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肢周期震颤/黄连阿胶汤 刘××, 女, 28岁, 1994年2月27日就诊。 患者去年年底帮人家做衣服,晚上回家时突受惊恐,翌日又与爱人发生口角,时正值月事来潮,当晚神志恍惚,语无伦次,四肢麻木震颤,下肢后退行走,经某医院诊为“癔病”,服安定、冬眠灵等药物症状缓解。嗣后每逢经期即语无伦次,精神忧郁和烦躁相继而作,四肢仍麻木震颤,下肢后退行走,夜甚于昼,不能安眠,且每次经量较前多,某精神病医院诊断为“周期性精神病”,虽服用镇静药物,收效一时,却不能根治。诊时正值经期,上述症状有增无减,伴有心烦,口渴不欲饮,手足 心热,夜少寐,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证属情志郁结,郁而化火,耗伤阴血,心失所养。《伤寒论》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处方: 黄连6g, 黄芩、白芍、阿胶(烊)、郁金、远志、麦冬、生地各10g, 制南星5g,鸡蛋黄2枚,5剂,水煎去渣,入蛋黄搅匀,日服3次。 药后烦躁乱语、肢麻震颤、后退行走等症改善,夜已能眠,药已中的,原方化裁20剂,诸症悉除,精神健旺,食纳正常,追访1年月事正常来潮而震颤未再发作。 按: 周期性精神病系妇女月经期出现的精神异常症候群,与中医郁证、脏躁、癫痫等证类似。本病由精神刺激引起,肝郁化火,内扰心神,灼伤阴血,血不养筋,发病因经期而行,治当按周期性发作之特点,补阴血,清心火,宁神志,养筋脉,黄连阿胶汤正合此证,故药能中的奏效。 2蓄血如狂/桃核承气汤 吴××, 女, 36岁, 1992年4月24日就诊。几天前因琐事情绪不宁,烦躁不安,彻夜不眠,甚则外出游走,某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服氯丙嚓、安定等症状缓解不明显。就诊时态度狂傲,坐立不安,答非所问,爱人代诉既往月经正常,这次延期至,诊见少腹硬满,小便通利,舌红有紫点,苔黄而干,脉弦略滑。据此脉证乃肝郁气滞,血瘀胞宫,热扰心神,法宜活血化瘀,通下清热。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味: 桃仁15g, 桂枝6g, 生大黄(后下)、玄明粉(冲服)、赤芍、丹皮、茯苓各10g, 炙甘草5g,2剂,水煎饭前服。两天后其夫来告,大便已数次,不烦躁游走,睡眠转佳,余症亦减轻,原方继进2剂。药服完月经已行,色紫黑夹血块,唯精神疲萎,思睡,纳谷欠佳,遂予益气健脾,养心安神之剂调理旬日而痊愈。 按: 患者肝郁化热,气滞血瘀,阻滞胞宫,致经闭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属蓄血证。经云: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中桃仁活血化瘀,调胃承气汤苦寒泻下,导瘀热下行,桂枝宣阳行气,通经活血,赤芍、丹皮与桃仁为伍,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实为治疗蓄血证之良方。 3结节红斑/麻黄汤 徐××, 男, 35岁, 1993年9月13日就诊。全身结节红斑两月余,曾口服扑尔敏、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及清热化湿、活血凉血之中药,均罔效。诊时见全身散在稍隆起皮肤的结节红斑,状若葡萄,大小不等,呈对称发生,四肢多于躯干,发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寒湿凝滞,血痕肌肤,治宜辛温宣通,祛寒开凝,方用麻黄汤加味: 麻黄5g, 杏仁、桂枝、忍冬藤、赤芍、白鲜皮、山栀、丹皮各10g, 滑石15g,炙甘草5g。服药3剂后,红斑见暗,痒止,大部分红斑消退,连投16剂,病获痊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 西医认为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免疫生物学的反应性炎症病变,属中医“肌衄”范畴,传统中医认为“衄家”禁用麻黄汤,一般医者不用之。本例因患者长期在地下室工作,引起寒湿凝滞营卫,肌肤络脉血瘀,非大辛大温之品难以宣通络脉,故尊古而不拘泥于古,应用麻黄汤加味治疗而获奇效。 4膝肿如脱/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 男, 70岁, 1994年11月8日就诊。左膝关节肿大1个半月,外科诊为“化脓性关节炎”一直用抗生素、激素治疗,服清热解毒之中药20余剂,均未见效。曾3次抽液约250ml,但每次抽液后仍逐渐肿胀如初。诊治见左侧膝关节肿大,膝围比右侧膝围大7cm,局部酸痛,扣之有热,屈伸不利,不能行走,畏寒,阴雨天、晚上疼痛为甚,舌苔白润,脉弦细略迟。脉证合参,乃寒湿流注,气血郁阻,治当散寒除湿,温经活血,选方遣药时,忆及《岳美 中医话集》中“桂枝芍药知母汤… …治从下肢肿痛为主,仲景故有脚肿如脱”之训,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 桂枝10g, 白芍30g, 知母15g, 麻黄6g, 附子、白术、防风、白芥子各10g, 甘草5g, 生姜5片, 大枣10枚。服20剂药后,左膝关节肿胀渐消,疼痛减轻,继服10剂后,诸症消失,左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行走无不适。 按: 本病称水鹤膝,前贤对此病的病脉证治早已论述,《本经疏证》云: “凡肿在一处他处反消瘦者,多是邪气拘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肿腹大肢细,即《金匾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身体廷赢,脚肿如脱,亦其一也”,这里脚肿如脱是指下肢肿痛。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 麻防相辅,以散表风寒: 麻附相佐,入络以散在里寒湿; 白术健脾运湿,使风寒湿无附着之地; 知母妙在消肿止痛,其益阴清热人所共知,而消肿散瘀多不明其故; 白芥子温通散结消肿; 药证合拍,投之肿消痛止。 5顽痹病疾/乌头汤 黄××, 男, 54岁, 1991年2月18日诊。患坐骨神经痛6年,每逢阴雨天或受风寒,右侧臀部至大腿后侧疼痛加剧,步履艰难,前医予消炎痛、强的松、布洛芬、局部封闭、针灸、中药上百剂,症状有所缓解。1周前适逢严冬,连续通宵值班,右侧臀部到大腿剧烈疼痛,不能下床行走,疼痛难忍。诊时大呼疼痛,舌淡青,苔薄白,脉沉迟有力。综观脉证,实属风寒之顽痹,非大辛大温之乌头、麻黄、细辛等重剂,难以奏效,视前医因畏其辛热,虑其化燥,用量较小,遂仍投乌头汤加味: 制川草乌各12g, 细辛15g, 麻黄、白芍、当归、牛膝、木瓜、制乳没各10g, 黄芪、薏苡仁各20g, 全虫5g, 甘草6g。嘱将制川草乌、麻黄、细辛先 煎2小时后,再下余药煎煮,温覆汗,日服2次。2剂药后疼痛大减,夜能入寐,继进3剂,疼痛若失,能下床行走,后调理半月而痊愈,随访4年未复发。 按: 证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引起下肢(坐骨神经干区域)气血运行不畅,络脉阻滞,不通则痛,由于久而不愈,反复发作,屈伸不利,疼痛剧烈,属顽痹病疾,“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方中重用制川草乌、麻黄、 细辛等(必须先煎1小时以上,以减少毒性),驱风散寒,胜湿止痛; 木瓜祛风通络和营; 黄芪、当归、白芍益气养血行血; 气行则血行,“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全虫搜风通络止痛; 牛膝引药下行,甘草既能解除川草乌、麻黄、细辛之毒性,又能缓痛; 药症合拍,则顽痹病疾消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