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洲东部大地构造特征
晚中生代受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和鄂霍次克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影响,华北地块发生强烈的陆内造山和岩浆作用,岩石圈显著减薄,太行山东缘南北向重力梯度带由此形成。新生代华北地块构造演化进一步发生东西分异,太行山以东岩石圈强烈伸展裂陷,并发生地幔上涌和幔源岩浆喷发,形成盆岭式的华北-渤海湾裂谷盆地,随后持续的热沉降-沉积作用,塑造了现今的华北东部和近海平原地貌。而太行山以西环鄂尔多斯地带,地壳伸展形成2个独立的断陷盆地系统:银川-河套裂谷系、汾渭裂谷系(张岳桥等,2019)。
东亚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纲要图及华北地区新构造位置图 (张岳桥等,2019) 新生代以来,古近纪早期古新世-始新世,主要由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东方向俯冲,太平洋-菲律宾海海底扩张、洋壳增生(56∼17 Ma),导致中国东部及边缘海盆地向东南伸展挤出,地壳减薄,形成北东-北北东走向的断陷带;晚渐新世以后,南海张裂,海底扩张及洋壳增生(32∼17 Ma),太平洋-菲律宾海洋壳增生继续发展;新近纪早中新世末,由于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向中国东部及边缘海盆地俯冲和碰撞,且伴以左行走滑挤压,逐渐形成了海沟、岛弧和边缘海(张伟等,2014)。
中国边缘海沉积盆地的展布图 (张伟等,2014) 
中国边缘海盆地断陷—拗陷双层结构基本特征 (张伟等,2014) 
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沉降沉积中心由西南向北东转移特征 (张伟等,2014) 边缘海盆地地壳性质及厚度从陆缘区到深海洋盆区具有逐渐递变的特点,盆地沉降沉积中心亦逐渐向深海洋盆迁移,导致其大地热流及地热场向洋盆区逐渐升高增强,加之与晚期新构造运动和烃源供给系统时空上的相互耦合配置,最终控制了边缘海盆地油气分布富集规律(张伟等,2014)。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沉降沉积中心由西北向东南转移特征 (张伟等,2014) 二、西太平洋俯冲板片与大地幔楔 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勘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俯冲带的大洋板片穿越地幔过渡带。也有部分俯冲的大洋岩石圈板块进入软流圈地幔,滞留于地幔过渡带,如西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日本俯冲带,平躺于地幔过渡带的俯冲板片深入欧亚大陆内部,与上覆板块之间形成比正常地幔楔规模大很多的大地幔楔(Zhao et al.,2007)。大地幔楔部分熔融在上覆板块,形成板内岩浆活动,如我国东部新生代火山活动就被认为是大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Zhao et al.,2009;Xu
et al.,2018;肖文交等,2022)。
地震层析成像揭示全球主要俯冲带深部结构特征 (据 Zhao et al.,2007;Li et al.,2008;肖文交等,2022) 西太平洋板块平躺于东亚大陆地幔过渡带,形成大地幔楔;印度洋板片沿安达曼‒苏门答腊俯冲带穿过地幔过渡带进入下地幔 地震波层析成像显示,太平洋板块在西太平洋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并与较热的地幔作用,在400~600 km深度的地幔过渡带可以识别出明显的低速异常体,为太平洋板块俯冲板片。雷建设等(2004)、Zhao(2009)等研究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作用最远可达到中国东北,如长白山火山,形成特殊的“弧后板内火山”。在菲律宾板块以北地区,俯冲板片基本全部位于地幔过渡带中,向南则有部分低速体出现于下地幔中,表明俯冲板块中的部分物质进入下地幔(Zhao, 2009;雷建设等,2004)。
欧亚大陆东缘东西向P波层析成像剖面 (据Zhao, 2009修改) 
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地区地质图 (Yang et al.,2018) 彩色等高线显示了根据接收函数推断的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深度。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至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的一次破坏事件。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不仅使岩石圈厚度由N200 km变为~80 km,而且使岩石圈地幔的性质由古老、难熔转变为年轻、富集地幔
中国东北部及邻区盆地群板片俯冲背景 (赵利等,2016) 
北纬37°-43°的地震P波速度东西向剖面图 (杨文采等,2022) 北纬37°- 43°的地震P波速度东西向剖面图,深度达到下地幔。所有剖面上,伊佐奈崎板块大洋岩石圈都俯冲到上地幔底部形成高速层。在东北它俯冲到双辽盆地下方,没有到达大兴安岭 太平洋板块向菲律宾板块挤压向下俯冲日本,日本南海海沟位于伊豆半岛之下,随着向本州的俯冲挤压,而向北折弯曲,造成现今的板块构造格局。亚洲大陆东北部(我国东北、蒙古、俄罗斯)、北极地区(北亚部分)的地幔过渡带内普遍发现停滞、平坦的太平洋俯冲板片(Torii and Yoshioka, 2007),并对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沉积盆地发育产生深刻影响。
东亚俯冲板片的地震层析成像 (Wu et al., 2016) 
西太平洋板片俯冲倾角变化特征 (由南向北变缓倾) (据互联网资料) 三、亚洲东部的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 在西太平洋巨型的俯冲带与欧亚大陆和澳洲大陆之间集中发育了全球75%的边缘海盆地。因此,边缘海盆地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突出的地质特征之一(任建业等, 2000)。边缘海盆地包括弧后扩张盆地和捕获洋壳型边缘海盆地的两种类型(Tamaki
and Honza, 1991)。弧后扩张盆地分布最广泛,发育在活动岛弧的弧后一侧,如马里亚纳盆地和劳海盆,这两个盆地分别发育在马里亚纳岛弧和汤加岛弧的弧后一侧,称为大洋型弧后盆地。大陆型的弧后盆地发育在大陆弧的弧后一侧,如日本海。捕获洋壳型边缘海盆地一般是由于在洋盆中新的俯冲带的发育,通过捕获洋壳而形成,如阿留申盆地和塔斯曼盆地(Scholl et al., 1986; Tamaki and Honza, 1991)。其他远离俯冲带的边缘海盆地,如南海、苏禄海、西里伯斯海、珊瑚海等,其现在所处的板块构造位置远离海沟,但它们形成过程中都曾与俯冲带相邻,后来由于俯冲带的后退而成为残余弧后盆地。
全球边缘海盆地形成时间 (据Tamaki and Honza,
1991; 任建业和李思田, 2000)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拉张有着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迁移,与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方向一致。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太平洋板片新生代期间幕式向东后撤,是造成渤海湾盆地幕式拉张及拉张中心向东迁移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刘琼颖等,2019)。
西太平洋板片俯冲与沉积盆地形成模式图 (刘琼颖等,2019) 古新世-早始新世(65-53Ma),太平洋板块以109 mm/a的速度北西向欧亚大陆俯冲,于90Ma形成的太平洋板块与库拉板块之间的板片窗仍然产生近南北向伸展,渤海湾盆地总体上继承了早白垩世应力场特征,总体为北西-南东向伸展,此时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仍使鲁西地块产生南西向构造逃逸(李理等,2015)。始新世约43Ma,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北北西转向北西西,俯冲速度降至55mm/a,整个亚洲为伸展构造域,郯庐断裂带则由左旋走滑活动转为右旋走滑。受北西-南东向伸展,许多断层由南向北活动,半地堑强烈发育,
盆地南部受强烈的近北西-南东向伸展,近东西向半地堑始现于济阳坳陷,盆地形成新生代最大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广泛发育渤海湾盆地的主力烃源岩。这种伸展活动一直持续到渐新世约23Ma,盆地的伸展活动达到极限并最终形成晚中生代-古近纪渤海湾断陷盆地(李理等,2015)。新近纪,盆地整体转为拗陷期。郯庐断裂仍然为右旋走滑挤压活动,且由南向北迁移,其附近发育一系列小断层,如济阳坳陷东部、辽西凹陷(李理等,2015)。
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演化 (李理等,2015) 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处于洋壳俯冲背景下弧后伸展盆地区,新生代处于软流圈上涌背景下的大陆内裂谷环境。晚中生代岩石圈具有高地温场和高伸展速率,北、西部以变质核杂岩模式伸展,东部以宽裂陷模式伸展;新生代岩石圈地温场和伸展速率较小,以窄裂陷模式伸展。岩石圈伸展具有分层伸展特征,晚中生代地壳伸展为简单剪切变形,新生代为纯剪切变形,而岩石圈地幔始终为纯剪切变形;地壳、岩石圈地幔伸展强度和构造变形不同(赵利等,2016)。
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赵利等,2016) 
根据反射地震资料解释推测的东海俯冲带后撤模式图 (杨文采等,2022) 在始新世,浙闽火山岩带东侧的太平洋俯冲带后撤到东海中部,它又在上新世后撤到现在的冲绳。由于俯冲带后撤而缩短俯冲作用影响,闽浙地区才不会象华北那样发育出穿透地壳的裂谷型盆地 东海盆地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弧后扩张作用,随着俯冲带不断后撤,发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的构造迁移。古近纪多次受海侵影响,由于近邻菲律板块俯冲带,盆地新近纪发生过多期反转,在凹陷中央反转背斜构造带发育,如西湖凹陷纵贯整个凹陷南北向发育的巨型长垣带(朱伟林等,2015)。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发生低角度俯冲,使东海陆架盆地发生内陆拗陷,形成挤压拗陷型盆地;古近纪时期,由于菲律宾板块高角度俯冲作用,导致琉球岛弧前缘增生楔发育。东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演化历程具有三大构造阶段(何家雄等,2014):1)古新世-中始新世西部坳陷形成发展期:在始新世进入断陷阶段,始新世末整个盆地的断陷阶段结束,盆地东部转入裂后热沉降拗陷。盆地西部始新世末以来长期处于区域性抬升,普遍缺失渐新世至中新世下部地层,沉积中心则明显向东转移。2)中始新世-渐新世东部坳陷形成发展期:其中,中晚始新世太平洋板块的转向是东、西部坳陷构造迁移的分界点。3)中新世-全新世,东海盆地进入到菲律宾板块影响时期,原先的构造格局开始分解(赵志刚等,2016)。中新世后由于菲律宾海板块的活动而解体为现今的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隆起(赵志刚等,2016)。东海盆地由陆向海地壳减薄、沉降沉积中心由西而东、由陆向海转移亦非常明显。东海地壳厚度由西部大陆架往东到冲绳海槽,地壳厚度明显减薄。盆地裂陷和沉降沉积中心从晚白垩纪开始,亦表现出明显的“向洋迁移”。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演化模式图 (王一丹等,2019) 四、日本海盆地的张开 日本是弧形的窄岛弧,长度超过3000公里,位于太平洋西缘,亚洲大陆东缘。日本位于会聚板块边界上,从北到南的几个活动地段包括:千岛岛弧、日本东北岛弧、伊豆-博宁岛弧、日本西南岛弧和琉球-九州岛弧(Auer,2019)。日本群岛的地质实体形成于亚洲大陆东缘的大陆边缘,并发生大洋板块的弧后扩张。在此过程中,东日本逆时针旋转,而日本西南部则顺时针旋转。旋转从 20 Ma 开始,在 15 Ma 停止。由于这种弧后扩张过程,日本海形成,日本群岛成为岛弧。与此同时,四国盆地和千岛盆地开始打开。
日本岛弧及其邻区海底地貌图和深度图 (据互联网资料) 
日本岛弧及其邻区海底地貌图和深度图 (据互联网资料) 
日本富士山的板块构造背景 (据Yan et
al.,2011) 
构造背景显示了日本岛弧系统的俯冲带和分段的单个岛弧 (Auer,2019) 日本东北弧和日本西南弧之间出现形态明显的海沟。地震层析成像显示太平洋板块(绿色)和菲律宾海板块(红色-有地震,白色-无震)的深部板片 晚中生代以来,亚洲大陆离散的大陆边缘,向大洋方向漂移,成为岛屿,如日本列岛、琉球-台湾群岛,在岛屿和大陆之间便形成了海,如日本海、中国东海等。日本岛弧原本是欧亚大陆东部的沿海地区组成部分,数亿年前(从志留纪中期到更新世),俯冲过程引起的大洋岩石圈运动,将日本海岛从欧亚大陆块裂解。日本西南部晚白垩世俯冲相关的火山活动在古新世停止。在东亚大陆,始新世裂谷作用伴随碱性玄武岩岩浆活动。裂谷作用和岩浆活动在渐新世开始于日本海地区。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可能始于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时期(Kimura et al., 2019)。
日本岛屿在日本海张开前和北海道中部与库页岛碰撞前的始新世构造 (Kimura et al., 2019) 
60 Ma和50 Ma太平洋盆地的板块构造轮廓 (Kimura et al., 2019) 日本西南部和北海道-库页岛在日本海开放之前的位置,以及沿着大陆边缘的海沟;大陆上的灰线表示板块的边界 本文据(李江海,2023,亚洲大地构造讲义)修改补充;限于篇幅,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