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年山东济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08-20 | 阅:  转:  |  分享 
  
2023年山东济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积累: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明媚春日里的一个清晨,一袭清风从城市南端太白湖吹来,沿着宽阔的大路(径直/径自)向北,仿佛整个济宁城都能嗅到它温存的暖意。湛蓝的天空下,太白湖绿得那么(刺眼/耀眼),那么醉人。辽阔的水面一望无垠,碧波荡漾处,是顽皮的游船拨弄了温宛的水姑娘一下,水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似明眸善睐的水姑娘飘散的缕缕秀发。远处水天一色, ① ,犹如满池碧荷上站出的几簇莲朵。这里曲径通幽,水草丰美, ② ,树木葱茏。太白湖的春天,可谓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媚 一望无垠(yín)

B. 湛(dàn)蓝 层层涟漪

C. 温宛 明眸(móu)善睐

D. 几簇 曲(qǔ)径通幽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径直 刺眼 B. 径自 耀眼 C. 径直 耀眼 D. 径自 刺眼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掩映几个渔村的绿树 ②荷香四溢

B. ①掩映几个渔村的绿树 ②四溢荷香

C. ①绿树掩映的几个渔村 ②四溢荷香

D. ①绿树掩映的几个渔村 ②荷香四溢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天的太白湖,可以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B. 太白湖的春天,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C. 太白湖的春天,可以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D. 春天的太白潮,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答案】1. A 2. B 3. D 4.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湛(dàn)蓝——zhàn;

C.温宛——婉;

D.曲(qǔ)径通幽——qū;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处:“径直”的意思是“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径自”的意思是“凭自己的意愿行动”。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指“我”自己沿着宽阔的大路独自向北,因此,应选用“径自”。

第二处:“耀眼”的意思是“光线或色彩强烈,使人眼花”;“刺眼”是贬义词,意思是“光线太强,使眼睛不舒服”。这里的意思是太白湖绿得醉人。故选“耀眼”。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

第一处:根据上文“远处水天一色”和下文“犹如满池碧荷上站出的几簇莲朵”可知,答案为:绿树掩映的几个渔村;

第二处:根据上文“这里曲径通幽,水草丰美”和下文“树木葱茏”可知,应填写的是一个主谓短语,故应为:荷香四溢。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太白湖的春天,可谓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一句搭配不当、语义重复,应改为:春天的太白潮,堪称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实乃观赏美景的绝佳去处。

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宛然。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甃:砌。②颜:门上的匾额。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光下澈 澈:清澈

B. 不可久居 居:停留

C. 水清碧可鉴毛发 鉴:照视

D. 荫可一亩许 许:表示约数

6. 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记之而去

A. 何陋之有 B. 已而之细柳军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争效栏楯之

7.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 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C. 甲文写潭上竹树意在突出此地的幽僻,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景物繁杂。

D. 游览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两位作者的心情也都在随之变化,由乐转为忧。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答案】5. A 6. C 7. B

8.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9.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A.有误,“日光下澈”的意思是“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之”的意义和用法。

例句“乃记之而去”的意思是“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代这里的情景。

A.不同,助词,不译,标志宾语前置;

B.不同,动词,到;

C.相同,代词,代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D.不同,助词,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A.有误,乙文从“漱玉”堂写到它后面的水池,再到清皓阁、大溪阁,可见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C.有误,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

D.有误,通过开头的“婀娜可爱”到结尾的“风景宛然”可知,乙文中作者的心情一直是快乐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斗,蛇,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像蛇;明灭,时隐时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停顿。

这句话的意思是“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据此可得出答案: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出门向北,用石块成的一条道路,路的尽头又是一道门,门两旁种着垂柳,婀娜多姿,非常可爱。有间房屋也是北向,匾额上写着两个字“漱玉”。屋后面是一个水池,白玉石的栏杆,水清澈碧绿可看清人的头发,向下看石子纵横交错,像樗蒲一样,其中有很多乌鱼和游鱼。金色的鲫鱼在水中游动,有的大有一尺长,它们在浮萍绿藻之间游来游去,看见人一点儿也不害怕。池塘上有合抱粗的杨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飘拂,与浮萍绿藻交错杂乱。树荫大约有一亩地,炎热的天气都退避了,凉风习习很是舒服清爽,游人在树下徘徊不愿离开。池塘的东面,沿着一条回廊向南,就是清皓阁。沿着石阶向上走,南山像一面画屏,青翠萦绕,碧色喜人,人们争着来到栏杆楯下(观赏)。向下俯视清澈的流水,婉娫曲折一路向东……阁上有的地方写有唐人的诗句,有一联是“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多彩多姿。沿着石磴从北面下去,又是一道长廊,长廊西面就是大溪阁。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访登子重到故居①(其一)

张岱

里②中曾屡到,不忍看荒庐。乔木惊新伐,斋名想旧除。

犹思牵幌入,恍忆出门初。牖③下三竿竹,依依尚识余。

【注释】①张岱二弟张登子住在富阳,那里有张家田产,张岱常前往探亲。本诗为明亡之后,诗人重游旧地之作。②里:住宅。③牖:窗。

10. 下列诗句与本诗的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B.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C.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1. 尾联为什么要写“三竿竹”?

【答案】10. B 11.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借竹子识人来抒发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感慨,对明朝故国的怀念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主题

此诗写了作者张岱探望弟弟张登子,重游故居,看到旧日茅屋以及周围荒凉景象,抒发国破家亡之苦。

A.此句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但诗人却“不自哀”,展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

B.“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C.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D.此句抒发友人迟到,诗人等待之中的怅惘之感。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牖下三竿竹,依依尚识余”意思是窗户下面的三棵竹子,模模糊糊中,尚能认出我来。“尚识余”赋予竹子以人的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结合诗歌背景“张岱二弟张登子住在富阳,那里有张家田产,张岱常前往探亲。本诗为明亡之后,诗人重游旧地之作”理解,作者借竹子识人这个意象来抒发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以及故国之思。

12. 下面是小宁同学制作的古诗文学习卡片,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出处 诗文 批注 《论语?为政》 ①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相辅相成 《饮酒》(其五) ②采菊东篱下,_____。 “见”字耐人寻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海内存知己,_____。 距离隔不断友情 《登飞来峰》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 高瞻远瞩就不会迷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⑤_____,____。 用月寄托思念与祝福

【答案】 ①. 学而不思则罔 ②. 悠然见南山 ③. 天涯若比邻 ④.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⑤. 但愿人长久 ⑥. 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注意易错字:罔、悠、涯、邻、缘、婵娟。

三、综合运用:共8分。

13. 班级举办“青春榜样”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调查发现,受访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影响的比例近半数( 47.9%);然后是老师(35.5%)、同学朋友(35.4%),比例均在三成以上;媒体排在第四位,占比不足三成(28.7%)。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活动中收集的信息,请说说你的研究结果。(不出现具体数字)

(2)活动特邀一位专家参与,请根据下面的访谈补出采访问题。

记者:专家您好, A_________(20字以内)

专家:我认为,在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学校和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真正了解他们关注榜样哪些方面的信息,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

记者:B___________(20字以内)

专家:媒体对榜样的宣传要贴近少年儿童的兴趣,把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对传统榜样人物,要重视挖掘新时代精神内涵,使其焕发新魅力。对新选树的榜样,也要重视精神内涵的宣传与展示,从而得到少年儿童的认可与接纳。

【答案】(1)示例:七成以上的少年儿童拥有榜样,他们看最重的因素是有学识、肯奋斗、有梦想,他们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大。

(2) ①. A.请问学校和家长应怎样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 ②. B.请问媒体在这方面应怎样做好宣传工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材料一图中数据“少年儿童拥有榜样的情况:有榜样73.3%”“少年儿童榜样看重的因素:有学识、肯奋斗、有梦想”何材料二“调查发现,受访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影响的比例近半数(47.9%);然后是老师(35.5%)、同学朋友(35.4%),比例均在三成以上;媒体排在第四位,占比不足三成(28.7%)”表明,影响少年儿童选择榜样的因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父母和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媒体。综上所述,可概括为:七成以上的少年儿童拥有榜样,他们看最重的因素是有学识、肯奋斗、有梦想,他们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大。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采访问题设计。

A.根据专家的答语“我认为,在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学校和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真正了解他们关注榜样哪些方面的信息,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可提出问题:请问学校和家长应怎样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

B.根据专家的答语“媒体对榜样的宣传要贴近少年儿童的兴趣,把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对传统榜样人物,要重视挖掘新时代精神内涵,使其焕发新魅力。对新选树的榜样,也要重视精神内涵的宣传与展示,从而得到少年儿童的认可与接纳”可设计问题:请问媒体在这方面应怎样做好宣传工作?

14. 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情节谈谈某个人物带给你的榜样力量。(80 字左右)

《西游记》《平凡的世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示例一:《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的经历让我感同身受。那在贫寒的生活中自尊自立、勇毅前行的形象让我敬仰,又让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人生不会总是坦途,就像不会总是坎坷一样,心怀理想,努力前进,我们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遇到最好的自己。

示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从一个淘气的少年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四次死里逃生,每一次他都勇敢地努力向前。他的成长经历给我诸多人生的启迪。少年顽皮淘气需要接守老师家长的指导教育,青年内心迷茫可以从经典著作中找到方向,面对疾病不幸要勇敢向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学生需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了解,结合名著情节和题目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带给自己的影响。

示例1:《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一路降妖除魔的英勇顽强的事迹给我以深刻的启迪,鼓励我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困难和挫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勇往直前。此外,唐僧一心想去西天取经,虽然一路上满是艰难险阻,妖魔鬼怪,但是他从未退缩,坚定前行,最终取得真经。启示我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定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像唐僧一样坚守初心,不畏艰险。

示例2:《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安在砖窑有了很大发展后,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结果因为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了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他再度奋起,重新出发,通过几番努力终于成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让我懂得了面对挫折乃至不幸,我们不应该被压垮,应当充满信心,勇敢迎接生活的挑战。

示例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以“解放全人类”为理想,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未放弃“战斗”。他选择文学创作实现理想,先用硬纸板做成框子来写作,后来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用生命写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让我明白人生路上所遇到的磨砺,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我们应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奋斗。

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非文学类文本阅读(9 分)

善养“静气”

傅凌艳

①《孟子?告子上》有一则“学弈”的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人表面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学习结束,两人棋艺相差甚大。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时的态度不一样;前者保持了心态宁静,后者却没有做到。(1)。

②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成为一代名家,他回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③事实确实如此。无论是面对时代风浪,还是满目荣誉,陈景润始终沉迷于数学研究,“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的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 30年,在惊涛骇浪中默默深潜,铸就了“赫赫而无名的一生”;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樊锦诗,告别优渥的城市生活,深居荒漠大半生,守护敦煌文明,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正因为他们始终葆有自身的“静气”,任外界如何纷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最终成就了事业,成就了人生。 (2) 。

④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曾问陈景润:“你这样拼命到底为了什么?”陈景润答得很简单:“打倒维诺格拉朵夫。”这位维诺格拉朵夫就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关于奇数猜想的证明者。 13岁的黄旭华就已经开始思考“长大了,一定得为国家做点事情”。大学毕业后樊锦诗决定走向敦煌,后来面对一次次走留的选择,她最终都选择了留在敦煌,就是因为她老想着“为文物事业再出一点力”。

⑤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就不会为一点成绩而骄傲、为一时挫折而沮丧,保持定力而不左右彷徨、矢志追求而不意志动摇,向着目标奋发进取。当一个人缺少大志向,剩下的就多是小情绪,外界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其心绪波动的干扰源。

⑥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老英雄张富清,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主动放弃安逸生活,到最偏远贫困的来凤县默默奉献。他坚守初心一辈子,始终朴实勤勉,深藏功名 60余载,从未居功索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老英雄张富清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⑦反观当下,有的人总是忙忙碌碌,热衷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顺风顺水之时春风满面,一旦受挫就形神俱散;还有的人在被人阿谀奉承里迷失自我,在物欲横流中抛弃本心…… 他们处于“忙盲茫”的恶性循环中,丝毫静不下来,去认识自我、拂拭初心、沉思人生。

⑧清代学者王之春在《椒生随笔》中道:“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人世间真机括:唯静者能参得透。”他认为,心中一个“静”字,人生能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静气”,是内心和谐的胸怀气度,是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是厚积薄发的成功之道,更是人生与事业的美丽风景。

⑨(3)。与其将时间由白浪费于精神内耗上,不如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涵养“静气”,明志致远。“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宁静致远”的真谛。 ⑩多一些抱朴守静、少一些心浮气躁,人生必能进入另一重境界,不为外物所扰,不为世俗羁绊,在坚定目标中实现人生的志趣。

(选自《解放军报》2023-05-22,有删改)

15. 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A.而这种“静气”从何生发而来?

B.“静气”也是“养”出来的。

C.“学须静也”,这就是“静”的力量。

(1)____(2)_____(3)_______

16. 有人认为第④段中的论据与第③段雷同,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17. 请简要分析⑥⑦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15. ①. C ②. A ③. B

16. 不赞同,不能删掉。理由:第③段通过陈景润专注于数学研究、从而取得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的论点;第④段通过对话,点明陈景润的远大志向,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的分论点。因此,这两段同样是叙述陈景润的事例,但是,叙述的角度不同,证明的分论点也不同。

17. 首先提出论点: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然后以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无私奉献的事例从正面证明论点;再列举一些人处于“忙盲茫”的恶性循环中,丝毫静不下来的事例,从反面证明了“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的分论点。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

(1)根据首段“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时的态度不一样;前者保持了心态宁静,后者却没有做到”和下文第②段“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可知,这里应阐述“静”的作用。“‘学须静也’,这就是‘静’的力量”一句引用名言,突出了“静”的作用。故第一空选C。

(2)根据上文第③段“正因为他们始终葆有自身的‘静气’,任外界如何纷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最终成就了事业,成就了人生”总结评述了陈景润、黄旭华和樊锦诗取得成就的原因是“静”;下文“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阐述的是“静”的来源。“而这种‘静气’从何生发而来”一句运用设问的方法,自然引出对“静”的来源的论述。故第二空选A。

(3)根据第⑨段“与其将时间由白浪费于精神内耗上,不如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涵养‘静气’,明志致远”可知,本段论述的中心是靠读书来涵养“静气”。故第三空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确“不赞同,不能删掉”,然后分析这两段中该论据的不同作用即可。根据上文第②段“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可知,第③段“无论是面对时代风浪,还是满目荣誉,陈景润始终沉迷于数学研究,‘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的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一句通过陈景润专注于数学研究、从而取得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的论点。

根据④段“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可知,第④段“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曾问陈景润:‘你这样拼命到底为了什么?’陈景润答得很简单:‘打倒维诺格拉朵夫。’这位维诺格拉朵夫就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关于奇数猜想的证明者”通过对话,点明陈景润的远大志向,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的分论点。因此,这两段同样是叙述陈景润的事例,但是,叙述的角度不同,证明的分论点也不同。不能删掉。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解答本题,学生需首先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还要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然后通过“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条理清晰地表达。

根据“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可知,第⑥段首先提出论点;根据“老英雄张富清,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主动放弃安逸生活,到最偏远贫困的来凤县默默奉献……在老英雄张富清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可知,以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无私奉献的事例从正面证明论点;

根据第⑦段“反观当下,有的人总是忙忙碌碌,热衷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顺风顺水之时春风满面,一旦受挫就形神俱散;还有的人在被人阿谀奉承里迷失自我,在物欲横流中抛弃本心……他们处于‘忙盲茫’的恶性循环中,丝毫静不下来,去认识自我、拂拭初心、沉思人生”可知,本段列举一些人处于“忙盲茫”的恶性循环中,丝毫静不下来的事例,从反面证明了“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的分论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①永远记得那个流淌着鲜血的身影,像坚挺的岩石一般,刚强地站立在我的眼前。六十多年以来,还常常在我的心里闪烁和升腾着。

②那是初冬季节的一天傍晚,我背着书包,走出中学的校门,逐渐靠近驻扎着日本宪兵队的那座围墙时,听到了高墙里面一阵阵狼狗的吠叫声,自己的心里恐惧得有点儿颤抖起来,于是回想起国文老师对好多同学倾诉的话语,教诲我们一定要保持民族的气节,默默地抵制野蛮和暴虐的侵略者。

③我渐渐抬起了头颅,抿住了嘴唇,加快了脚步,沿着那条浑浊的河流,急匆匆地往前边走去,隐隐地瞧见紧贴在桥梁的中间,好像有个纹丝不动地直立着的人影。

④我紧张地走着,惊讶地瞧着,在拐向宽阔的木桥时,终于很清晰地瞅见了他,灰色的布衫和长裤上面,沾满了鲜红的血迹,还点点滴滴地掉向身边的尘土中间。他整个受伤的身躯,从脖颈直到双腿,都被粗长的麻绳死命地捆绑在栏杆前边。他昂着英气勃勃的脸庞,睁着明亮的眼睛,在吹落了一片片树叶的寒风底下,在河边几个扛着长枪的日本宪兵面前,镇静地张望着汩汩流淌的河水,张望着天空中朵朵飘荡的白云。

⑤我默默地思忖着,他为什么会鲜血淋漓地被捆绑在这儿?想必是跟狠毒的鬼子兵发生了什么冲突吧,他竟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将自己的生死都置之度外。瞅着他那种决不屈服和无所畏惧的神情。我不住震撼的心灵中间,感到深深的钦佩。从前只是在课本里边,读到过像岳飞和文天祥这样伟大的英雄,今天才亲眼目睹了也是如此大义凛然的人物,矗立在自己的身旁。

⑥我又很尊敬地瞧了他一眼,才缓缓地走下桥去,穿过两条狭长的小巷,觉得一座座黛瓦白墙的房屋,好像也变得高耸了起来。

⑦回到家里,我立即将刚才瞅见的情景,悄悄地向母亲诉说。她轻轻地给我卸下肩头的书包,抚摩着我挥舞的胳膊,说是左右街坊的邻居们,都已经知道这样的消息,有人在昨天傍晚,就瞧见了这个被捆绑在桥上的好汉,听说他是共产党游击队的排长,在县城北边一场突然爆发的战斗中间,被日本军队的枪弹击中了,当他身受重伤之后,依旧开枪扫射着凶残的敌人,掩护几个射尽了枪弹的战士,转移到稠密与幽深的树林里去。

⑧听着母亲简略的叙述,我才知晓这个多么坚韧的英雄,已经在那里挺立了整整一个昼夜。因为今天早晨上学的时候,我绕了东边的一条远路,去亲戚家里借一本自己没有买到的字典,好在课堂里面仔细地查阅,所以未曾经过这一座木桥,否则就会在霞光的照耀底下,见到这震撼心灵的身影了。

⑨我在心里默默地思忖着,他为了反抗和歼击霸占我们国土的外国强盗,多么英勇和无畏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不断流血的损伤,再加上饥饿与疲倦的折磨,却并没有使他垂下坚毅的头颅,还始终在凛冽的寒风底下,闪烁着不屈的眼光,表达出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这真是一种无比崇高的意志和力量。

⑩为了抵抗侵略和霸占我们疆土的日本军队,为了保卫亲爱的祖国,他时刻都坚持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直到抵达自己生命的尽头。这种多么高尚的精神,从那一天的傍晚开始,就悄悄地蕴藏在我的心里,不住地盘旋与飞翔。于是从十四岁的少年时代开始,我就永远记住了这个共产党游击队员的身影,永远记住了共产党这多么神圣的名称。

(作者:林非,选自《人民日报》2011-04-13,有删改)

学校举办“迎七一微视频展评”活动,班级准备将上面的文章拍成微视频,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8. 视频需要重点拍摄下面的内容,请说明拍摄意图。

他昂着英气勃勃的脸庞,睁着明亮的眼睛,在吹落了一片片树叶的寒风底下,在河边几个扛着长枪的日本宪兵面前,镇静地张望着汩汩流淌的河水,张望着天空中朵朵飘荡的白云。

19. 第⑦段是视频需要拍摄的重要情节,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20. 配音朗读下面的句子时要重读加点的词语,为什么?

这种多么高尚的精神,从那一天的傍晚开始,就悄悄地蕴藏在我的心里,不住地盘旋与飞翔。

21. 视频拍摄完成后,需要拟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说理由。

【答案】18. 通过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的方法,细致地描写游击队员英气勃勃的脸庞、明亮的眼睛和面对敌人镇静自若的神态,表现出游击队员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伟大品质.

19. 第⑦段记叙了母亲和“我”的对话,通过母亲的话语交代了游击队员的身份、英勇作战的情景和被俘虏的原因,突出了游击队员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突出文章主题;结构上,运用插叙,使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 “多么”突出了“他”精神的高尚;“盘旋”意思是“盘桓萦绕”,“飞翔”的意思是“飞舞”,这两个动词表现了游击队员高尚的精神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突出了游击队员精神的感人至深。因此,这三个词都应该重读。

21. 示例一:难忘的身影。理由:本文回忆了六十多年前“我”亲眼所见一位共产党游击队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献身的身影,赞美了游击队员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伟大品质,表达了“我”的崇敬之情。该标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示例二:震撼心灵的身影。理由:本文回忆了六十多年前“我”亲眼所见一位共产党游击队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献身的身影,赞美了游击队员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伟大品质,表达了“我” 的崇敬之情;文中“否则就会在霞光的照耀底下,见到这震撼心灵的身影了”一句突出了“背影” 的“震撼心灵”,该标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他昂着英气勃勃的脸庞,睁着明亮的眼睛”是肖像描写,“镇静地张望着汩汩流淌的河水,张望着天空中朵朵飘荡的白云”是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描写游击队员英气勃勃的脸庞、明亮的眼睛和面对敌人不慌不乱、沉着镇静的神态,表现出游击队员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伟大品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作用。

根据第⑦段“回到家里,我立即将刚才瞅见的情景,悄悄地向母亲诉说。她……说是左右街坊的邻居们,都已经知道这样的消息……听说他是共产党游击队的排长,在县城北边一场突然爆发的战斗中间,被日本军队的枪弹击中了,当他身受重伤之后,依旧开枪扫射着凶残的敌人,掩护几个射尽了枪弹的战士,转移到稠密与幽深的树林里去”可知,第⑦段记叙了母亲和“我”的对话,通过母亲的话语交代了游击队员的身份、英勇作战的情景和被俘虏的原因,突出了游击队员大义凛然、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高大形象,突出文章主题;结构上,运用插叙,使文章一波三折,推动了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伟大的性格。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

根据第⑩段“为了抵抗侵略和霸占我们疆土的日本军队,为了保卫亲爱的祖国,他时刻都坚持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直到抵达自己生命的尽头”可知,“这种多么高尚的精神,从那一天的傍晚开始,就悄悄地蕴藏在我的心里,不住地盘旋与飞翔”一句的“多么”突出了“他”精神的高尚;“盘旋”意思是“回旋往复地绕着圈走或飞”,“飞翔”的意思是“飞行,盘旋地飞”,这两个动词表现了游击队员英勇顽强、视死如归高尚的精神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突出了游击队员精神的伟大。因此,这三个词都应该重读。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文章标题。

散文的标题是文章的“文眼”,有的点明了写作的对象,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含义丰富,暗示文章的中心。

结合第①段“永远记得那个流淌着鲜血的身影,像坚挺的岩石一般,刚强地站立在我的眼前”,第④段“他整个受伤的身躯,从脖颈直到双腿,都被粗长的麻绳死命地捆绑在栏杆前边……”,第⑧段“否则就会在霞光的照耀底下,见到这震撼心灵的身影了”,第⑩段“于是从十四岁的少年时代开始,我就永远记住了这个共产党游击队员的身影”可知,文章回忆了六十多年前“我”亲眼所见一位共产党游击队员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献身的身影,并且多次写到游击队员“身影”,据此,可拟写标题为:难忘的身影、震撼心灵的身影等。赞美游击队员舍生忘死、决不屈服和无所畏惧的伟大品质。突出中心,吸引读者阅读。

五、写作:共4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扶手,生活中处处有。楼道里的扶手,公交车上的扶手,商厦滚梯的扶手……都给人带来安全与方便。扶手,人生之中也很多。儿时学步,妈妈的双手,扶助你;上学读书,老师的教诲,启发你;参加工作,同事的指导,引领你。扶手,有形的看得见,抓得着,让人好借力;无形的能感知,可体会,让人心安稳。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选好角度,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搀扶

夕阳西下,两位老人步履维艰,相互搀扶走向漫漫人生路。搀扶是夫妻相濡以沫的支持与理解。

为打破敌人最后一道防线,百万红军排成队列,相互搀扶一起走过艰难的沼泽之地。搀扶是朋友之间一起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同甘共苦。

站在川流不息的马路旁,束手无策的他退也不是,进也不是,手执盲杖干着急,忽然一双手轻轻地架住他的手,带他前行。搀扶是陌生人的关爱与帮助。

人类社会是集体群居的社会,谁也不能离开集体而单独存活。漫漫人生路就是一次登山旅行,

每个人都会有疲惫的时候,当脚如灌铅之沉重时,我们需要另外一双手搀扶我们前行,这双手来自亲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他们的搀扶使我们走过艰难苦恨、走过阴霾。

不得志刘备桃园结义,使关羽、张飞搀扶他打江山,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搀扶他坐稳蜀地。

唐太宗李世民也由于魏征的搀扶开创了贞观之治。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哪一位贤君左右没有一位搀扶他坐稳江山的贤臣志士呢?搀扶使他们共同载入史册,名留青史。

试想,如果比尔?盖茨没有保伦?爱伦的友情搀扶,还会有今天的微软吗?假使欧阳修没有搀扶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还会存在吗?友情的搀扶使各行各业“青出于蓝,胜于蓝”,使大师成就了大师。友情应是如此,在最需要的时候一最正确的方式扶对方一把。

搀扶,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的举动,并不是过分依靠、依赖对方前行。刘禅过分依靠诸葛亮,最终蜀国不复存在;某些拥有特殊天分的天才,由于过分依赖父母,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子”。搀扶需要把握一个度,用力过轻,达不到互帮互助的效果;太重,反而会使自己和同伴都无法前行。

搀扶是双向动作,不仅是他人搀扶自己前行,也是自己帮助他人前进。人生旅途坎坷,搀扶使我们相互帮助,共渡难关,“患难见真情”,搀扶使我们更加珍惜彼此人生道路,让我们搀扶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一、审题立意。结合材料中“扶手,生活中处处有”“扶手,有形的看得见,抓得着,让人好借力;无形的能感知,可体会,让人心安稳”等内容可知,“扶手”指搀扶,扶起的手。由“儿时学步,妈妈的双手,扶助你;上学读书,老师的教诲,启发你;参加工作,同事的指导,引领你”可知,我们可写的内容很多。如写父母、老师、朋友、其他人物对自己的搀扶与帮助;某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鼓励的微笑等带给自己的引领。

二、选材构思。从众多的生活素材中,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如写记叙文:当自己身陷河泥进退不能时,陌生人一双坚实的手伸来,搀扶着到达岸上,感到无比温暖;当自己因意外挂在树梢不能着地时,有人伸出双手,扶自己下树,激动万分。生活是由自己演绎的,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却少不了别人的搀扶!当别人的心情悲伤时,一个善意的微笑是一种搀扶;当别人陷入困境时,一次简单的伸手是一种搀扶;当别人失去信心时,一句鼓励的话语也是一种搀扶……如果写议论文,可围绕“搀扶的价值与意义”论述。注意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写作。注意修辞方法、论证方法等合理运用。





















献花(0)
+1
(本文系考试真题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