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过豫西这座书法殿堂吗?源自民国大佬金石盟约,和西安碑林齐名

 云水终南 2023-08-18 发布于陕西

这两个书法圣地的成就,都源于两位民国大佬的约定。

从清朝末年开始,修建陇海铁路,取道洛阳北邙山。“生在苏杭,葬于北邙”。

北邙山是历代帝王将相达官巨富墓葬之地。乱世盗墓风气很盛,但是盗墓者只顾金银,却把墓志弃置于民间田舍,有的让老百姓垒了猪圈,有的当了洗衣石。

墓志是埋在坟墓内的石刻文字,记载着死者的生平事迹,历史文物书法艺术兼备,张钫看到痛心疾首,与同为辛亥革命元老,有共同志趣的的于右任相约:

魏志归于而唐志属张。

后来于右任所收藏的近四百方石碑于1938年收藏于西安碑林,弥补了碑林唐之前碑刻较少的缺憾,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鸳鸯七志斋》藏石。

而张钫所收集的一千多方墓志,悉数藏于他的家乡豫西灵宝县铁门镇的“蛰庐”。

几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墓志人物有皇亲国戚达官贵胄尉丞参曹处士墨客佛僧道士宫娥彩女,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

就这么一个宝贝地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AAAA级旅游景点,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竟然还是免费的!

我那天是匆匆忙忙到了这里,后来写路书也是浮光掠影,总觉得对不住这个宝贝地方,做些功课,今天就好好说说。

铁门镇

过了著名的新安县,就很快就到了铁门镇。

说新安县著名,当然拜杜甫老先生所赐,不过有网友说这个新安县不是杜甫写的新安县,这我也顾不得了,我眼里只有铁门镇。

铁门真是有个门,说镇边青龙、凤凰两山对峙,呈拱阙之势,古称"阙门",当地人把音念转了,“阙门”就成了“铁门”。

涧河由西向东流贯其中。涧河则是龙凤的血脉,方山如龙盘,凤凰山如凤翔,“龙凤交泰”的典型,所谓“龙地凤池,风云际会”者也。

好风水就出大人物,比如隋朝名将韩擒虎,13岁时生擒了一头猛虎,长大了活捉陈后主(陈叔宝),“生前官做到上柱国,死后能做阎罗王”。

多介绍一句:韩擒虎的外甥就是大名鼎鼎李靖,李靖所著《李卫公兵法》据说就得真传于舅父韩擒虎。

当然,还有我们今天敬仰的张钫。

张钫,字伯英,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

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上世纪三十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1949年底在成都起义,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千唐志斋

穿过铁门镇过了铁路桥,就到了铁门村。

把车停到大门前停车场,心心念念的千唐志斋博物馆就到了眼前。

这里分为三个部分“千唐志斋”“千唐志斋博物馆”“张钫故居”,前两个都是免费的,我们先去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原是张钫私家花园"蛰庐"的一部分,当年康有为要到西安讲学结识张钫,一见如故,讲学后东归再次来到铁门镇张家花园,欣然命笔,题下“蛰庐”匾额。

而章炳麟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

这是一座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砖窑的建筑,原藏石1578件,现有墓志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

另有西晋、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228件及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

在窑洞的内壁用来镶嵌志石,这是以达到恒久保存、防止迁移的目的走到这里。

我为这满墙满壁镶嵌的墓志感到震撼:这简直就是书法艺术的殿堂呀!

走在这里,就是穿越历史,每一块墓志,曾经都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一生的经历,都刻写在盈尺的方寸中,这里有唐代第一个年号武德年间的墓志,还有唐代最后一个年号天佑年间的石刻。武则天改元、武则天造字,能看到安史之乱,看到牛李之争……

这里有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亲笔书迹,有王昌龄、狄仁杰的书法……

一个千唐志斋,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一个书法的殿堂。

从这里出来,我匆匆过了西园,在东园拜谒了张钫墓,参观了西沃石窟。

西沃北魏石窟规模是北魏龙门石窟之补充,因小浪底工程迁移精品到了此处。

旁边有新盖的千唐志斋博物馆,时间关系我也是匆匆而过。

这里是现代化展厅,和蛰园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新馆包括碑志春秋、簪缨世族、贞珉雅铭、女皇时代、青质怡芳和魏唐书迹六个展厅。

新馆丰富了藏品的展现形式,提升了功能,还融入了智能化元素,增加游客的互动性。

但是,蛰园给人近距离接近历史的感受,不是这里能体验到的,

“谁非过客?花是主人”。

张钫题写的这副对联,在参观完之后,我更是深有感触,万事万物,白云苍狗,崤函道曾经发生那么多历史事件,经过那么多历史名人,现在留下了什么?

每一块墓志记录的都是一个鲜活的人生,而现在留下的只是冰冷的文字。

时间是风景,你我皆过客。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