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吉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08-19 | 阅:  转:  |  分享 
  
吉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
的(?)A.差异化B.多元化C.民主化D.阶段化2.十二世纪初,西欧某地的庄园主宣布了他与6名荷兰人签订的一项协议,协议规定这6人
可以定居在位于庄园主管辖的未开垦的沼泽地上,他们每年要向庄园主交纳固定的租税,庄园主则同意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之间的争端。这说明(?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B.庄园是独立自治的政治单位C.契约精神已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形成中D.村民与领主的社会地位平等3.15
21年,马丁·路德开始用德语翻译《圣经》,历时13年,到1534年才最终完成。德文版的《圣经》几乎一出版就广为流传,仅在1522~
1546年,德文版《圣经》及其摘录就印刷和翻印了400多次。德文版《圣经》的流行(?)A.增强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B.促成了德意志
的政治统一C.加速了罗马教会势力的衰落D.助力了德国世俗文化产生4.《全球通史》一书认为:“那时西欧向外猛冲的推动力是无可匹敌的—
—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论述的是(?)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B.宗教改革的意义
C.工业革命的开展D.殖民扩张的影响5.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
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6.卢梭说:“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
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做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
不是法律。”卢梭的这一主张(?)A.奠定了开明专制基础B.论证了分权的要义C.彰显了人民主权思想D.道出了启蒙的真谛7.喝茶直接导
致了对糖需求量的增加。新航路开辟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甘蔗种植园像雨后春笋般在这些岛屿上迅速增加。
在英属巴巴多斯岛上,这个仅有4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900多个甘蔗种植园。通过西、葡殖民者在美洲的这种经济行为,可以推知(?)
A.西、葡资本主义不断发展B.欧洲各地物价的急速上涨C.蔗糖的价格下降日益普遍D.北美洲涌入大量黑人奴隶8.如表为欧洲、美洲、非洲
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表。引起下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欧洲美洲非洲1650年18.30%2.40%18.30%1750
年19.20%1.60%13.10%A.工业革命加速人口流动B.西方殖民国家泛滥的黑奴贸易C.美国实施种歧视政策D.西方国家进行资
本的原始积累9.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端,英国需要大量进口棉花。1820年,在英国进口的棉花中,美国棉花占据第一位,“占英国进
口总额的74.7%,到19世纪60年代以前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美国棉花在英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原因是(?)A.英国推行自由主义的政策B.
美国国内市场并未统一C.中国和印度棉花产量锐减D.美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盛行10.它体积小,重量轻,消耗的燃料少,它的发明及应用引起
了交通运输的一场革命,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其中的“它”是指(?)A.改良型蒸汽机 B.内燃机 C.飞机 D.汽车11.马克思
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可以用来说明(?)A
.资本主义制度阻碍法国社会发展B.公社斗争失败有其必然性C.偶然自发使公社不具有世界意义D.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失败12.1899年
12月,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议会中演讲表示:“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外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皮洛夫的言
论反映出,当时(  )A.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B.欧洲已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C.各殖民国家达成有效占领原则D.列强对殖民地的
争夺剑拔弩张13.1987年,联邦德国议会批准摇滚歌手在离柏林墙不远处的勃兰登堡门举办一场音乐会。联邦德国议会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选民的支持B.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C.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D.展示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14.1903年,俄国马克思主义政
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普列汉诺夫在《火星报》上发表文章《不 该这么办》,“反对在俄国提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是资产阶级 革命和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这一认识(?)A.背弃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B.否定了俄国革命爆发的迫切性C.根源于俄国国内矛盾的缓和D.符合落后国家革命实践的需要15.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
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选项中属于执
行该措施的机构是(?)A.联邦银行B.全国工业复兴署C.农业调整署D.紧急救济署16.21世纪以来,不仅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
数量大量增加,而且欧盟“东扩“以及亚大经合组织制度化,原有的区域经济集团也不断取得新发展。这表明(?)A.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B.
经济全球化得到发展C.南北经济合作日益频繁D.新兴经济体发展迅猛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战期问亚非拉
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
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社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文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
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又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
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次世界大故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文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
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摘编自黄正柏主编 《世界通史(现代卷)》材料二?1945 年到1970 年,
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1947 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宗教信仰不同的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印度和巴基斯组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 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
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 年到1970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新独立的国
家,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所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
因为主要的工业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它们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
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大
历史》(1)根据材料.概述两次大故之间亚非控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高潮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
(4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问题的原因。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
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又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
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政府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
国安全有关。”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战后世界历史长编》材料二 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
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的、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
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材料三 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听提出:“外部势力
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
”……这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战后国际关系》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一、二表明,美国的对外政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材料三表明美国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
年代初,这时跨国公司已能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
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的保障。——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材
料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广泛的反全球化现象呢?可以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在1960年约占世界总收入的2.3%,而今
天则为1.1%。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资本和公司全球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过程。全球民族主义者则从反对
美国称霸世界、反对美国化的角度来反对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应该明确,它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不应该是全球化本身。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
意味着对全球化的全盘否定。——摘编自蔡拓《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原
因。(2)据材料二,概括反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全球化的全盘否定”的理由。三、论述题20.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世界近现代史时间轴。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轴中提取两条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线索,并进行简要说明。(要求:
线索清晰,史实准确。)参考答案1.B【详解】据材料“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可知古代文明独
立发展,具有多元化特征,B项正确;各个文明具有一定的共性,差异化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民主化是古希腊文明的特征,排除C项;各个文明
独立发展,并不具有阶段化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2.C【详解】根据材料“西欧某地的庄园主宣布了他与6名荷兰人签订的一项协议”可知
,该协议说明契约精神已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形成中,C项正确;材料与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独立自治的政治单位无关,排除AB项;村民与
领主之间的社会地位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德文版《圣经》明显是流行于德意志地区的版本,德文版的流行有利于增强德意
志人的民族意识,A项正确;德文版《圣经》的流行主要是增强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但没有因此促成德意志的政治统一和加速罗马教会势力的衰
落,更不是在助力德国世俗文化的产生,排除BCD项。故选A项。4.A【详解】根据“那时西欧向外猛冲的推动力是无可匹敌的——宗教动力、
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可得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与资本主义发展、造船技术的进步、文艺复兴的影响
、传播宗教的动力等方面的因素有关,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材料所论述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而是将之应用于向英、荷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排除B项;金
银大量输入,导致“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
落,故本题选择D项;17、18世纪的世界霸主分别为荷兰和英国。故排除A项;C项应为荷兰和英国。与题目中的国家“西班牙”不符,故排除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6.C【详解】卢梭认为人民的议员只是为人民办事的,只能秉承人民的意志,由此可知主权应该是人民掌
握的,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故选C;卢梭不主张开明专制,排除A;论证了分权的要义的是孟德斯鸠,排除B;康德道出了启蒙的真谛,排除D
。7.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园在加勒比海地区广泛发展会促使蔗糖产量增加,导致蔗糖价格下降,C项正确;材料叙述加勒比海地区
甘蔗种植园的发展,没有体现西、葡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各地物价急速上涨,排除B项;加勒比海地区属于中美洲,材
料没有体现北美洲涌入大量黑人奴隶,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据材料“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表”并结合
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正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由于欧洲殖民者对非洲黑人的掠夺、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残酷屠杀,导致非洲、美洲
人口比重严重下降,而欧洲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人口比重上升,其中对非洲黑人的掠夺和贩卖,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加强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项正确;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揭开序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黑奴贸易主要是把非洲的人口贩运到美洲,而材料中还体现了美洲人口
比重下降的问题,B项片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实施种歧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9.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前
半期美国国内存在两种经济形态,其中南部种植园经济生产的棉花主要供给英国,因此美国棉花在英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原因是美国国内市场并未统一
,B正确,D排除;材料与英国的自由贸易主义经济政策无关,A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10.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造就
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故B正
确;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以内燃机为动力,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交通
运输的一场革命”“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联系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创制的影响分析解答。11.B【详解】根据“巴黎公社是
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可得出马克思指出当时法国的生产力没有达
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因此失败是必然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阻碍,排除A项;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仍对世界产生
了影响,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一次伟大的尝试,虽然失败,但不能说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12.D【详解】根据材料
可知,德国人对英法瓜分完了世界不满意,也要争取殖民地,D项正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欧洲已形成
两大敌对军事集团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有效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8
7年,“柏林墙”,这体现出两极格局瓦解前夕的内容。联邦德国的这一做法是为了向民主德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
错误,这一举动并不是为了选举,而是为了国家统一;B选项错误,这一举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D选项错误,演唱会并不能很好体现出联邦
德国的经济实力。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明确材料中时间和地点的政治隐喻。1987年和柏林墙都反映出的是两极格局的内容,这是政治敏锐地带
,在此开演唱会而且在敏感时期是为了两德统一做基础,因此很容选出正确答案。14.B【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的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
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国内矛盾尖锐,革命一触即发,所以普列汉诺夫的认识否定了俄国革命爆发的迫切性,故选B;普列汉诺夫并没有背弃马克思
主义革命理论,排除A;当时俄国国内矛盾尖锐,并没有缓和,排除C;普列汉诺夫否定了俄国革命爆发的迫切性,并不符合落后国家革命实践的需
要,排除D。15.B【详解】美国政府给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或公司颁发蓝鹰徽章,被称作蓝鹰运动,故执行机构应该是全国工
业复兴署,故选B;联邦银行是与金融相关的机构,农业调整署负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紧急救济署负责安排救济工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所以排除。16.B【详解】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经阶段,21世纪以来区域集团得到较快发展,说明经济全球化得到发展,B正确
;区域集团发展意味着贸易壁垒在不断被打破,排除A;区域集团发展不能证明南北经济合作日益频繁,排除C;题干中的经济集团并未特指新兴经
济体,排除D。17.(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这些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新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2)问题:边界争端;国内政局动荡;国家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原因:资本主义列强对
殖民地长期掠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存在民族、宗教、边界等问题;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详解】(1)时代背景:依据材料
“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依据材料“使这些地区的
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社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文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得出这
些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依据材料“这些使世界殖民主文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
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得出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新觉醒,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为
有利的国际环境。(2)问题:依据材料“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 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
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得出边界争端;依据材料“1967 年到1970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得出国内政局动荡;
依据材料“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国家似乎掌控一切”,得出国家
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依据材料“它们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
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得出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原因:结合西方列强的殖民
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长期掠夺;结合新兴独立国家的自身问题分析,得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存在民族、宗教、边界等问题;结合国际秩
序分析,得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18.(1)核心是反对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2)原因:受1973年严
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日本、西欧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不能自拔等。(3)表明美国对外采取强
硬政策,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 【详解】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又分为两个敌对的营
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政府企图的自由民族’”可
以概括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反对苏联,称霸世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可以总结出美国的对
外政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来探寻,日本、西欧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受1973年严重的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不能自拔等。(3)根据材料“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
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
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可以判断出美国的对外政策转变为强硬,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锋
?两极格局的形成;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锋?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型力量的崛起?欧共
体和日本;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欧共体19.(1)原因: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认
可;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两极格局的瓦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任意四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2)原
因: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美国霸权主义。理由:因为反全球化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非本身。【详解】(1)“原因”,
据材料一信息“这时跨国公司已能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得出: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由材料信息
“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得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认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极格局的瓦解
、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等角度补充。(2)“原因”,据材料二信息“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在1960年约占世界总收入的2.3%
,而今天则为1.1%”得出: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由材料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资本和公司全球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全球
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过程”得出: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由材料信息“全球民族主义者则从反对美国称霸世界、反对美国化的角度来反对全球化”概括
得出:美国霸权主义。“理由”,依据材料信息“反全球化运动应该明确,它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不应该是全球化本身”得出:因为反全球化反
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非本身。20.线索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说明:萌芽→手工工场阶段→机器大生产阶段。线索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
整。说明:重商主义→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经济→混合经济。线索三:社会主义发展史。说明:空想→科学→实践→现实→苏联模式。线索四: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说明: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电气时代)→第三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线索五:世界格局演变史。说明:西欧为中心→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线索六:全球化历程。说明:雏形出现(新航路开辟)→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完全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陷入困境(经济大危机、二战)→加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详解】线索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意大利,商品经济不断繁荣,手工业规模扩大,手工工场分工不断细化,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增加,为技术革命提供了资金、市场、劳动力的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线索三:社会主义发展史。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弊端日益体现,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吸取前人经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巴黎公社是建立社会主义的一次伟大尝试,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体现,由于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巴黎公社失败;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由空想到现实,并且斯大林时期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形成了苏联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