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万历版《广宗县志》学习(上)

 点滴斋书房 2023-08-17 发布于河北

明万历版《广宗县志》学习(上)

前些日子在网络上看到一侧消息,广宗县邀请专家学者召开了一个关于沙丘文化的学术研讨会,请了许多大咖级的人物来指东道西。我这样说没有什么别的意思,指西道西实际上就是讨论的意思。
说起沙丘文化学术讨论的问题,个人认为也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东西,因为文献上也就那么多东西,大家看到的也看到了,无非是这个沙丘在广宗还是在平乡的问题,这种内卷没有太大的必要,文化的竞争要选择对象,要与先进的地区去争,而不是内卷。应该站在古都在中华文化中之地位去判研这个问题。
要解决沙丘文化这个问题还需要考古工作进行深入的细致的调查和发掘,那样有了新的考古资料,沙丘文化将会吸引更多的学人参与研究,也会引起更多的社会人士关注,还会给当地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并被当世文化发展所利用。关于这些工作,应该是专业工作者和专业部门领导考虑的问题。而当前还是应该多读一些书,以备新材料出土之后进行理论上的支持。至此我忽然想到前不久收藏的明万历版《广宗县志》一书,利用闲暇之余的时间,进行一次广宗历史文化学习。

壹:《广宗县志》版本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目前所能见到的《广宗县志》版本有明万历版、清康熙版、嘉庆版、同治版及民国22年版五种。

据《河北历代地方志总目》所存广宗县各版本志书书目介绍:《广宗县志》万历《广宗县志》8卷。明马协纂修,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刻本。这个版本原厂与北京国家图书馆。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分别有胶片收藏。此外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中,有康熙二年龚承宣续刻文四篇。

康熙版《广宗县志》十二卷。清,吴存礼纂,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台湾有原本收藏。河北大学,上海图书馆存有胶片。

嘉庆版《广宗县志》十二卷附录二卷。清,李师舒纂修。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科学研究研究院,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分别收藏。

同治版《广宗县志》十二卷。清,罗观俊修。李汝绍纂,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河北档案馆,石家庄图书馆,保定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科学研究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上海图书馆,辞书出版社,南京地理所南京大学,湖北图书馆,吉林大学及台湾分别收藏。

民国版《广宗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附文征二卷。姜榓榮 祁卓如修 韓敏纂。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此书分别在河北档案馆,河北博物院,河北省委,保定,河北大学,北京国家图书馆。考古所,人民大学,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地理所等40多个单位收藏。台湾成文出版社有影印本。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等书目类图书记载亦同。《河北方志概要》《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分别对各版本《广宗县志》修编、刻印时间、志书书目等情况进行了考证,当然对于版本的情况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关于同治版《广宗县志》,四库提要指出:“同治广宗县志,十二卷。清罗观骏修,郑元善、李汝绍、王国珍纂。罗观骏,字升之,四川营山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宗县知县。郑元善,举人,官至河南巡抚。李汝绍,道光举人,曾任浙江山阴县知县。王国珍,岁贡生,候选训导。嘉庆七年县令李师舒曾续修县志。同治八年(1859)罗观骏任广宗知县后,见旧志疏漏尚多,于同治十二年(1863)聘郑元善、李汝绍、王国珍等人纂辑新志,于同治十三年成书刊行。体例承袭嘉庆志。卷首为新志序、旧志序、凡例、图考等。正文编次为封域、建置、祠祀、田赋、典礼、封爵、官师、选举、宦迹、人物、祲祥、艺文。其各志之序,不分列于各志,而是汇载于卷首,这一点与他志不同。而书中每志之首,仍有类似序之小文,似显重复。选举志以朝代为经,进士、举人、岁贡、拔贡、例监等为纬,自唐至清以一表统之,则显得含混不清。”这些著录的论述对于我们了解各个时期的《广宗县志》的情况有很大的帮助及借鉴意义。

贰:万历《广宗县志》相关

广宗县位于邢台市东部,河北省南部黑龙港流域。旧志书说:“广十三里,袤九十里。”“广宗在畿内为弹丸地。”“北连巨鹿,南接曲安,沙丘峙其左,漳水绕其右,冈阜相属,林木郁然。赵陲重地,以控齐鲁。”全境地处古黄河、漳河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自南向北微倾斜,海拔29至35米。东与威县交界,南与邯郸地区邱县接壤,西连平乡、巨鹿两县,北与南宫市毗邻。境域南北长50.9公里,东西宽17.3公里,总面积513平方千米。

此前,我在《邢台古城古县文化》有关广宗历史文化的文章中指出:广宗历史悠久,有3000多年的城邑文明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明清时期是顺德府属邑。为什么称为广宗?从字义上看,“广”即为大的意思,而“宗”则为宗脉。古代有大宗小宗之分。中国的宗法制度源自于商周时期就建立起来以嫡长为大的,余其为小的制度。而在此更多表述的是其“本原”,《庄子·天道》中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汉书》平帝纪中记载:“夏四月,立代孝王玄孙之子如意为广宗王。”刘如意是皇室大宗,以广兴宗脉被封为广宗王。所以,这个“宗”的“本源”就是刘氏,即有广大刘氏宗脉的涵义。

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汉室对各级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从堂阳县析出,“以广先帝基业”之义,取名广宗县。为此,广宗县设置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广宗县在唐虞时属冀兖交界之域。商代为畿内陆,西周属邢国。后属卫、晋,战国属赵。秦为巨鹿郡。西汉为巨鹿郡堂阳经县和广宗国地。东汉为广宗国、广宗县经县地。三国魏时为广宗县地,晋为广宗县、经县地。后赵石勒为建兴郡地。北魏为广宗县经县及西经县地。隋、唐至五代、宋为宗城县及经城县地。金为宗城及洺水县地,元为广宗县属顺德路,明为广宗县属顺德府。清代为广宗县属直隶省顺德府,

县志是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南宋之后,各地的志书大量增加,尤以明清两代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仅现存的地方志即达8000多种,约12万卷。但保存大多为清代及民国时期志书为多,明代志书甚少,以邢台区域为例,其明代志书更为稀少珍贵。

万历版《广宗县志》是当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版本,也是我市各县志书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县志版本。据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所《明代孤本方志选》一文介绍:万历《广宗县志》八卷,明马协纂修。“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刻,请康熙间增刻本。附清龚承宣康熙二年(1663)《广宗县志》续刻文四篇。县境图、县城图、县治图、学宫图各一幅。半叶九行18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板框19cm*15cm。”

关于万历版《广宗县志》编纂者,为万历间广宗县知县马协。

马协字恭甫,祖籍扶州(凤翔府)。陕西同州人。万历已卯(1579)举人,太学生。曾任伏羗县教学谕,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升任广宗知县,先后迁升于禹州为知府,凤阳知府,刑部贵州司员外,辰州知府等职。

马协为世家大族,先祖为汉代大将军马援之后,后来家族为避红巾军之乱,由凤翔迁居同州马坊渡。明嘉靖年间,六世祖马自强(1513—1578)字体乾,为癸丑(1553)科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修撰、侍读。巳已(1570)任国子祭酒,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吏部、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万历三年(1575)升任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万历六年(1578)三月,以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衔入阁参典机务。曾校录《永乐大典》,负责编纂《世宗实录》,为朝廷所依重。神宗皇帝居东宫,马自强为讲读首臣,深受万历皇帝喜爱,常对阁臣赞道:“唯自强讲,朕多省悟”。张居正当朝时与宦官冯保当政,马自强上疏弹劾张居正、冯保等人。时朝野流传“居正甚不正,自强当自强”。民间有歌谣:“居正不正,四维不张,吕律调阳,唯马自强”。

据民国版《广宗县志》宦绩记载:“知县马协,字恭甫,同州人,马文庄公自强犹子也。夙渐家学才而饶于斡。万历二十一年以举人由伏羌县教谕升任,时唐山县籍某要人力擬减赋,加之广宗。协申抚按力陈其不可事遂寝(详见财教,略)。以县多逃户地出示招民耕种民情称便(详见民生,略)。创建尊经阁,移修文昌祠,储精剔厘,垂情建竖,苟可便民。即扞劳怨计必为之重,修邑志以忧归,厘定校刊。后仕至刑部员外郎。协明习时务,世号通今,作令时尝奉部教条上二十七事,皆关治平,至计多见采纳。为部郎时,鬓发皆白或谓宜染,协曰吾生平不作伪事,宁能饰貌事人乎。卒年八十三(参《同州府志》)。

马协所修《广宗县志》共八卷,卷首有万历二十六时任顺德知府秦邻晋序,在序文中除讲述了马协编纂志书的过程,同时说“恭甫名协,同州人,刘君名九经,眉县人,皆余同里,而二君又同臭味,此举实相订证焉。授梓者今令广宗张君,名希载,粤之海阳人,皆雅意吏治乐观厥成者,因并书之。”序文中的刘九经为邢台县知县,《邢台县志》有记载,并据有关资料介绍:

刘九经,字绍周,凤翔府眉县学道巷人。万历初贡生,十年(1582)举人。性格笃实淳厚,外朴实,内聪慧。幼时入学读《中学小注》说:《小注》好像解释《大注》。师惊其聪明过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任邢台县知县。在邢台任上,以家乡无志,利用业余时间搜集史料,纂修眉县志书,该志由地形、政略、宦迹、献实、侨贤、事记、异录、杂考八编组成。其中侨贤编,后由其长子刘本唐撰著。《郿志》编撰完成后,除刘九经写有《郿志叙例》外,山西曹于汴为其作序,称刘九经所编志书如政事、土地、人民一样是治国之宝。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史学迁再为《郿志》作序,称赞其“志地理约而赅,建置裁而据,故实辩而讽,人物核而晰。美哉!才、学、识三长,称良史矣”。

刘九经在邢台知县任上,留有宦绩,道光版《邢台县志》卷之五知县记载说:刘九经,眉县人,进士,二十五年任,修学勤民,创立养济院,升御史。很多年前,与友人周兴林先生至先于村进行文化考察,在村中合山庙中有幸见到保存较好的刘九经所撰写的碑记。

刘九经后擢山东道御史,因直言犯上,被谴责贬官,谢归故乡。

关于秦邻晋的记载,据《陕西通志》记载:“秦邻晋,字汝睦,渭南人,万历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多所平反,出守顺徳,慈恵廉明,诚心实政,以才调真定治,亦如顺徳。时陞四川副使,终养归。“

叁:万历《广宗县志》及内涵

万历版《广宗县志》在序文之后,有县境图、县城图、县治图、学宫图四幅。其后为目录,即诸图,封域志卷一、建置志卷二、祠祀志卷三、田赋志卷四、师官志卷五、选举志卷六、人物志卷七、杂志卷八。

这种目录体例一致保持到清末时志书,在各种版本的修纂时,只不过增加了一些章节,而没有被打破。民国时的鼎新才改变了这种志书文体现象,当然志书体例在民国是一种文化创新,同样来自邢台的一个小县,这就是新河县傅振伦先生对志书纂修体例的创新。为此,从志书的体例一事看,也反映出当地文风和思想上传统的坚持,而缺乏思变的意识。

地域发展首先要看文人的创新意识,同时也透视出当地对意识形态和创新问题理解和思考,值得我们去思考。

在万历志书中有目录篇,篇后有马协短文序言一篇。

一、封域志

封域志篇对广宗明代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里社编户进行述录。

尤其是里社编户反映出明代广宗人口、村庄、编户等行政管理情况。据记载:明“国初编户以里,县凡十又五里。曰南社、曰北社、曰原保、曰李怀、曰塘疃、曰旧店、曰三周、曰张固、曰清村、曰板台、曰件只、曰李磨、曰在城、曰崇文、曰仁义。”以上为十五里社的记载。同时对里社的情况加以说明,“内惟南、北二社为土著,其城塘疃以下九社,则永乐二年自山西迁来附籍者,曰迁民;原保、李怀二社则永乐四年自山东顺附者,曰顺民;崇文、仁义二社则成化中续增者,盖又迁民强半焉。”

封域志中记载着广宗境内的村庄名,说:“民居自城外散处四境者,有村、有庄、有寨、有疃、有台、有屯、有店,共一百三十有三。“并附有各村庄的名称,对研究广宗地名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此篇中有古迹篇,记载着明初时境内的古迹情况,有沙丘台、赤长废城、界桥、漳河故道、洺河故道、洗马潭、潘井、春秋卫灵公冢、元刘文贞公墓、明诰封吏部左侍郎崔斌墓、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崔庄敏公墓、户部员外郎李尚宾墓。有元之前的文化古迹九项,明初至万历文化景观三项。

篇中有风俗记,说:“广宗民十七迁自山右,故有晋唐遗风,男力稼穑,女勤织紝。虽以瘠土贫困,而输官租恐后,油然有亲上之意焉。”此记非广宗土著民风,而为“山右”,即山西迁民,为此有“晋唐之风”,此谓“晋唐”非时代名称,而为山西之古称。风俗中特意指出“有亲上之意”,可见民众服于官吏,性情老实厚朴。

礼仪之记,“冠礼,即士大夫少能行之。“婚姻之礼“避同姓,严阴讼”“略有六礼意。“丧葬之礼有”亲友招僧道,妓乐杂进柩前,曰娱尸。“

二、建置志

建置志主要记载了明万历之前广宗城市建设情况及其文化。此方面主要有城池、衙署、儒学以及其他公共设施与建筑。

关于城池,记载说:“县城,周四里九十八步,崇二丈三尺,阔两丈七尺,上阔一丈二尺;隍深丈余。国朝正统四年,知县义筑。成化元年知县俊建四门,上各置楼。正德十五年,知县伸重修。隆庆四年知县民范增缮之,高西门楼,易土碟以砖。万历二十二年,协培其倾圮,益堞,滩隍,辟复马道,增建四门瓮城,甃以砖石,捍以铁门,而层楼其上。关西王学谟碑其事。“

从以上记载看,明代万历之前的广东城池周围四里九十八步,城墙高两丈三尺,下阔两丈七尺,上阔一丈二尺。明代正统四年(1439),广宗知县王义修筑,成化元年(1465)知县刘俊建有四门并在城门上各置层楼。正德十五年(1520)知县游伸对城池进行重修。隆庆四年(1570)知县张明范再次修缮,“高西门楼,易土堞以砖。”

万历二十一年(1593),马协出任广宗知县,当时广宗城池损坏严重,上宪陈简及顺德府知府樊东谟“檄郡邑”进行修缮,马协“益堞,滩隍,辟复马道,增建四门瓮城,甃以砖石,捍以铁门,而层楼其上。”完工后请关西王学谟撰写碑文记其事。

王学谟,字子杨,号河汀。明代陕西朝邑高阳镇人。嘉靖癸丑科(1553)进士。初为山西县太谷县知县,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明辨是非,关怀百姓疾苦,力除污吏陋习,在任上清理了许多年沉案冤案,称为能吏,其它县有久不能决断的疑案即送太谷县讯问审理。后升任岢岚兵备道,山西左参议,分守河东,声誉更为昭著。万历三十六年(1608),女真、蒙古等南犯,王学谟领兵征战,率先到达边关,孤军漠北作战,因粮草不继,王学谟率兵鏖战时,以身殉国。有《被褐子》、《谕三关将领檄文集》和《续朝邑县志》八卷等。

广宗县大堂,又称官署正堂,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古广宗县衙治署所在。建置志中对地理位置,始建年代,规模、形制、修缮进行了简单的记载,“县治在西门内,永乐间始建,嘉靖以后相继改修。中为正堂六楹。两翼六曹廊房。后为穿堂,为后堂,为知县宅。有高明楼。堂东为库舍,为库楼。又东为銮舆库。堂西为赞政厅,为架阁库。又西为典史宅。前为吏廨、为狱室。堂前有戒石亭,为仪门。仪门外,东为旌善亭,为迎宾馆。西为申明亭、为总铺。前临街为大门,始建者知县直,继修者署县通判刘诲与知县谅、枢、岑、民范、忱、干,而库楼则谅创,高明楼岑起,迎宾馆忱筑。其大门有台,甃以令辟。上为丽谯,而置钟鼓其中也,于干。有湖广左布政使,威县贾公侍问记。”

此记知衙署始建者为丁直(1403—1424),继修者通判刘诲(?),知县魏谅(1534)、娄枢(1538)、何岑(1558)、张民范(1568)、李忱(1575)、刘干(1579)。其中库楼为魏谅创立,高明楼为何岑所起,迎宾馆是李枕所筑,钟鼓为刘干所建。

以上诸事为时任湖广左布政使,威县贾侍问所记并立碑,志书存有全文。

关于儒学,志中记载在县衙的东侧,建有儒学建筑一组,为元代大德、延佑年间建,有明伦堂四楹。嘉靖年间知县魏谅重修,明万历年间知县刘干改扩建为七楹,在明伦堂前有讲堂,左“进德”右“修业”。隆庆年间知县张民范重修大门。万历六年前后刘干学舍,万历二十三年于知县马协于明伦堂后起尊经阁六楹,此外还横舍、仪门、建魁楼、敬一亭等建筑。有社学十五所,有“学田四顷五亩九分四厘地,每亩征银三分”,以资全县学生使用。

除此,县城内还有东察院、西察院、阴阳学,医学,僧会司,美济院,漏泽园及演武场,预备仓、社仓三、常平仓等。县城周围还建有四所急递铺,即县门西的总铺,城西南田禾村的新建铺,城北十里的小柏村柏社铺,城北二十里西赵村的西赵铺。

建堤二,一为城西一里大堤,二为城西五里小堤。

有集市八,城内集、葫芦集、田家庄集、板台集、李怀集、董里集、赵俱集、件只集。

三、祠祀志

《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此在祠祀志中说:“凡祭有其举之,莫敢废也。”文庙在儒学左,建于元代中统至元间。威州知州李公諴有记。这篇文章是其他版志书所无载者,根据此我们了解了元代初年邢州有关儒学及文庙的情况,这对于研究元代时期对儒家文化的政治状态。

记说:“皇元开国,括郡县户,以邢洺磁威分锡民功臣千夫长答刺罕为分地。岁在壬子(1252),割洺水户四千五百户隶邢,乃以武道镇复置广宗县。中统辛酉(1261),儒士李仲济以隙地八亩有奇,献于县尹张震,始即其地建正殿三间。至元二十一年岁次甲申(1284)监县捏古伯,尹王毅重修正殿,塑三圣像,事之。二十六年(1289)县尹王仁达、教谕吕伯谦增塑十哲像,构堂三间。二十八(1291)前中书刑部尚书蒋公毅之子泰亨,自宁晋尹来治是邑。泰亨才蔚量硕,质贞气淳,处烦理剧,操割应手,不数月以治办称。念为邑导民所当先者,乃经理庙学。”

从保留的这篇碑文中,记载了元代时文庙的建设过程,这是难得的地方志史料。

有明创立至万历间,最早修于宣德间,知县义进行修缮,关于此在官师志无记。正德间知县吴清、游伸(1521)嘉靖间知县钟秀(1562)继修。

文庙建筑有先师殿六楹,东西庑各八楹,前为戟门,两掖门,又前为棂星门。隆庆四年(1570)知县张民范增建神厨、神库、甃泮池,跨以石梁,前竖石坊,署曰:化龙池(顺德知府冯公善有碑记)。万历二十二年,马协重修殿庑神座,增台基,筑崇塘,铸祭器,庙制始大备云。

除儒学建筑外,还有启圣祠、文昌祠、名宦祠、乡贤祠、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邑厉坛、城隍庙、土神祠、八蜡庙、马神庙、里社坛,在各乡社有乡厉坛十五座。

道教建筑有:“三义庙在城内东南,而西南有关王庙,西北有增福神庙,转而稍北有泰岳宫,东北有龙王庙。”在城外南有观音堂,西有三官庙,北有玄帝庙。“并言,在各个乡镇里社滥建大小庙宇甚多。

佛教建筑有:寺凡十一。其在城者曰普应寺,金大定年间建,明代相继修葺。寺内设僧会司。在城南有钟楼寺、青龙寺,在城西有石佛寺,西北有文殊寺。北有建福寺、南昌寺、建宝寺、崇兴寺、三明寺。东北有永安寺。

关于这些寺院的建设年代,最早者青龙寺建于唐贞观二年(628),钟楼寺、文殊寺、南昌寺则为元代至正年间建立,石佛寺、永安寺为明代嘉靖年间建立。

本志对大柏社前,元代大同观进行记录,元大德六年(1302)修建,有石碑半出地上。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