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湿热不过是这两处堵了,打通肝和脾,就好了

 冯名雨艾灸 2023-08-17 发布于河南
 

▼

每晚9点与你聊艾灸| 与你说晚


网友提问:

冯名雨老师,我因为白带异常去看中医,医生说我有湿热下注的情况想问下具体啥是湿热?

湿热=湿气+热邪。

从舌头上来的话,主要表现就是:舌苔厚腻,偏黄。

主要表现就是:大便黏腻,小便发黄,浑身乏力,皮肤和头发爱出油。

对于女性来说,白带正常情况下,是透明没有味道的,量也不会太多;如果有一天,白带发黄,且异味重,多半也是湿热的问题。

去湿热,不仅要去除湿气,还得去除热邪,想要根治的话,得从肝和脾入手。

推荐穴位:中脘穴,足三里穴;曲池穴,行间穴。

(戳上图,可进店)

1


浅析

■.先说湿气吧,湿气的根源在于「脾」。

「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

运化,就是消化食物和水的意思。一旦脾的消化能力下降,食物和水液不能及时消化代谢。

就会形成一些垃圾和毒素,而湿气就是体内的水,没有彻底消化的半成品。

脾的消化能力越差,体内的水湿就越多。

此类患者,建议可以从食疗和穴位艾灸两个方面入手;

■.有一个学员,稍微吃点东西就感觉腹胀,油腻的,生冷的,酒类都不敢吃。

天别人吃西瓜降暑,她只要稍微吃一块,当天晚上肯定会出现大便不成型,拉肚子,肚子疼的问题。

她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觉得嘴巴不清爽,粘粘的涩涩的,舌头白,且舌苔厚。

是典型的脾胃运化能力下降,而导致的湿气过重。

最初她吃了一些养胃的药物,比如吗丁啉,发现效果不大。

推荐她艾灸了四个穴位,分别是: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和公孙穴。

中脘穴+足三里穴绑了两个底部镂空的单联艾灸罐;内关穴+肝俞穴因为穴位位置比较小,就绑了两个精准艾灸的铜罐悬磁灸

每个穴位艾灸30-40分钟以上。

中脘穴和足三里穴以健脾胃,祛湿气为主;内关穴和公孙穴,可以调节胃,心,胸相关的不舒服,可以避免拉肚子和不消化的问题出现。

艾灸了一个多月,舌苔的厚腻情况,就改善了很多,腹胀的情况也基本上都消失了。

祛湿气,可以优先使用中脘穴和足三里。

「中脘穴」:肚脐上4寸。

「足三里」:屈膝90度,膝盖骨外侧凹陷下3寸。

从食物方面来讲,湿气重的患者,甜腻的,寒凉的,油腻的肉类,尽量少吃。因为,这类食物都不太容易消化,吃的多容易让脾胃功能受损,影响体内水液的代谢,而造成湿气产生。

■.接下来,我们就得解决热邪的问题。

想要清热解毒,肯定首选曲池穴,因为曲池穴涂抹蓝色艾草精油后,先刮痧后艾灸,对于祛湿除热,清热解毒的效果非常好。

提问的这个朋友,就是针对曲池穴和行间穴,先刮痧后艾灸。远端穴位搭配:中极穴,带脉穴和三阴交穴。

用了不到两个月,第二月白带就恢复正常了。

中极穴,带脉穴和三阴交穴主要是调节妇科病症,或者解决白带问题的。

而曲池穴和行间穴刮痧,就是在祛除身体的热邪了。

曲池穴,顾名思义就是:弯弯曲曲的池水。既然是池水,肯定有清热的效果。

「曲池穴」:屈肘成45°;在肘关节的外侧,肘横纹头处,即为本穴。

行间穴,是肝经的荥穴,以清肝火为主。

俗话说「肝郁化火」,行间穴是直接清除肝火,如果在刮痧时连通脚趾缝的太冲穴一起刮痧后艾灸。

不仅可以清除肝火,还可以疏调肝气,避免肝气郁结。肝气顺畅,肝气的淤堵消失了,自然你的火气就没有那么大了。

「行间穴」:坐位,在足背部第1、第2两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处即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