孩的命危在旦夕!

他连忙上前,正要制止,不料老中医已从容下针,小孩不仅没死,立马就活蹦乱跳的。

王惟一不解,上前请教。老中医解释:医书上说的位置的确是腕下两寸,但患者是孩子,按照书上的腕下两寸,岂不是会扎错地方。与其尽信书,倒不如无书


                              03

王惟一恍然大悟,原来老中医是按比例针灸的。大人和孩子是不同的,与其画一张穴位图,不如做一个和真人比例相似的铜人,然后在上面标出穴位图,岂不是更方便清楚地研究穴道。

说干就干,王惟一测量了禁军的头身,以他为标准,五尺八寸的身材准备铸造穴道铜人。他计算出精铜数量,向太医院提出申请。

不料,院使害怕他铸造成功,自己位置不保,便拒绝了他的请求。

王惟一拿院使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得自己想门路。回到家,他灵机一动,忽悠夫人:“我将要做件造福百姓的大事,而且一旦成功,皇上会给予丰厚的赏赐。”

王夫人一听会有赏赐,眼睛一亮,决定大力支持。她卖掉家产,凑了7000贯钱交给王惟一,铸造穴道铜人。

可是,没有一点前世经验借鉴,全凭个人钻研,铸造穴道铜人哪有那么容易。


                             04

王惟一的7000贯钱花了个底朝天,也没铸造成功。垂头丧气的他正郁闷着,突然听到传唤:快去皇宫,贵妃难产!

宋仁宗子嗣很少,长子赵昉,出生仅活了一天就夭折了。所以贵妃怀孕,仁宗把她捧在手心里宠着。眼看着怀胎十月,就要瓜熟蒂落,却在关键时候难产了。

产房内,贵妃痛得嗷嗷直叫唤。御医们接二连三地上前诊治,都无功而返,一个个急得冷汗直流。这可是龙种,皇帝的孩子,要是保不住,他们一个也跑不掉。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急匆匆赶过来的王惟一站出来,启奏皇上:“我有办法!”一众人听到他的话,齐刷刷望向他,眼神里全是疑惑。


                              05

仁宗大喜,催促道:“快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我刚把过脉,是胎儿的手抓住了脐带,所以才迟迟生不出来。”王惟一胸有成竹地告知,“我将在贵妃的肚皮上扎针,刺中胎儿的合谷穴,产生刺痛感,他就会松开脐带。”

在贵妃的肚皮上扎针?会不会刺伤胎儿?”太后抛出一连串问号。

“行医这么多年,我们从未听说在母体上对腹中胎儿扎针?”御医们个个满腹狐疑。

“你有把握吗?”仁宗紧盯着王惟一,颤抖着声音询问。

“我以项上人头保证!”王惟一斩钉截铁地答道。

“好,事不宜迟,朕命你赶紧行针!”仁宗下旨,王惟一立即拿起毫针,冲进产房。

他将毫针消毒,然后摸摸孕妇的肚皮,确认好位置,快速扎下毫针。没多久,就听见婴儿的哭声,贵妃顺利产下皇子。

皇子抱出来的时候,刘太后依然不敢相信。她抓过皇子的手察看,虎口处果真有个针眼。

仁宗当即给他封了一个“天下第一针”的称号,得知他还在自费铸造穴道铜人,立即下旨要他去国库支取精铜,挑选技艺高超的工匠配合研制。

这时,王惟一才长吁一口气,满心欢喜地领命而去。


                               06

得到皇帝的支持,王惟一信心十足,为确保铸造过程顺利进行。他决定从家里搬出来,和工匠住在一起,方便随时随地商量和改进穴位铜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两个铜人铸造成功。为了测试穴道是否通畅,王惟一往小铜人身体里灌满浆液,然后刺穴道,令人欣喜的是,浆液随之流出。王惟一和工匠们大呼“成功了、成功了”。

1027年,两座针灸铜人摆在了宋仁宗面前,一座铜人由黄蜡包裹,穴位中充满浆液,扎对穴位,浆液自会喷出;如果扎错,针无法刺入。另一座铜人胸腔刻有五脏六腑,对应外面的各个穴位。

宋仁宗大喜,将其命名为“天圣铜人”,并下旨: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参考学习;另一座则放到大相国寺,供天下百姓参观瞻仰。随后,王惟一还编纂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填补了穴位相关典籍的空白。

可惜,这两座小铜人,先是被毁坏,清朝顺治年间进行了修补,但后来下落不明。


                               07

1925年,中国中医专家陈存仁无意中在东京博物馆发现了它的踪迹,却无法将其要回,太遗憾了。终有一天,国宝会回来的。

王惟一这种孜孜不倦研究医术的精神值得后世学习。不管哪个行业,认准目标,沉心钻研,都会有成功的时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