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彪一生(3)在武昌共进中学成为革命者

 兰州家长 2023-08-19 发布于甘肃

作者:舒云

举着小旗大喊“不做亡国奴”

武汉历史可上溯到1800年前,魏蜀吴鏖战,孙权将盘龙城设为武昌,意“因武而昌”。1889年总督张之洞推行“新政”,以武汉为基地,开办各种近代工业教育与军事机构,使之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商业中心。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辛亥革命首发武昌。1911年10月10日,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它推翻了27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武昌距离林家大湾仅60公里,辛亥革命发生时,在黄州东路模范小学读书的堂兄林育南回到家乡,他剪掉了辫子,也帮助林育英剪掉了辫子。

4岁的林彪站在一边,也嚷着要两位哥哥帮助他剪掉辫子。

林育南是林明卿三哥林协甫的儿子,即林时朗的孙子。

林彪另一个堂兄林育英(张浩)是林时朗的侄孙。

在林氏三兄弟中,林彪和林育南的血缘更近一些。

林育南1915年考进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受陈独秀、李大钊2以及《新青年》的影响,1917年10月,他加人好友惮代英3创办的进步社团“互助社”,并成为骨干。1921年4月,正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的林育南在北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被推举为武昌学联负责人,与互助社同人创办了《新声》半月刊。这是“武昌第一个新文化出版物”,“亦是全国响应北大新思潮的先驱者”。林育南将《新声》刊物寄给家乡的林育英等人,林彪放学后常跑到林育英家去翻看这些杂志,在幼小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武昌各校引起很大反响,纷纷声援。林育南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后,立即给家乡的林育英写了一封信,动员林家子弟在乡下游行示威,坚决不当亡国奴。

5月底,林育英正在汗流浃背地浆纱,收到一封北京来的挂号信。这时林彪已经是12岁的少年了,他央求表兄林育英再把信念一遍。

“八哥,前回告诉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完全失败的事情,把我们大家气死了。末后大家商量,气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大家干!我们今天都到了天安门去开示威大会,又蜂拥到赵家楼去打卖国贼。曹汝霖的房子被我们烧了,章宗祥被我们打了。我今天才看到我们群众的力量……我再告诉你,我们有很多的同学被捕去了,我也只差一点就被捕了。我们一点也不害怕,我们要干到底,亡国奴不是人当的!

八哥,你记得韩国亡国惨痛故事么?我们誓死不做亡国奴,你们在乡下也干起来吧…”

林育英一边读林育南的来信,一边解释,林彪听得聚精会神。林育英按照林育南的嘱咐,组织林家子弟游行集会,林彪也举着小旗,跟在林育英后面,大声喊着“不做亡国奴”的口号,热血沸腾。

在浚新学校接受革命启蒙

1920年春,林育南回到林家大湾。他与代英、林育英等为宣“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开展民运勤,培进步青年,同时为了掩护革命活动,在八斗湾兴隆寺创办了浚新学校3,使之成为鄂东革命策源地。

八斗湾因山坳下的一丘八斗田得名,是林家大塆林氏祖茔山,位于回龙山林家大塆白羊山南麓的大坳背后。这里群峰起伏,处处绿丛。

林育南说服林明卿,让林彪和他的两个弟弟林育菊、林向荣都来读书。1920年,13岁的林彪转到离家两里地的浚新学校,成为浚新学校最早的学生。

1920年,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昌创立共产主义小组后,陈潭秋、陈学渭、胡亮寅、萧人鹄、刘念祖等人,在浚新学校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经常在一起研读《共产黛宣言》、《新青年》、《社会进化史》等革命书籍,为黄冈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浚新学校校长胡亮寅,是黄冈地区党组织最早的创始人之一。浚新学校的老师李求实、唐际生等,后来也都成为共产党员,并先后牺牲。除了代英、林育英、林育南等人,校长胡亮寅、老师李求实等对林彪走上革命道路也有很大影响。

林彪回忆:“我在小学时代,思想上即已开始受当时爱国运动及新文化运动之影响。我读的小学即为当时湖北方面思想最进步的一部分人办的(如恽代英、林育南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均已牺牲,林(育南)为我之堂兄)。2”

浚新学校不收学费,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武昌“利群书社”3办的利群织布厂。刚创办时只有十几名学生,全是贫苦农民的孩子。林彪在浚新学校如鱼得水,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国文、算术、地理、歴史、图画、音乐等课程。他不仅品学兼优,还初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在两位堂兄林育南、林育英的影响下,林彪在同学中间政治上最进步、最活跃。每次宣传队下乡宣传,林彪都高举旗子,挺胸走在最前面。很多年后,林家大湾的老人还记得林彪在回龙山、沙河头、杨阴岭等大小村镇的演讲,他宣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国思想,声情并茂,言简意赅。

在回龙山万年台和染铺湾讲到帝国主义列强野蛮侵略、蹂躏祖国大好河山时,林彪慷慨激昂,并流下眼泪,在场的乡亲们也跟着他一起落泪。林彪还组织编演文明戏,像《九头蛇》、《佃农苦》等,并扮演县太爷,讽刺地主对佃的剥削像毒蛇一。

以后林彪在不同场合提到过这件事,说:“演这出戏,真是有趣,走起路来一步三摇,蛮有意思的呢。”

林彪志向高远,他每天上学都绑上沙袋,一路爬山,练出了耐久的脚力。从军后长途跋涉,他从未感到吃力。林彪不仅在学校赛跑第一,爬山也是第一,课余他常带领同学爬村后的大山,哪里有悬崖,就往哪里爬,以山洞或树林为界,垒筑工事,以土块作武器玩打仗。仗打胜了,就到事先堵好的山洞里洗冷水澡。

邻居记得,同湾陈医生家有一匹马,林彪经常去借,锻炼骑术和胆量。20年后,林育英回忆:“当时的人们,哪里想得到在这样一个启蒙的学校里,竞培养出了一个今天的林彪呢!”

在浚新学校带动下,黄冈又办起了两所新式学校,浚新学校开办一年后,因经费问题停办。

打碎兴隆庙里的大菩萨

1921年1月15日,代英、林育英一起回到林育英家乡,由筹资和林姓祖产捐助,重新开办浚新学校。

林彪随即回到林家大湾复了学。

学校招收了20多名学生,还招收了两名女学生,这在当时是街破封建礼教的大胆创举3。很快学生发展到五六十人,学校对一些家庭困鸡的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学、地理、历史、图画、音乐等科目,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颇受学生欢迎,也深受周围群众的赞同。

校长仍为胡亮寅,代英、林育南也偕同他们的几位同学,一起来学校讲课,开展革命活动。

恽代英到染铺塆林育英家制订办学计划,拟订国旗、互助旗、校训。

办学要点为:把先进思想传播到乡下去,到民间去,以学校为阵地,培革命青年。“教育注意实地观察,野外生活,自治互助,乡村实用。尤注意学生的成就,为我们的运动——共同生活的社会服务——有力的生力军。”

1921年4月16日,代英给林育英、林洛(乐)甫写了一封书信:“育英、洛(乐)甫两兄:浚新状况教人大为乐观。际盛来信,告诉一切情形,我觉得:

1、编班次太多,精力应付不来,应该男女合班;

2、伙食不应一饭一粥,应该一饭二粥为宜;

3、学费应分两期或三期交纳,以免引起经济困难;

4、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赶走和尚,把庙占来。

这四件事,望洛甫回家商议实行,第四件可以慢缓办理。”

林彪读书的教室旁是林氏家庙“兴隆寺”,香火兴旺。林彪母亲信佛,初一、十五都要到庙里烧香磕头。而林彪受堂哥林育南、林育英的影响,认为庙里和尚好吃懒做,是十足的寄生虫。所以他经常跑到庙里,故意问和尚一些古怪问题。甚至约几个同学,打碎了大菩萨,把小菩萨扔进门前水塘。和尚上门告状,林明卿大怒,用竹条子把林彪鞭打了一顿2。

但再没有人去修复菩萨,直到1939年兴隆寺被烧毁。

1921年7月16日,代英、林育南、林育英等23人在浚新学校举行“利群书社”及有关团体代表会议。本来代英到武昌,与从北京回来的林育南,以及林育英等商量,在河南信阳柳林中学召开互助社年会。

后因局势变化,改在黄冈浚新学校。国文、算学、地理、历史和林育黎到染铺湾把林育英找来开会。学生欢迎,也深受周围与会的进步青年来自湘、鄂、南也偕同他们的几位同创办的“文化书社”也派了代表参加。“

会议宣告结束利群书社,成立新革命团体“共存社”,恽代英亲自起草社章和宣言,确定其宗旨:“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动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明确拥护苏俄,组织布尔什维克。

共存社成立两天后,即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一个月后,经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介绍,林育南加入共产党。

不久,恽代英通过他早已结识的陈独秀,在上海入党。次年2月,林育英、恽代英介绍林育英入了党。

利群书社社员恽代英、林育英等创办在八斗塆的浚新学校随后成立的共存社,就其性质和成员来说,是本地区在村早期建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鄂东革命策源地。该校培着学生为“共同生活”服务的能力的教育方法,开黄冈一代乡风。

而浚新学校与利群书社一样,成为互助社同仁探索改造社会的重要据点。事实上,许多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后来分别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骨干。

浚新学校的革命活动引起土豪劣坤和兴隆寺和尚的仇恨,向黄冈县知事告了一状。1921年秋后,浚新学校被他们查封了。

在武昌共进中学成为革命者

1921年6月,一直在武昌从事革命活动的林育南写信给林彪等人,讲五四运动,动员他们到武昌共进中学读书。共进中学是武昌高师进步人士利用官钱局仓库创办的一所私立中学,教学方法和内容在当时都很先进,已经招了一期,现在正在招第二期学生。林彪把堂兄林育南当成自己的榜样,他想与林育南一样,做一个职业革命者。所以林彪坚决要到武昌念书。

1922年初,父亲林明卿不得不同意了。

那时林家大湾到武昌没有公路,也没有河道,进县城全靠两条腿,村里人到县城要走上大半天,去武昌城就更远了。林彪读书的决心很大,他先步行到团风,然后乘船逆长江而上,经过7个多小时的水路,到武昌城。

林彪具冲冲去共进中学报名,却遇到麻烦。他没有小学的毕业证书,按规定不能报考中学。林育南对学校董事会说,这是他家乡的进步青年,希望破例。共进中学董事会同意林彪参加入学考试。

林彪在自传中写道“我读中(小)学读了四年,没毕业就走了,自动退学,又没有中学文凭,去当小学教员。(我)喜欢自学。2”

1922年3月,林彪苦苦复习了一个多月,考入共进中学第二班。他入学考试的作文《论男女合校》,受到阅卷教师钱介盘的赞赏。

武昌地处中原,九省通衢,因商贸繁荣,引来中外文化的交汇和碰撞,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运动,通过各种进步杂志在武昌进步青年中秘密流传。所以武昌在1911年首先爆发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1919年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急锋,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3名代表中湖北籍代表有5名。

经林育南介绍,林彪借住在利群毛巾厂。这里是湖北地区革命者的活动点,有武昌最著名的新文化社团利群书社,藏有一批进步书刊,如《新青年》、《向导周刊》、《湘江评论》等。

林彪由此经常接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潭秋、董必武、恽代英,以及林育南、林育英等共产党人,听他们谈论国家大事。林彪非常喜欢读陈潭秋、林育南等人的文章,还通读了《唯物史观浅释》、《资本论入门》、《社会进化史》、《共产党初步》等书籍,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决心。

林彪曾写信给堂兄林育芬,说:“在这黑暗不明的社会里,不要为它所洗染才好,不然哪能算个有志人呢?”

恽代英发起在黄安召开的青年联合大会,林彪出席了,并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共存社。毛泽东很早就听说了共存社的大名。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湖北成立了另外一个团体,叫做互助社(共存社),同新民学会性质相近。它的许多社员后来也成了共产党人。其中有它的领袖恽代英、在反革命政变中被蒋介石杀害。现在的红军大学校长林彪也是社员,还有张浩(林育英),现在负责白军工作。

林彪做事认真踏实,在同学中威信很高。遇到同学中有争论时,他注意倾听不同的意见,经过综合分析,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入情入理,同学们都心服口服。

共进中学强调读书,生活管理也很严格,对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有种种限制,林彪最早起来造学校图书馆的反。

1922年夏天,他看到学校图书室的图书大都是封建之类,说“不合我们的需要”。林彪在二班办起共进图书社,组织同学阅读五四以来的进步书籍和报刊,如《新青年》、《向导》等2。共进图书社采取轮流管理的办法,每天来读书的同学有百人之多。

购买图书的经费主要是林彪和几位同学省下的饭费。为了购买更多的进步书籍,林彪联络同学办起共进贩卖部,并联络几名进步同学创办了《共进月刊》,林彪担任主编,经常撰稿,写了很多关于学生运动和揭露旧社会罪恶的文章。

1922年秋,林明卿的布厂陷入困境,无钱供林彪继续读书,托人带信叫他回家种田。林彪无论如何不想回家,堂哥林育南介绍林彪到武昌草席门外的粤汉铁路工人子弟小学代课,用勤工俭学赚来的钱交学费。

林彪一生(3)在武昌共进中学成为革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