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自信吗?”

 日进志 2023-08-18 发布于广东

这是日进志第 221 篇原创文章




邀特别的你同行,记得关注我们哦
比金子还宝贵的,是信心。
而对自己的信心,尤居于其首。

跟一位朋友聊,工作顺风顺水的她,前不久开掉两人。“我们公司以前从来没有开过人,我是第一个!但是不好用就是不好用啊,我不想勉强。连开两个时,全公司都震住了!”她说话的样子出奇地爽利,跟我印象中的她大不同。

讲管理、谈带团队,果然有点脱胎换骨之感。我既有点吃惊,也为她的改变暗暗叫好。

“但是”,她说:“其实我并不自信。我跟人没有闲话讲,看上去高冷,实则是怕面对人多的场合,跟半熟不熟的人约个饭要下大大的决心;Marketing技能层出不穷,隔一两个月就有新玩法出来,我总是担心自己跟不上年轻同事,被他们反超;我看上去尝试了很多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多面手全能型,但另一个角度,我担心自己哪一项都不精深,好像一个化很浓的妆,看上去很成熟的孩子,总有一天会被别人戳穿的感觉。你看,这么多软肋,我,其实并不自信。”

虽说有点猝不及防,我看着她:“那,你觉得我自信吗?”

她可能也没料到这么一问,隔了两三秒没有作答。

我:明白了,你并没有觉得我很自信。否则答案会很快出来。

我当然不是说话铿锵有力、肢体语言无不写着笃定的那类人,甚至,我有时讲话会推翻自己上一句,缓缓而有点迟疑想要找到最精到的表达— 发现找不到时可能会说:不好意思,还没想清楚,我收回刚才那句。这样的人,恐怕的确不会令人觉得充满自信;相反,感觉上并不自信。

不自信二三事 

我整个学生时代都内向、害羞,属于能隐形就隐形的学生。

清楚记得在排球课上,垫球时总觉得自己姿势不够好,会额外加一个副动作:腿勾一勾。结果同学说:你垫球时为什么要勾一下腿呢?(其实垫球姿势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

所有的担心会转化为小动作,或者低着头或者更加不自然。

几年前,跟一个异地同事聊天时,我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彼此的共同点:我们都特别愿意和别人融洽相处,自己没有特别的不喜欢,都行,特别能配合,也不会觉得委屈。

我们笑称自己是和平主义者。而且,真的凡事也无可无不可,都行。有时还有点滥好人。

但我朋友对我说:你比你以为的要更好,你应该更自信一些。

你比你以为的要更好 — 这句话是有杀伤力的,照出“和平主义者”的本来面目:照出赔笑的不露锋芒也觉得自己没有锋芒的自己。

上面这桩往事离现在并不远,从这个角度看,自己的变化还是相当相当大的。现在,我没有觉得自己有没有自己以为的好。恰恰相反,最核心的改变在于:不去想好或不好这件事了。心里没有这个尺子去评自己几分别人几分,浑然不觉了。

我想,当第三只眼不知不觉从自己心里退去,真正的自己才得以喘息与登场。否则,看不到。看到的只是(跟别人相比)“好”或“不好”。

自信是什么?

 关于人如何变得自信,我一直认可这样两句话:

人通过一次又一次行动,一点点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什么,这个过程下来,可以有真正的自信。不是来源于夸赞。

真正自信的人不是因为自己做得到什么,而是虽然暂时做不到,但知道自己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得到。

自信,简单来讲,是相信自己。而这种情况,我也并不认为是自信:我会这个,会那个,什么都会。你不会吧!这个更像是自恋,关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静态/非发展性眼光来看。

而如果是拿成长/发展性眼光来看自己:不会什么?不要紧,我总有一天可以学得会的。这是自信。

我之前介绍过哈佛积极心理学公开课《幸福课》里的一句话:让自己被了解远远重要过让自己被喜欢。这句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

首先要自信,成长型心态的人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信:不会什么不要紧,现在表现不如人不要紧,自己的缺点狭隘弱点被发现了不要紧…

因为要谢谢你帮我看到它,否则它仍是我的盲点。现在这样不要紧,但我会改掉它的,以后就不是这样了。

让自己被了解,意味着不需要刻意迎合,不需要怀揣着委屈,而是可以放松但是认真地走下去,对经过的缘分感激不己,对该放下的也不用太纠结。

让自己被了解,不是横冲直闯,胸口得一“勇”字。而是关注自己的感受,时时都能调整。

他人的眼光

《人格心理学》有这样一个维度的分类:高度自我监控者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其行为反映了社会规范和所处情境对他们的期望;低自我监控者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引导其行为的是他们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而不是情境对他们的期望。

很多人真正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被别人觉得很厉害,而并不是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厉害。

带着另一双眼睛随时盯着自己、评价自己的高度自我监控者,怎么会全力以赴于正在做的事上、百分百投入,而后欣然见其结果?

而处理具体事情的能力,随时间这个轴一点点累加经验和效率,甚至有质的飞跃,这才是人自信、好奇心和生命力的真实来源。

从不自信中走出来

回到开篇我朋友提到的一些具体的“困难”:跟不大熟朋友的社交问题(破冰)、职业技能更新迭代、做全能型选手或单向专家,相应都有短板… 

不自信,究竟应该怎么办?

1,学会表扬自己,肯定自己,这很重要

就我这个旁观者来看,朋友已经有脱胎换骨的改变,她自己谈到某些领域时,神采飞扬自信满满。那么,这些改变是如何而来?

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从不好,到不够好,到足够好,到成为自己明显的特长,这个过程其实已足够得到褒奖。让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经过努力可以做到之前做不到的事,这已然给自己奠定了自信的底子。我不慌,我不怕。

再有别的“不会”或不够好,都是可以经由一定的路径去习得,去改变的。及时而恰当的表扬自己,不仅可以就达成的某一点作出肯定,也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方法论:分析型、自学型…下次用成功复制成功,可能性就更大了。

2,哪些是核心的,哪些是一时的?

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的。在领导力大师沃伦 · 本尼斯的著作《极客与怪杰》中,分析对比 85 后 CEO 和 60/70+ 科技公司一把手,说到如果说知识 3 年一个大迭代,那根本不存在代沟,人人需时时更新。

我们也聊到不同组织架构中,知道很多东西的狐狸,和只有一个绝招的刺猬,究竟哪款更加活得久活得好?每个人恐怕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将面临的职业技能挑战分分类,重要与次要,值得以改善或意义不大,长期与短期收益… 不是所有短板都是短板,有些无视就好。而真正的对自己形如掣肘的,就是需要花气力去攻克的。

3,哪些是要改的,哪些是转换赛道就好的?

我们之前讲到,当个人性格的生物性来源、社会性来源和特有动机产生矛盾时,为了自己身心健康,当然最好选择能互相调和尽量归为一致的。实在不行时,小生境是否是很好的解决之道?参考:“我裸辞了。你还好吗,千年不变?” (1)

再实在不行,当然可以在深思熟虑后果断转换赛道。

4,Dream big, start small, pay it forward.

需要的改变,看上去再巨无霸再没有头绪的事情,总可以找到可以啃的口子,与其一筹莫展不如开始做起来,一旦开始就可以看到下一个可以开的口子。

诚如《火星救援》里有句话:当手足无措时,我就非常努力,非常努力,非常努力,直到我知道了该做什么。

我常常觉得,人生那么长,觉得很难做的事,只要坚持在做,有一天总是会做到的。我知道,这样想的我,无疑是足够自信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