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圆弧YH 2023-08-18 发布于北京

【提要】



《史记·晋世家》讲了晋国的先祖叔虞。他的出生富有奇幻色彩。姬发(周武王)梦到天神对他说:“我命定你有一个孩子,名叫虞,我给他唐地。”叔虞出生的时候,手掌上的纹路像“虞”字,所以起名叫做叔虞。晋国自唐叔至靖侯五世,无其年数。晋靖侯十七年,周厉王被驱赶,共和行政。晋穆侯的时候,娶了齐女,生下两个孩子,长子叫,少子叫成师。大臣师服对这种不慎重的取名表示怀疑,认为可能会在未来引发晋国内乱。成师的封地在曲沃,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完成了曲沃代晋的过程。曲沃武公吞并晋地,称晋武公。其子诡诸是晋献公,在这一时期晋国对内除掉宗族诸公子加强集权,对外吞并周边小国;然而发生了骊姬之乱,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奔。晋献公死,大臣里克杀奚齐、悼子,夷吾许诺给秦国河西之地,给里克汾阳之地,才登上君位。夷吾不仅没有兑现,而且杀了里克,引起内外不满。晋惠公病逝,太子圉登位,为晋怀公,但是其政策不得人心。最后在秦国帮助下,重耳登上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城濮之战后以尊周王室为名,晋国奠定霸主地位。此后经历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国仍然长期维持霸主地位。

晋国衰弱始于内乱。晋厉公听信谗言,杀害三郤后,为欒書、中行偃弑。权力逐渐移交到卿大夫身上,内部各个权力互相兼并,最后只剩下韩、赵、魏三家。纵使三家再强,也是分裂的,不可能达到统一时水平。三家最后为秦所灭,哀哉。

【摘录】

白珪之玷,犹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虞之與虢,脣之與齒,脣亡則齒寒。

【提要】周武王和叔虞母在一起的时候,梦到天神告诉他,生下的孩子叫做虞,赐予他唐这块地方。

【摘录】

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

(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35页。)

【批注】感觉这个梦,是周攻占唐地的理由和借口。为自己的行动寻找天神的旨意,寻求合法性和正当性。

【批注】晋史家重耳回国时的年龄

重耳六十二岁才回到晋国。

“重耳出亡凡十九歲而得入,時年六十二矣,晉人多附焉。”(《史记·晋世家》)

邓小平1977年复出时,他已经75岁了。(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生)

老当益壮,老当益壮!吾辈岂敢颓唐。

【批注】《晋世家 崤之战 为子孙分忧

秦晋崤之战,晋国国内讨论到底打不打秦军。晋国主战理由,《史记》和《左传》记载略有不同。

晋先轸曰:“秦伯不用蹇叔,反其衆心,此可击。”栾枝曰:“未报先君施于秦,击之,不可。”先轸曰:“秦侮吾孤,伐吾同姓,何德之报?”遂击之。(《史记·晋世家》)

《左传》中记载先轸给出的理由,其中重要一条是“谋及子孙”。

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七《僖公三十三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47页。)

鲁国季氏伐颛臾国,冉有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没有问题,也是同样的理由。“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春秋时期这种丛林法则在很普遍。为了清楚后代子孙面临的威胁,毫不留情攻打邻居,理所当然发动战争。他们都是为子孙考虑。但是,不肖子孙败光家产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祖宗地下有灵,不知该如何作想。

【批注】《晋世家秦兵過我郊

“十二月,秦兵過我郊”,我当指“晋”,《晋世家》站在晋国的立场上描写,所以称作“我”。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札记】《晋世家城濮之战

傅刚老师说:城濮之战是晋国的定霸之战,晋人“谲而不正”。

首先,是晋人主动迎战。当战争的机会来了的时候,晋国抓住了,一战立国。但是战争是要死人的,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必胜的信心,就不要出战。当时晋国是北方的强国,实力雄厚,对战争有长期的准备。先轸说报施定霸”,可见确实有必胜的信心。晋国也做了底线思维准备,如果失败,“表里山河”,后方大本营还是稳固的,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有正确的策略。先伐楚国的周边小盟国,然后再跟楚国决战。

《左传》记载: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兵于蒍,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准为右。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憖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

    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监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摘录】


(阮元校刻:《春秋左传注疏》卷十六《僖公二十八年》,《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61页。)


《史记》记载:

楚成王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定霸,于今在矣。”狐偃曰:“楚新得曹而初婚于衞,若伐曹、衞,楚必救之,则宋免矣。”

子玉使宛春告晉:“請復衞侯而封曹,臣亦釋宋。”咎犯曰:“子玉無禮矣,君取一,臣取二,勿許”先軫曰:“定人之謂禮。楚一言定三國,子一言而亡之,我則毋禮。不許楚,是棄宋也。不如私許曹、衞以誘之,執宛春以怒楚,旣戰而後圖之。

晋国刻意激怒楚国,诱楚决战。如果不想战争,就会签订和平条约。然而,一场胜利的战争诱惑和所得利益是很大的,所以很多人会想进办法制造战争的机会。这才是现实。

先軫就是这样的代表,除了城濮之战,崤之战也是如此。《史记·晋世家》记载:

先轸曰:“秦伯不用蹇叔,反其衆心,此可击。”栾枝曰:“未报先君施于秦,击之,不可。”先轸曰:“秦侮吾孤,伐吾同姓,何德之报?”遂击之。

先軫是一位长远眼光的军事人才。晋国两次战争,先后击败大国楚国和秦国,奠定盟主地位,从此遥遥领先于他国。但是利益之后也有危机,这两场战争都埋下和大国交恶的隐患。秦国和楚国总会在一天报复的,最后的事实发展也确实如此。

【札记】《晋世家介子推为何没有受禄

《左传》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史记》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

《史记》加了一条理由认为周王室内乱告急于晋,晋君关注此事而忘记赏赐从者。相比来说,《左传》的记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简洁有力道出核心原因,没有过多解释。

【札记】《晋世家重耳身边的能臣

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批注】《晋世家抗拒诱惑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读来令人深思。

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于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这是两种态度的价值观,丈夫重耳认为:人生安乐,和美丽的妻子在一起天荒地老已经足够了。妻子姜氏认为:忘记国家,忽视劳臣,贪念女人是令人羞愧的,不努力就不能建功立业?这是两种人生观,妻子的观点比丈夫更加深刻长远。

贤妻难得。

晋世家欲诛之,其无辞乎

里克对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晋世家》先晋

“武公称者,先晋穆侯曾孙也”,《索隐》:晋有两穆侯,言先,以别后也。《考证》认爲,先晋,指的是曲沃代晋之前的晋国,并不指前后的穆侯。

《晋世家》曲沃代晋

晋穆侯的时候,娶了齐女,生下两个孩子,长子叫,少子叫成师。大臣师服对这种不慎重的取名表示怀疑,认为可能会在未来引发晋国内乱。成师的封地在曲沃,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完成了曲沃代晋的过程。而晋国的国君及其后人,寿命不长,后继者的辈分及年龄一代比一代小,最后完全不是曲沃这一宗的对手,经过六代而亡。这是宗族内部自相残杀,反映了春秋时代宗法制的破坏。



【札记】《史记》《左传》外交辞令对比

《史记》记载了重耳在楚国的经历:

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卽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谷?”重耳曰:“卽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史记·晋世家》)

《左传》的记载如下: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两相比较,还是《左传》将外交辞令拿捏得准确到位。试比较如下:

《左传》

《史记》

分析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

反问语气,将问题抛给对方

否定语气,令人觉得不礼貌和无知。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

(无)

恭维楚王,令楚王满意

对未发生的事情,不说肯定的话语。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卽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

假设的战斗场景,遇于“中原”,一定是楚国北进侵犯中原诸侯,曲在楚。

会于“平原”,则是普通的地理名词,没有隐含的深层意义。曲不在楚。

其辟君三舍

请辟王三舍

“请”字更加委婉。

然而楚国是自称王,重耳用“君”或许更合适。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无)

《左传》话语更加有回旋的余地。更加委婉,但又坚定。

在此段外交辞令上,《左传》的描写远远胜于《史记》。《左传》的这些辞令,环环相扣,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都很重要。尤其在那种场合,要做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确实需要这么说。《史记》删去一些外交辞令,实际并不合适,不能很好地指导外交。

【札记】《晋世家》重耳为何去齐国

重耳去狄入齐,原因何在?《史记》记载的原因是这样的:

(晋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于是遂行。(《史记·晋世家》)

不过《左传》仅仅陈述了这样的事实:

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显然,《史记》为了让事情符合逻辑,主观推测重耳去狄之齐的原因。《史记》认为重耳和赵衰商量后认为,当时齐国的管仲、隰朋去世,而齐桓公希望得到贤能的人才辅佐,所以去齐国是妥当的决策。

但是晋国诸多杰出的人才跟着重耳流亡,可不是为了在齐国的做低阶官职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投奔齐国做一个小官,那么只需重耳一人去就可以了,那么多人才何必跟着他呢?此外,春秋战国时代很多公子出奔在外,或者在异国做人质,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寻觅机会回国做国君,很少有公子愿意一辈子待在异国受歧视。

可见,《史记》揣测的原因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这种因果不能成立。《左传》更为客观地叙事,较少评论判断,把原因分析交给读者,行文做法反而更加智慧。

【札记】《晋世家》史佚

《史记》有这样一段关于史佚的记载:

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史记·晋世家》)

史佚当时周朝的史官,也可能是人名。他坚持“天子无戏言”,援史为例,阐明道理。其职责可能是随侍在周天子左右,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史佚的进谏被周天子采纳,这对于晋国的建立可以说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中也有史佚的材料,但是其名称不是完全一致。可能的文献是《逸周书· 世俘》、 《左传》、 《国语》、 《大戴礼记》、 《礼记》、 《新 书》、《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众多古籍称为史佚。《尚书·洛诰》称作册逸。《史记·周本纪》、《淮南子·道应 训》、 《汉书·艺文志》、 《国语·晋语》韦昭注称为尹佚。 《逸周书·克殷》、 《说苑·政理》称为尹逸。《大丰簋》铭文称为天亡。

有学者认为,《尚书》、《诗经》、《周易》的写作和史佚是有关的。

(参见 于文哲:《史佚考论——兼论〈周书〉、〈周颂〉、〈周易〉的编撰者》,《北方论丛》2008年第06期,第112页。)

心得晋世家》荀息忠于自己承诺

荀息很难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者,但是他坚持履行先君的嘱托,为此付出生命,可以说令人钦佩。

献公亦病,复还归。病甚,乃谓荀息曰:“吾以奚齐为后,年少,诸大臣不服,恐乱起,子能立之乎?”荀息曰:“能。”献公曰:“何以为验?”对曰:“使死者复生,生者不慙,为之验。”于是遂属奚齐于荀息。荀息为相,主国政。秋九月,献公卒。里克、邳郑欲内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乱,谓荀息曰:“三怨将起,秦、晋辅之,子将何如?”荀息曰:“吾不可负先君言。”十月,里克杀奚齐于丧次,献公未葬也。荀息将死之,或曰不如立奚齐弟悼子而傅之,荀息立悼子而葬献公。十一月,里克弒悼子于朝,荀息死之。君子曰:“诗所谓'白珪之玷,犹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其荀息之谓乎!不负其言。”(《史记·晋世家》)

《韩诗外传》也有一则类似的故事。

秦攻魏,破之,少子亡而不得。令魏国曰:“有得公子者赐千金,匿者罪至十族。”公子乳母与具亡。人谓乳母曰:“得公子者赏甚重,乳母当知公子处而言之。”乳母应之曰:“我不知其处。虽知之,死则死,不可以言也。为人养子,不能隐而言之,是畔上畏死。吾闻忠不畔上,勇不畏死。凡养人子者务生之,非务杀之也。岂可见利畏诛之故,非义而行诈哉?吾不能生而使公子独死矣。”遂与公子俱逃泽中。秦军见而射之,乳母以身蔽之,著十二矢,遂不令中公子。秦王闻之,飨以太牢,且爵其兄为大夫。《诗》曰:“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韩诗外传》卷九,章六)

这两则故事,都是在接受嘱托替别人照顾幼子,最后为了这份信义而付出生命的故事。读来掩卷深思。

【批注】《晋世家庆郑给出正确意见却被君主杀害

晋国饥荒的时候,找秦国借粮,秦穆公给了粮食。第二年秦国饥荒的时候,找晋国借粮。晋国庆郑主张给粮食,虢射主张乘机攻击秦国。晋惠公决定攻击秦国,最后晋败。在占卜车右人选的时候,庆郑为吉兆。但是晋惠公仍然决定派虢射担任车右,结果在战斗中被俘虏。庆郑给的意见都是中肯的,为什么晋惠公还要杀害庆郑呢?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案例,袁绍不听田丰意见,官渡之战失败后,杀了田丰。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祸从口出,谨言慎行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

【札记】《晋世家》灭唐、伐虢的外交说辞

《史记》记载晋献公伐虢国的理由:

十九年,献公曰:“始吾先君庄伯、武公之诛晋乱,而虢常助晋伐我,又匿晋亡公子,果为乱。弗诛,后遗子孙忧。”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虞假道,遂伐虢。(《史记·晋世家》)

虞又何罪,为何灭亡虞国呢?《史记》还记载姬发梦到天神赐予唐地。这是一个以梦为理由的故事,在天神赐予的名义下,把唐地纳入领地。在三监之乱爆发,周公东征返回时,就顺道灭掉了唐。

当一个国家要侵占某地的时候,总会找到各种理由,认为天意如此。当一个民族想要侵占抢夺另一个民族的财富的时候,他们不会明目张胆,但会深思熟虑,先进行舆论攻势,编织一个故事,天定如此,最后才去发动战争。

天意可能是人编造的。西方与之类似。比如《圣经》中记载,上帝把迦南之地给以色列,所以对于以色列人来说,他们就有正当理由去驱赶原住居民。近代三角贸易开辟后,英国人认为是不列颠尼亚女神给了他们这片新土地,需要他们。美国西进运动,认为上天安排他们取得印第安人的土地。

实际上,以上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尤其是外交辞令更加奇妙,它台面上给出的理由并不是真正的理由,台面下还有一个本质原因不会说出来,因为说出来会有道德的风险和舆论的压力。美国二战参战,原因是日本袭击珍珠港,罗斯福总统在国会谴责日本,他是这样说的:

    “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罗斯福:《要求国会对日宣战》,刘德强编:《中外演讲名篇赏析》,上海:百家出版社,1990年,第73页。

美国和日本交战状态是在珍珠港事变后,但在这之前美国就已经在为战争做准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不会第一个交战,但是一直为交战做准备。等到双方打得筋疲力竭后,美国就成了决定双方胜负的最后一个砝码。苏联和德国也是如此。苏德虽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双方都在为战争作准备。

(参见 朱可夫:《回忆与思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

等到准备好后,条约也就基本不存在了。

可为但不可言,可言但不可为。


【札记】晋国虽然还没有和楚交战,但是一直在位战争做准备。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楚子围宋,宋向晋国求救。子犯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战略时机,要通过一战达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目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

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

子犯认识到晋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此前的晋国已经在为战争做准备。《左传》记叙: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晋国虽然还没有和楚交战,但是一直在为战争做准备。他对外以天子为号召,平定周王室的内乱;对内务必利民,使得生产力发展;在军事上讨伐原地以示大国信用;在礼制上举行大蒐显示国家实力;在政治上设置执秩来端正百官。晋国的一系列举措,使得民众听从政府号令而不疑惑犹豫。通过两年,民知义,知信,知礼。晋国最后一战而霸。

【地图】

《史记》这样记载:

四年,楚成王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定霸,於今在矣。”狐偃曰:“楚新得曹而初婚於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宋免矣。”……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而以原封赵衰。五年春,晋文公欲伐曹,假道於卫,卫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卫。正月,取五鹿。二月,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史记·晋世家》)


《史记》记载的晋人路线如下:经太行山以东,过南河津,经曹、卫,取五鹿、至敛盂。


【提问】五鹿,这个地方在哪里?


【心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