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2000多年前的孟子便宣称“我知言”,但如何“知言”,与如何言说一样,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困扰。小到说话写文,大至著书立说,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在力求自圆其说,就连那些胡言乱语者也在试图自圆其说;人的这种自圆其说的执着竟使言说具有了一种“言之自圆”特征,让人类有了一个知言的客观准则。言之自圆是我们言说和知言的客观准则。 言之自圆有言说正确和自洽两方面要求。言说正确是言之自圆的根基。所谓正确就是要做到言以明道,其基本要求是言之有物和言之有理;言说要符合具体事物的客观规律,唯有如此,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并可用于指导实践而有用于世。言说自洽是言之自圆的语言体现。所谓自洽就是做到逻辑自洽,其基本要求是言之完备和言之有序,既圆满周全又前后一致,主次分明,顺理成章,经得起字面推敲,这样才能把想说的事情说得清楚圆满。 言说务必言之自圆,不可胡言乱语。不管胡言乱语如何胡乱,都逃不出不正确或不自洽或二者兼之,如孟子所列之诐淫邪遁,诐辞有所蔽而失之偏颇,淫辞有所陷而言过其实,邪辞有所离而有失正理,遁辞有所穷而牵强附会,皆为胡言乱语。任何不正之言,不论怎样逻辑自洽和文过饰非,终归有失道理而不能自圆;而不恰之言前后矛盾,杂乱无章,语无伦次,逻辑混乱,无论再怎么有道理和凿凿有据,亦属秕言谬说,让人敬而远之,言之不洽,行之不远。不正之言不自圆,不洽之言亦不自圆,所有胡言乱语皆不自圆,正因如此,胡言乱语者不可能自圆其说。 我们应保持言之自圆的自觉,不仅在言说过程中力求自圆其说,还应事后评价言说是否自圆,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一般先察验言说的自洽性,再进一步验证言说的正确性。很多文章或理论不能自圆,如常见于文的“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建设以'焚烧为主、生化为辅’的垃圾处理设施”便不能自圆,首先是言之不洽,“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与“建设以'焚烧为主、生化为辅’的垃圾处理设施”前后矛盾,推行垃圾分类势必减少焚烧垃圾,而建设焚烧为主的垃圾处理设施实在鼓励不开展垃圾分类,再者是言之不正,推行垃圾分类要求设施建设满足分类垃圾分类处理需要,该焚烧的就焚烧,该生化的就生化,焚烧和生化没有主、辅之分。 言不自圆问题,尤其是言之不洽问题,其实比较容易发现;也许是因为心存执念缘故吧,一些言不自圆问题被故意视非为是,如果是自娱自乐而不会造成什么社会影响也就罢了,但如果用于指导实践,还一味将错就错,那问题可就严重了。如“人生当如苏东坡”之说,一看便知不完备,有的人学苏东坡,有的人学柳宗元,不尽相同,可谓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但出于个人情感,还是采用了“人生当如苏东坡”作为标题,我这纯粹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和个人总结,且文中主要讲如何做到心安于相,而非探讨人生,断不至于误人子弟,但如果用于社会动员,那就误人至害而万万不可了。 心存执念确实是导致言不自圆的背后原因,最大也是根源性的执念或许是对人的认识和世界观。中国人把人置于三才之中,看重人与人、物、事、体系乃至历史、地理等之间的关系,故而强调秩序,而西方人更看重个人独立、个性解放和自己决定自己,这种执念必然导致言说不完备和造成中西言说的差异,这充分体现在治理理论之中,而且,这种言说不完备和中西言说差异不可调和,我们只能默认之,这种世界观引起的言不自圆是不可自圆的言不自圆。除了这类根源性言不自圆外,我们务必遵循言之自圆准则。 言说务必言之自圆,如不能做到言之自圆,那就默不作声,以免贻笑大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