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椎穴浅筋膜厚度与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xyf4345 2023-08-18 发布于浙江

引用格式:王宁,牛茹,常斯宇,孙超,贾海鹏,岳公雷,杜广中.大椎穴浅筋膜厚度与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J].针刺研究,2023,48(4):399-403.

图片

Cervical spondylosis

颈椎病

多项研究显示,颈椎病治疗中大椎穴出现频次均较高,且颈椎病患者大椎穴常有明显的形态改变,俗谓之“富贵包”。穴位敏化作为当代腧穴研究的热点,主要表现为腧穴理化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为探究大椎穴形态结构改变的临床意义,兹就大椎穴浅筋膜厚度与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如下。

目的  1  

观察大椎穴浅筋膜厚度与颈椎病的相关性,探讨其腧穴敏化形态结构改变的实质。

方法  2  

采用回顾性研究,将344例颈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者依照《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7年)诊断标准分为对照组73例与观察组271例,对照组为健康人群,观察组为符合诊断标准的颈椎病患者,包括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5种类型。根据颈椎MRI图像,测量大椎穴皮肤、浅筋膜层和腱膜韧带层厚度。

结果  3 

观察组大椎穴深度为(56.6±8.8)mm、浅筋膜厚度为(22.8±7.6)mm,对照组大椎穴深度为(49.8±7.0)mm、浅筋膜厚度为(16.6±6.6)mm,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脊髓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大椎穴浅筋膜厚度依次为(23.8±8.1)mm、(23.0±7.3)mm和(22.6±6.5)mm,大椎穴深度依次为(58.7±8.8)mm、(56.2±9.1)mm和(55.8±6.4)mm,均较对照组的大椎穴浅筋膜厚度和大椎穴深度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中脊髓型颈椎病的大椎穴浅筋膜厚度较交感型颈椎病(17.8±8.1)mm和椎动脉型颈椎病(19.9±5.9)mm明显增厚(P<0.01,P<0.05);与脊髓型颈椎病相比,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大椎穴穴位深度较薄(P<0.05,P<0.01);与交感型颈椎病相比,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大椎穴穴位深度明显增厚(P<0.01)。

图片

结论  4 

大椎穴浅筋膜厚度与颈椎病有相关性,且与颈椎病分型中脊髓型、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颈椎病状态下大椎穴腧穴敏化的形态结构改变主要为浅筋膜增厚。

腧穴敏化是指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发生功能改变或形态改变。腧穴形态改变意味着腧穴处脏腑经络之气变动影响了腧穴气血输布,即腧穴形态敏化。张介宾提出“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即久病顽疾会在相应部位出现结聚如结节、条索状硬结等。临床常见的大椎穴腧穴敏化形态改变包括隆起、凹陷、结节等。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大椎穴深度较对照组的大椎穴深度明显增加,且其形态改变主要集中在浅筋膜层面,其中脊髓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大椎穴浅筋膜明显增厚,且脊髓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大椎穴浅筋膜厚度无明显改变。因此,大椎穴腧穴形态敏化与颈椎病有关,且与颈椎病分型中脊髓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关系密切。

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属于中医“皮部”分类,腱膜韧带归属于“筋”。“皮部”分类中,表皮厚度约为0.1mm,真皮厚度约0.4~2.4mm,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厚度差异较大。本研究发现,大椎穴腧穴形态敏化时各解剖结构中虽然皮肤厚度改变无明显差异,但浅筋膜变化显著。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下,即组织学的皮下组织,包被全身各处。因背部浅筋膜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的厚度不足1mm,变化范围不超过0.14mm,相较于脂肪组织的厚度改变,致密纤维结缔组织变化不大。因此,大椎穴腧穴形态敏化的临床表现之一——大椎穴处隆起的包块主要是“皮部”敏化改变。因大椎穴本身血管特点以及MRI成像限制,大椎穴处“脉”的敏化改变本文未体现。大椎穴的现代解剖结构不涉及肌肉组织,所以在此不考虑“肉”的敏化改变。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大椎穴处腱膜韧带厚度无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中大椎穴腧穴形态敏化在“筋”的解剖结构上改变不明显。“骨”亦有一定的的形态结构改变,表现为骨赘增生、骨质疏松等。从以上研究结果分析来看,大椎穴“敏化”状态会引起大椎穴的局部解剖结构发生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皮部”形态改变即大椎穴浅筋膜增厚,所以考虑临床应用中,大椎穴的针刺深度在“敏化”状态下也应发生变化。

由古至今,对于大椎穴的针刺深度众说纷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指出大椎针五分,《古今穴性探微》提出针刺深度为0.5寸~1.5寸,1975年《针灸学》则提出大椎穴可向上斜刺0.8寸~1.2寸,另有研究认为大椎穴针刺深度应控制在36mm以内。但可以肯定,黄韧带作为连结相邻椎弓的韧带,围成椎管,针尖不应超过黄韧带,因此皮肤至黄韧带之间的距离即为针刺大椎穴时针尖可以停留的位置,所以将此距离总称为大椎穴深度。但大椎穴深度不等同于大椎穴针刺深度,所以临床针刺大椎穴时,进针深度不应超过非敏化状态时的(49.8±7.0)mm,依据《灵枢·骨度》:“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则大椎穴针刺深度不应超过2寸(约50mm)。若考虑针尖作用于大椎穴不同的解剖结构,针刺深度应更精确,因此研究疾病发生时腧穴敏化引起的穴位具体解剖结构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