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2023-08-20 | 阅:  转:  |  分享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目的】

1. 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 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 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
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
清洁小试管7 个、小烧杯2 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
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
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1ml、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


1、 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 (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取一只动物,称重。按1g/kg 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
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化。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 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
织及肌肉。
2、 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
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 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 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 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 约
用 ( 沿 (
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3、 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
1.



2.



3.


4. 5. 6.
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
脉血,并摇匀。
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除第1 管外,其他各管每隔15 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是否
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当第2 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1 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15 秒钟倾斜一
次,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以第2 管为对照,各管观察其他各管中血液凝固时间。
向第9 管中滴加2%氯化钙2 滴,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取出第5 管中的玻棒,用水洗净,观察附着在玻棒上的纤维蛋白。
注意事项:




Page 1




a) b) c) d)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取放试管时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试管的上端,不要握住试管的底部,以免手的温度影响结果。
每支试管口径及采血量要尽量一致,不可相差太大。
记录凝血时间要准确。
判断凝血的标准要前后一致。一般以倾斜试管达45?时,试管内血液不见流动为准。
【实验结果及相关讨论】



管号



实验条件

凝血时间 凝血时间 (一组) (二组)



现象解释

肝素是抗凝剂,能不可逆的阻止血液凝固。由于肝素钠 具有带强负电荷的理化特性,能干扰血凝过程的许多环 节,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机制比较复杂,
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而增强后者对
加入0.1%肝素溶液 大于 大于 活化的Ⅱa、Ⅸa、Ⅹa、Ⅺa 和Ⅻa 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
1
0.1mL(6 滴) 20min 20min 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
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
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中和组织凝血活素(因子 Ⅲ)。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它对血中有机成分和
无机成分的测定均无影响。
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钙离子的参与,故通常用
枸橼酸钠、草酸钠和草酸钾作为体外抗凝剂,它们可与 钙离子结合而除去血浆中的钙离子,从而起到抗凝作
用。 论上当继续向血液中加入CaCl2溶液, 2中的
理 CaCl
加入2%草酸钾溶液 大于
2 钙离子会起到凝血因子 IV 的作用,从而使再次启动凝
0.1mL (6 滴) 20min
血过程,血液凝固。草酸盐是可逆性抗凝剂。但本次实
验中加入 CaCl2后并没有出现凝血现象,可能是 CaCl2
溶液配置有问题,或者由于操作不当,凝血因子已经完
全失活。
室温(6 滴生理盐水) 血液流出血管后,很快会凝固。血液流出血管后血小板
3 7min30s 7min30s
静置
倾斜可加速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过程,并加大血小板释放
室温(6 滴生理盐水)
4 4min 5min 的凝血因子与血细胞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了凝血的过
每隔15S 倾斜45?
程。该过程是内源性凝血过程。
细玻璃粉少许 6 滴生 ( 玻璃粉是异物,可激活凝血因子Ⅶ及血小板,启动凝血
5 2min45s 3min
理盐水) 过程。
脑组织液中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外源性凝血途径
6 脑组织浸出液(6 滴) 15s 30s
的特异性抑制剂,因而能加速凝血过程。
置于40℃水浴(6 滴 适当升高温度,能增加酶的活性,加快凝血过程。
7 165s 165s
生理盐水)
置于10℃水浴(6 滴 大于 降低温度可以降低酶的活性,延缓凝血过程。
8
生理盐水) 20min
有富有弹 在竹签的搅动下,特别是缠上线的接触面粗糙的竹签,
竹签搅拌 6 滴生理盐 性的纤维 ( 能加速凝血过程,使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
9 同上
水) 蛋白纠缠 成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而纠结在
在竹签上 竹签上,形成一层蛋白膜。



Page 2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 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
血因子活性。其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生理性止凝血的重要成分,(见图 1)。抗凝系统不仅包括抗凝因子,还包
括纤溶系统。




































BT 出血时间 CFT 束臂试验 CRT 血块收缩试验 BPC 血小板计数

CT 凝血时间 RT 复钙时间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PT 凝血酶原时间 PF3 血小板第 3 因子 TF 组织因子 Fb 纤维蛋白

TXA2 血栓素 A2 5-HT5-羟色胺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图 1 正常止血机制及血栓与止血常用筛选试验检测环节

血小板的作用:
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并不与内皮细胞表面或其他细胞发生作用,而是沿着毛细血管内壁排列,维持
其完整性,血管局部受损伤时,血小板的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粘附聚集作用。止血时,首先
是受损的血管壁发生收缩,使局部血液流动变慢或减少。血液中的血小板在 vWF 因子存在下迅速粘附于暴露的
胶原纤维,此时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形态发生改变,由正常的圆盘状态变为圆球形,伪足突起,血小板发生聚
集(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 由纤维蛋白原介导发生互相粘附、聚集),此为血小板第一相聚集,激活的血小板便发
生释放反应和花生四烯酸代谢,其中许多物质,如血小板的 ADP 等,可加速血小板的聚集、变性成为不可逆的
"第二相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构成了初期止血的屏障。与此同时,由血小释放和激活许多促凝物质参与血液
凝固反应。血小板膜磷脂表面提供了凝血反应的场所,血小板第3 因子在凝血过程多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血
小板合成释放的TXA2 和5-HT 促使进一步收缩,血小板收缩蛋白则最终可使纤维蛋白收缩(血块收缩),使血栓
更为坚固,止血更加彻底。
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血过程是一
系列凝血因子被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4
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Ⅷ,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习惯上,前4 个凝血因子常分别称为纤维


Page 3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蛋白原(因子Ⅰ)、凝血酶(因子Ⅱ)、组织因子(因子Ⅲ)和钙离子(因子Ⅳ)。凝血因子VI已知是血清中活化的凝血因
子V,故不再视为一独立的凝血因子。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 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 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 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 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 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 又激活了因子Ⅸ。 单独的Ⅸa 激活因子X 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 结合形成1:1 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 酶复合物。这一反应
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
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 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
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 1:1 复合物。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
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 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 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 倍。 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于正 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Ⅹa 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 结合形成复
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 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3.凝血的共同途径
从因子X 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
两个阶段。
(1) 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Ⅹa、因子Ⅴa 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即凝血活酶,将
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2) 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酶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这一过程
可分为三个阶段,纤维蛋白单体的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纤维蛋白的交联。纤维蛋白原含有三对多肽链,
其中纤维蛋白肽A(FPA)和B(FPB)带较多负电荷,凝血酶将带负电荷多的纤维蛋白肽A 和肽B 水解后除去,转
变成纤维蛋白单体。从纤维蛋白分子中释放出的FPA 和FPB 可以反映凝血酶的活化程度,因此FPA 和FPB 的
浓度测定也可用于临床高凝状态的预测。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能溶于尿素或氯醋酸中
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又称为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生成后,可促使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激活,在ⅩⅢa 与钙
离子的参与下,相邻的纤维蛋白发生快速共价交联,形成不溶的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
和力,因此纤维蛋白生成后即能吸附凝血酶,这样不仅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成,而且可以避免凝血酶向循环中
扩散。
在凝血共同途径中有两步重要的正反馈反应,有效地放大了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作用。
一是Xa 形成后,可反馈激活因子Ⅴ、Ⅶ、Ⅷ、Ⅸ;
二是凝血酶形成后,可反馈激活因子Ⅴ、Ⅶ、Ⅷ、Ⅹ、Ⅺ、以及凝血酶原。凝血酶还可促使血小板发生聚集
和释放反应,刺激血小板收缩蛋白引起血块退缩。但大量凝血的产生却反过来破坏因子Ⅷ、和因子Ⅴ,这是正常
凝血的负反馈调节,以防止不适当的过度凝血。
抗凝剂的选择:
(1) 草酸钾:常用于尿素、肌酐、纤维蛋白原等测定,不能用钾、钙等测定,对LDH、丙酮酸激酶、AKP 和
淀粉酶有抑制作用。
(2) 肝素:常用于电解质、血气分析、血氨等测定。抗凝剂比例为50~61u 肝素/5ml血。注意钠盐可使淀粉酶
升高。
(3) 氟化钠:常用氟化钠—草酸钠混合抗凝剂作血糖测定的抗凝剂,氟化钠可以抑止烯醇化酶,它可避免血细
胞葡萄糖酵解酶的作用,延长标本的保存时间。


Page 4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4) 二乙胺四乙酸钠盐(EDTA-Na2):生化常用的抗凝剂,但不能用于钙、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对淀粉
酶、肌酸激酶、AKP、ALP、5''-核苷酸酶等可抑制,对丙酮酸激酶有明显升高的作用。
(5)枸橼酸钠,测定血沉用3.8%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凝血试验需用3.2%枸橼酸钠抗凝,
比例为1:9。
(6)实验室使用抗凝剂种类较多, 细胞分析及红细胞比积测定宜用EDTA? 抗凝, 证室温下6 小时RBC
血 K2 保
体积不变,抗凝剂比例为1.0~2.0mg/1ml血。
【参考文献】

生理学 姚泰 人民卫生出版社 动物生理学实验 魏香 清华大学出版社






































































Page 5
献花(0)
+1
(本文系状元唐伯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