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段历史都可以通过一个人物的经历来解读,比如,读懂了高欢,也就读懂了北魏末年的乱局。 当北魏定都平城的时候,为了防御北方的柔然,北魏在东起河北西至黄河河套地区绵延两千余里的边境线上设置了六大军镇,分别为: 最开始,六镇的将士都是由鲜卑贵族来充任,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的安危,所以被成为“国之肺腑”。 对于六镇将士,北魏朝廷也给了他们最好的政策待遇,规定:六镇将士不仅在待遇上比内陆同僚要高,而且可以随时回到洛阳担任朝廷要职。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六镇将士走路都带风,当年,姑娘们都以能够嫁给六镇将士为荣,因为那是物质和荣誉的双向收获。 但按照熵增定律的解释,一切物质在达到巅峰之后都会朝着最坏的结果发展,六镇在被北魏王朝捧上天的时候也就注定了它的衰落,转折点就是孝文帝迁都。 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的作用也被不断稀释,因为,洛阳朝廷已经不需要六镇的拱卫,同时,由于中原的物资不需再向代北输送,整个代北的经济也随之衰落。 也就是说,六镇军人不仅逐渐被朝廷不待见,待遇下降,没有去洛阳任职的机会,生活质量更是下降得一塌糊涂。为了维持生计,六镇将士只能开辟副业,艰难地维持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从天上突然被扔到地下,六镇将士的落差感可想而知,同时,鲜卑贵族再也没人愿意去六镇就业,六镇的将士逐渐被囚犯和流民所代替。高欢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 高欢祖父高谧曾经做过北魏的侍御史,深得献文帝的信任,后来由于犯错被流放到了怀朔镇。 是的,从来到怀朔镇的那一刻开始,高氏家族就从天堂被扔到了地狱,不仅身份卑贱,而且生活质量也是断崖式下跌的节奏,到了高欢父亲高树的时候,高树甚至已经养不起儿子了,只能将儿子送给女儿和女婿来抚养,高欢是被姐姐和姐夫养大的。 高欢长大之后为了生活也只有当兵一条路可选,可北魏的规定是,士兵当兵的设备必须得自备,这就是传说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时东市买马的原因,可花木兰毕竟还能买得起马,而高欢由于没钱买马只能放弃当骑兵的目标转而扛着一杆长矛做了一名守城的无名小卒。 都是没钱闹的。 但高欢又是幸运的,由于他长得一表人才从而被路过的富家小姐娄昭君给相中了,经过和家里的一番博弈,娄昭君最终下嫁给了高欢。因为岳父财力的助力,高欢很快就当上了小队长,不久又升任为函使,负责给怀朔和洛阳之间送信。 ![]() 图源/剧照 在出入洛阳的过程中,高欢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有了观察洛阳这座大都市的机会,从而作出自己对历史走向的精准判断。 神龟二年(519)二月二十日,洛阳发生了禁卫军大闹尚书台事件,起因是,征西将军张彝的儿子张仲瑀建议朝廷禁止武人担任朝廷要职。很明显,这是要在制度上给文官和武人之间画上一条清晰可见的线,而文官由于享受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红利是地位和物质的双丰收,他们自然想维持这种现状,形成垄断局面。 这就等于给本来待遇就低的武人关上了晋升的大门,文官和武人的矛盾一下子就被激化,结果就是,张家父子被禁卫军是一顿暴揍,张彝的儿子张始均被禁军活活烧死,张彝自己也被打得不治而亡。 既然洛阳的禁卫军的情绪都已经被拉满,六镇边军将士的不满情绪可想而知,也是随时都会引爆的节奏。 事后,胡太后也只能取消对禁卫军的限制,军人群体和朝廷之间彻底是离心离德。 当时,这一幕正好被身在洛阳的高欢所目睹,对于土生土长的怀朔镇人,高欢对边镇群体的心理肯定是非常清楚,如今,当他看到禁卫军闹事而胡太后又只能打太极的情况之后当时就做出了天下将乱的判断,因为,禁卫军都这么不满了,何况六镇将士? 回去之后,高欢就散尽家财结交豪杰,司马子如、孙腾、侯景等当时的精英都被高欢整合进了自己的朋友圈。 呵呵,这就是格局,这就是前瞻性,也不怪高欢后来能成事。所以说呀,厉害的人其实早就已经很厉害了。 正光四年(523),柔然犯边,镇守怀荒的将军于景组织将士抵抗,但他却不给士兵吃饭,结果就导致了怀荒镇的起义。 这一下,六镇将士的不满情绪被瞬间点燃: 接着,怀朔和武川两镇也被破六韩拔陵所占领。 ![]() 图源/剧照 同时,六镇的烈火还向其它地方蔓延—— 在广阳王元渊联合柔然人的情况下,破六韩拔陵所部遭受重创,大部分都投降了朝廷,破六韩拔陵本人也失踪。 但即使北魏朝廷将这些投降的人安排在河北省中南,这些人在生活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依然是行走的火种。也就是说,北魏此举其实是将战火从边镇引到了河北平原。 孝昌二年(526),丁零人原怀朔镇士兵鲜于修礼于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起兵。同时,此前遭受重创的杜洛周也死灰复燃,和鲜于修礼是南北呼应。 在鲜于修礼被部将元洪业杀死的情况下,葛荣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而他此前也是一名边军,在怀朔镇当兵。 葛荣在接手鲜于修礼的遗产后很快就给大家展示了什么叫专业,很快,章武王元融、广阳王元渊、河间王元琛就被葛荣斩杀,义军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葛荣乘势称帝,建立了齐国,一时号称有百万之众,当时,高欢也趁机从杜洛周阵营跳槽到葛荣的团队。 而关中的局势也是急转直下,被北魏朝廷委任为假大将军、尚书令的南齐降将萧宝夤奉命出击关中的莫折念生。莫折念生被叛徒杀害后万俟丑奴又接手了关中义军,一时将魏军是死死压制。 萧宝夤在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也登基称帝在关中复兴了南齐。 乱了,全乱了。 其实,北魏朝廷也想过自救,正光五年(524),在临淮王元彧、安北将军李叔仁先后被破六韩拔陵打败的情况下,北魏赶紧将六镇的级别改为州县,并对六镇将士在待遇上和洛阳的文官划齐,但已经晚了。当年,大臣李崇早就给胡太后提过改革六镇的建议,早干嘛去了? 没办法,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已经在文化上将中原和代北划分成两套不可兼容的系统: 中原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汉文明;代北是所谓的草原文明。 物质待遇只是表面矛盾,文化的冲突才是硬伤。也就是说,孝文帝虽然实施了全面汉化,但又在洛阳和代北之间重新制造了胡汉矛盾,而这个“胡汉”的主体又是此前的同一拨人,鲜卑贵族。 ![]() 图源/剧照 同时,洛阳贵族和文官系统对边镇军人的欺凌已经层累地制造出了双方之间不可调节的矛盾。还是以高欢为例—— 有一年,高欢去洛阳出差,洛阳令使麻祥送给他一块肉吃,高欢当即就坐下啃了起来,但这却被麻祥认为是不尊重自己的行为,竟然将高欢绑起来打了四十鞭子。 六镇军人被洛阳权贵轻慢,被文官系统鄙视,由此可见。 是的,此时的北魏,胡汉之分、洛阳与代北之分、文官与武人之分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冲突是迟早的事。 就是尔朱荣这样的实力派,虽然享受着北魏朝廷给自己的分红,但看着洛阳权贵各种作的行为也是严重不满,这种不满最终将他推向了和六镇军人同一条战线上。 对,尔朱荣虽然是靠镇压起义起家,但他的基本盘却是六镇的降将,这其中就包括高欢。 高欢在六镇起义之后先是投靠了杜洛周,接着又投靠了葛荣,在发现葛荣也是一个不能成事的人之后,高欢最终入职了尔朱荣的团队。 当这些当世精英凑到一块的时候,北魏王朝的末日也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