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中宝缘
我们知道,古瓷的满釉烧造工艺无论是支烧,垫烧,还是倒烧,都会留下痕迹,满釉支烧留下痕迹最小的有唐代法门寺地宫的秘色瓷,宋代汝官窑等,但无论如何都会留下支烧痕迹,哪怕是芝麻般小的痕迹。 这里介绍一件唐代绿釉十二流净瓶,满釉烧造,但怎么寻找都难以发现或支烧,或垫烧,或倒烧的烧造痕迹,真是堪称一绝,细看底部,有两个针状的露胎点,应该也不像支钉痕,如果真是支钉痕,其支烧水平已远超北宋汝官窑,再从平衡角度去分析最起码也应该有三个露胎点,另外,从圈足看,虽然满釉不露胎,但能看到分散凸起的沾在圈足上的小块,这是否就是与窑具相隔的沾在圈足上的扁状泥点痕迹不得而知,关键是这些小块上都有绿釉,绝不是窑具敲掉后留下的露胎痕迹,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对这些露胎处进行二次上釉入窑烧造,但二次上釉后又如何在匣钵中摆放不至于沾窑具又是一个疑问,总之,这件净瓶达到了满釉烧造的最佳效果,简直可以说是神奇般效果。即使是现代瓷器要达到如此满釉烧造效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烧制工艺可以说就是个迷。 我们也知道,古瓷满釉烧制比半釉烧制难度要大得多,因此满釉瓷的规格档次比半釉瓷高许多,通常满釉烧造都是朝廷贡瓷或御制瓷,像唐代秘色瓷,北宋官汝窑,南宋官窑等。唐代净瓶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出水口或两个口,像这件十二口的净瓶实属罕见,不难猜测其功能已超出净瓶作为佛徒净手盥洗的实用器范畴,已作为重大佛教供奉仪式的礼器之用,即使作为陪葬品,也是一位信奉佛教的重要人物的陪葬品,否则,我们难以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唐代净瓶都是一口或两口,而且都是施釉不到底的半釉烧制,唯独这件净瓶要制成十二口满釉烧制,而且是高超工艺的满釉烧制,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民间藏家也会有类似唐代十二口净瓶收藏(至少博物馆馆藏中至今未发现)。 在佛教用器中,“净瓶”的地位非常高,是古代大乘比丘经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之所以要制成十二流,很有可能是为了与观音十二大愿相应合。这件十二流净瓶满身折射五彩蛤蜊光和蝇翅纹,瓶口和十二流口沿已现脱釉,浓浓的土葬香味等老化痕迹充分证实是一件千年唐器,即然其作为历史存在而且具有如此特异造型和高超的满釉烧制工艺,必有其客观因缘,非常值得探究。 联系:徐先生,19805129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