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碧云寺

 北京的骑士 2023-08-19 发布于北京
【068】碧云寺
碧云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内北部,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美国人阿灵顿是这样记录碧云寺的:

图片

文章大意是:

沿公路向西走半英里,我们来一条大道,此路通向碧云寺,碧云寺位于风景如画的公园内。碧云寺的前身是开元勇士占星家耶律楚材的孙子耶律阿里吉的宫殿,建于元末1366年,后多次扩建重修。明正德十年(1514),太监于经看中此地的风水大修此寺。明天启年的大太监魏忠贤耗巨资又修建,乾隆五十七年(1792)在原基础上重修了西山的众多庙宇。
经过大门口,我们来到外院,这里的建筑基本废弃,原来被供奉的神像横七竖八地散落在院子里。房顶也出现坍塌地块儿,曾经画着美丽壁画的墙壁任由风吹雨打。在旁边的院子里,可以看到原来各种神像已破成碎片散落在田地里。
象征阴间地狱情景的壁画看上去就像咆哮的野兽。爬到山顶就是大理石喇嘛塔,其下面有四级平台,每级上都有大殿和附属建筑,称为罗汉堂……
我们再读一读碧云寺的历史介绍
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是元朝开国元勋耶律楚材的后代阿勒弥(另一说法为“阿里吉”)舍宅为寺,当时名曰“碧云庵”。明正德九年(1514),御马监于经看中此地的风水,出资扩建,在后山上挖建墓穴;但墓未挖好,他就锒铛入狱,并死于狱中。明天启三年(1623),魏忠贤又出资扩建碧云寺,并将于经未能使用的墓穴规模扩大,但他也没有用成,因为他罪大恶极,在崇祯初年自缢后被戮尸。1644年,魏忠贤的党羽葛九思随清军进入北京,将魏忠贤的衣冠葬在墓中,成为魏忠贤衣冠冢。
清康熙四十年(1704),监察御史张瑗奉命巡视西山时,得知此处是魏忠贤衣冠冢,于同年五月十二日上奏,五月二十二日诏平其坟。
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在明朝的规模上又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新建成金刚宝座塔、水泉院、罗汉堂等建筑,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其灵柩在碧云寺超度。
1950年代,碧云寺曾经是全国文联的休养所。
1957年,碧云寺被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列为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碧云寺受到很大破坏,1971年关闭。
1979年重新开放后,经整修恢复原来的风貌。
2001年,碧云寺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碧云寺可分为三个区域
(一)中路
寺门:
坐北朝南。碧云寺有院墙包围,该门开在院墙上。
石桥:
外山门前的台阶下有石桥一座,横跨在河道上。石桥前立两尊石狮子,据说是明朝的。
外山门:
面阔三间,明间开券门洞,两次间各开一券顶窗,窗扇是三交六椀菱花图案。门上挂有蓝底金字匾,上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书写“碧云寺”,为乾隆帝御笔。
山门殿(内山门):
建于明朝,面阔三间,单檐灰瓦歇山顶,雅伍墨旋子彩画,明间开券门洞。殿内两侧是两尊金刚力士泥塑像,俗称哼哈二将。
弥勒殿(天王殿):
建于明朝,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柱子未包入墙中。殿内正中供奉铜制弥勒佛,高2.5米,采用五代时期布袋和尚的造型,为明代造像。
钟楼、鼓楼:
弥勒殿前左右两侧有钟楼、鼓楼,均为二层。
大雄宝殿(能仁寂照):
建于明朝,面阔三间,开有隔扇门和窗。门上悬挂“能仁寂照”匾额。
经幢:
大雄宝殿前两侧各竖一座六棱经幢,经幢前面是放生池。
放生池:
位于弥勒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池上有一座雕栏石桥。
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亭:
建于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重檐八角攒尖顶,顶覆黄琉璃瓦,上下檐饰斗拱,红墙红柱,二龙戏珠彩画。亭内为乾隆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碑身两侧雕刻缠枝莲纹,中央是乾隆帝用满、汉文书写的《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记述了碧云寺历史沿革及规模,碑身下有龟趺海墁。碑亭前的御路上有一块陛石,装饰图案以凤为主,有鹤、蝙蝠等图案,但无龙。
菩萨殿(静演三车):
建于明朝,面阔五间,中三间开隔扇门,两梢间开隔扇窗,隔扇图案都是三交六椀菱花图案,上朱色漆。廊内正檐下悬挂乾隆帝御笔“静演三车”匾额。
孙中山纪念堂:
原为普明妙觉殿,位于寺院的中心。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该殿。南廊房、北廊房:
正厅两侧有廊房连接厢房,现为《孙中山与碧云寺》展览室。
宋庆龄守灵休息室(北厢房):
2011年9月28日,位于孙中山纪念堂正厅右侧的“宋庆龄守灵休息室”开放。
(二)南路
禅堂院:
位于大雄宝殿前院落的南侧。院门和弥勒殿平齐,为院墙上开的方门。门内有正房及厢房。
罗汉堂:
位于孙中山纪念堂的南跨院,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平面呈“田”字形,每面9间,中间形成4个小天井。堂内有500尊木质金漆罗汉。罗汉堂前有一抱厦,内有四大天王塑像。
(三)北路
含青斋:
原名涵碧斋,位于大雄宝殿北侧,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原为皇帝大臣休息之所,是行宫的第二组建筑。
水泉院:
位于孙中山纪念堂北侧石阶下。院墙上开的一个月亮门。院内松柏参天。
三代树:
院内东部有一棵“三代树”,位于院门内道路北侧。前两代古柏均已枯死,树中心生长出第三代银杏。
石桥:
位于三代树西侧。
沼堂:
位于石桥西侧,为主体建筑,四面环水,仅存地基。
洗心亭:
位于石桥南侧的假山上,是1980年代重建的。
三仙洞:
位于洗心亭以西,石壁下临水池有一洞,洞内左右又各套一洞,故称“三仙洞”,洞内供奉三仙。洞外有廊亭,挂匾“清净心”。
石台:
位于敞厅以西,是一座高台。
卓锡泉:
南侧岩壁下一泉为“卓锡”泉,有泉水从石壁隙中流出,潺潺有声,原是皇家的“听水佳处”,明朝时即在北京城闻名。
小庙:
位于最西端的假山上,庙前假山下为一池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