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中华礼乐文明的源头

 森林一叶 2023-08-19 发布于湖北

中华礼乐文明是我们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块基石,是民族团结的一条文化纽带。

探寻中华礼乐文明的源头

杨赛的《先秦乐制史》,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系中华礼乐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著者集二十年的学术功力,将乐学研究与礼乐研究、文学研究打通,展现了新文科研究的大格局。学者杨朝明说:“数千年的先秦礼乐文明渊源有自,传承有本,根深叶茂,从未断流。尽管很多文献属于后世根据传说补记,还夹杂着乖戾荒诞之说,很难考实,但作者采用原本以表末、释名以彰义、敷理以举统的中国传统学术方法,还结合了人类学、民俗学的理论,去伪存真,收放自如,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黄帝制作《云门》《大卷》《咸池》,是中华礼乐文明奠基人。颛顼效法黄帝乐理制作《承云》,大大丰富了器乐的表现力,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喾制作《五英》,将礼乐与行政联系起来,依时节举行祭祀,并加以常态化和规范化。尧制作《大章》,反映了礼乐从崇天德到崇地德到崇人德、从敬先王到敬人王,不断完善。舜制作了《大韶》,宣扬自己的孝道,效法尧的善政和礼乐。禹制作《大夏》,以弘扬历代先王的功德,团结各大宗族势力,宣扬治水的功绩,实施礼乐教化。汤制作《大获》,展现汤的赫赫武功,威慑各方,又宣扬德政,稳定民心,吸引方国归附。《商颂》主要颂扬契、相士、汤、太戊、武丁等的功德。周公在还政于周成王之际,集历代先王礼乐之大成,主持制作了大型宗庙乐《大武》,表现周建国初期的武功与文治。周的诗乐文化十分发达,以诗乐化性,以诗乐化俗,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周王朝的衰败,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诸侯国渐次崛起,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文化。秦努力继承周的音乐传统,秦的女乐在对西戎的交往中保持相对音乐优势。秦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声乐技术很高,音乐理论发达。

中华礼乐文明是我们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块基石,是民族团结的一条文化纽带。《先秦乐制史》的出版,将推动中华礼乐文明成果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洪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