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相如偷腥又怕卓文君,便写了一封13字信委婉表达。卓文君一看便知,回了一首诗,司马相如立马老实了!

 秋秋语书 2023-08-17 发布于湖南

司马相如想纳妾,不敢对卓文君直言,委婉写来一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13字信。卓文君阅后,强压心中怒火,回了一首诗。司马相如看后,羞愧难当,从此再也不提纳妾之事。


01

卓文君,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生于四川临邛富商卓家,父亲疼惜女儿,请先生在家教她读书写字,弹琴作画。

天资聪颖的卓文君很快精通音律,善弹琴,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16岁时,才貌俱佳的卓文君被许配给了一位富贵子弟,可惜二人成婚不久,丈夫就死了。



年纪轻轻的卓文君成了寡妇,她仗着娘家的财势,不肯将就一生。婆家无奈,只得任她回了娘家。


卓王孙开心接纳女儿的回归,家里有钱,多养一个人根本不是事。


于是,卓文君又重新过起了富家小姐的生活。

第一段婚姻失败,她没得选择。第二次婚姻,她决定自己做主。

02

一次,卓文君倚在楼上栏杆前,饶有兴趣地向下俯视。突见远远走来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怡然自得漫步,后面跟着车辆、仆人。


男子不凡的气度,一下子就把卓文君给吸引住了。她定睛一看,男子长得也很帅气。


随后,卓文君多方打听,这位翩翩公子名叫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蜀地人氏。从小爱读书,能写词作赋;也爱舞刀弄剑,算得上文武全才。


公元156年,司马相如成为汉景帝的武骑常侍。可惜汉景帝不喜辞赋,相如在这郁郁不得志。


一次,梁孝王进朝拜见汉景帝。他带来几位大辞赋家宾客,和司马相如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他立即称病辞职,改投梁孝王幕下。


不想,没多久梁王就去世了。门下宾客皆散,司马相如回到成都,重新过上平民生活。


宦游8年的司马相如,除年龄增长到28岁,其他一无所有。父母双亡,家中仅剩几间茅屋。


03

危难之际,司马相如的好友王吉拉他一把。王吉在临邛当县令,他深知司马相如满腹才学,日后必将大有作为。


王吉有心帮他,苦于自身实力有限,不过他想到富商卓王孙的女儿。如果能让二人结合,不失为美事一桩。


王吉心生一计,计谋促成二人。他派出车马和仆人将司马相如从成都接过来,路过卓王孙家时,故意走得慢,为卓文君偶遇司马相如创造条件。


没多久,卓王孙在家设宴,宴请当地有头有脸之人。县令王吉自然受邀,司马相如也就跟着进了卓家。


宴席上,英俊的司马相如,谈吐不凡,气度儒雅,主宾客们为之倾倒。

卓文君听说司马相如前来赴宴,她躲在屏风后偷听。


没能亲见司马相如在宴席上的儒雅风采,但传过来的只言片语,令她春心荡漾。她沉浸在喜悦中,突然又传来悠扬的琴声。


酒过半酣之时,王吉递给司马相如一把古琴,说:“听闻长卿琴艺高超,不如现场来一曲,凑凑兴!”司马相如也不推辞,接过古琴信手拨弄起来。


琴声悠扬,婉转动听,现场宾客们听得如痴如醉,躲在屏风后的卓文君更沉醉其中。


04

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被卓文君的丫环偷偷告知,小姐约他今夜三更见面。


半夜,司马相如见到卓文君,立即被眼前的女子惊呆:两弯蹙烟眉,一双含情目,两颊红润似盛开的荷花,肤如凝脂。


司马相如大胆表白,卓文君热烈回应。

但司马相如穷,卓王孙不会同意。想到这里,卓文君心一横,对情郎说道:走,咱俩今晚就私奔。


他俩连夜逃到成都,面对几间破败的房屋,卓文君也不嫌弃,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外在的条件都是次要的。


次日,卓王孙得知女儿干出伤风败俗之事,气得放话:“卓文君败坏门风,我一文钱都不会给她!”


卓文君决心靠自己,她和司马相如买下一家小酒馆,干起当垆卖酒的营生。


不久,喜爱词赋的汉武帝读到一篇《子虚赋》,手不释卷,立马召见作者。王廷之上,司马相如才思泉涌,立作《上林赋》,汉武帝连声称奇,封司马相如为郎官。


从此,司马相如官运亨通,风光无限。这时,卓王孙才认了这门亲。


05

人在得意时总喜欢膨胀,司马相如亦是。一日,他游玩时,邂逅一位千金小姐,想纳为小妾,却不敢和文君直言。


司马相如便写了一封信,隐晦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卓文君接到信,笑着展开,随即愣住。13个字都是数字,独缺“亿”。


冰雪聪明的她怎能不知夫君的心思!

无“亿”即对文君无“意”,分明看上新人了!


想到当初自己吃尽苦头,才赢来现在的幸福。不想,还是落得不幸,不禁悲从中来。但卓文君不愿放弃,她略微思索,提笔写下《怨郎诗》。


司马相如忐忑不安中等来妻子回信,展信一读,立即歇了纳妾的想法。从此和卓文君“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虽然,在古代,男子纳妾是平常之事,但二人当初爱得如此热烈,如果司马相如再去纳妾,有点对不住卓文君全身心心的付出。


好在斐然的文采终究挽救了卓文君,挽救了司马相如,挽救青史流传的爱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