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辽之间的一些小事(十二) | 李老师小课堂之兵不厌诈

 陆一2 2023-08-20 发布于重庆

上回说到,通过对比宋夏边境三路的敌我形势,李元昊老师最终选择了鄜延路作为突破口,其原因有三:

第一,地形熟悉。

鄜延路地处西北咽喉要塞,是常年来西夏人进出中原、入贡宋朝的必经之路,西夏人对此路的地形地貌熟悉得像自家后院,连战前的地形侦查工作都可以省下。

第二,堡寨稀疏。

鄜延路地势平坦,适合西夏骑兵的大规模运动,但宋军在此地的驻防却是沿边各路里最弱的:

鄜延路地阔寨疏,“地阔而砦栅疏,近者百里,远者二百里”,边寨之间相距甚远,倘若有变,首尾难顾,根本来不及救援。

第三,没有土兵。

西夏人对鄜延路的兵力部署了如指掌,知道鄜延路只有废物般的正牌军,基本没有驻扎土兵。

图片

只要突破鄜延路,便可直逼关中,破潼关,甚至直接威胁北宋都城开封。

综上所述,攻宋的重点,在鄜延路;而攻鄜延路的重点,在延州。

延州(即今陕西省延安市一带)是鄜延路的治所所在,还是北宋在西北地区防备西夏的军事重镇和出兵讨伐西夏的战略基地,军事价值极大。

当时,延州的守将是范雍范老师。

《宋史》里对范雍的评价是“为治尚恕,好谋而少成”,大意是,范老师平素宽以待人,是个老好人,工作时喜欢创新,爱出主意,但都是馊主意。

这是个极其贴切的评语。

图片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鄜延路的处境很危险,范雍在边境任职多年,岂会不知。

自从两国正式撕破脸,范雍给朝廷连打了好几篇报告,请求增兵支援,无奈朝中大臣们非常轻敌,对他的奏疏始终置之不理。

既然组织上不管,范雍只能在有限的兵力范围内,左右腾挪,自力更生。

面对延州守兵十锅九盖的窘迫情况,李元昊老师还不满意,认为不是进攻的最佳时机。

他针对范雍的性格,相继使用了诈和诈降声东击西两招,把宋军彻底逼上绝路。

西夏先是集结军队,散布消息,声称要大举进攻北宋。范雍吓坏了,但朝廷依旧不理他的增兵申请,他束手无策,每天心急如焚。

李元昊抓住范雍此时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忽然派出使者贺真找到范雍,说自己打算改过自新,归顺朝廷。

图片

热锅上的范雍如释重负,对李元昊的话深信不疑。

他不但托贺真给李元昊带去厚厚的回礼,还下令将历次冲突中西夏兵士的遗体厚葬,由官方出面祭奠。

更要命的是,单纯的范雍,将李元昊请和的消息火速上报了朝廷,一门心思与李元昊和平共处,丝毫后招都不留。

谁知,满载而归的使者贺真刚踏出鄜延路,来势汹汹的西夏兵就顺着土门—金明寨一线空虚的防线,杀了进来。

老好人范雍遇上狐狸成精的李元昊,真是赔了礼物又折兵。

图片

金明寨,是延州的北大门;替老好人范雍守门的,是暴脾气李士彬老师。

李士彬全家世代戍守金明寨,麾下有守军数万人,西夏谈之色变,背地里都称他为“铁壁相公”。这么一员猛将驻守延州北大门,可以说固若金汤。

殊不知,再猛的武将,也敌不过李元昊和范雍的双重加持

李元昊派出大量西夏士兵,伪装成难民,分批前去投奔金明寨。李士彬有点不放心,就向领导范雍请示,建议把这些来路不明的难民遣送到后方去。

此时,范雍发挥了文科生本色,灵活运用反问句,将李士彬问得哑口无言——

“讨而擒之,孰若招而致之?”

“主动招揽他们(人民)来,难道不比出兵讨伐他们更好吗?”

既然领导发了话,李士彬只能乖乖给这些难民发放生活费和物资,并把他们分别安置在自己的三十六个兵寨中。

图片

就这样,“难民”们一批一批接踵而至,范雍负责给经费,李士彬负责安置,直到开战前,金明寨中已经暗暗潜伏着数不胜数的西夏兵士。

除了反复使用诈降战术,李元昊老师还擅长骄兵计策反计

他接连派出好几股小分队,于沿边各处“巧遇”李士彬的部队;每次“巧遇”,西夏兵都佯装大败,四散而逃,还不断对宋军诉苦:

“我们西夏人啊,只要听见铁壁相公的名字,就已经两股战战,肝胆坠地,根本不想打,只想快点逃命。”

图片

再低调的人,也架不住对手三番五次地商业吹捧。于是,头脑简单的李士彬日渐轻敌起来,根本不把西夏人放在眼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