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夏起,养长,使身体壮盛!

 d_lotus 2023-08-20 发布于北京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又称“春尽日”。表示告别春季,进入夏天。


立夏,时值乾卦,自然界阳气渐长、阴气渐弱,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季节的起始,在五行属火: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夏三月,此谓蕃秀”。
,fán,庶草蕃庑wǔ《书·洪范》,指茂盛、蕃茂或繁多
,原意指植物吐穗开花,多指庄稼。
蕃秀,指夏天三个月,植物吐穗开花,万物秀丽,是一派茂盛繁荣的季节。
为什么夏天能这么繁盛呢?紧接着下文给出了解释:

立夏起,太阳直射继续向北回归线移动,地面辐射热增加,北半球阳气逐渐盛大,温度升高,烈日炎炎(阳气旺盛)

与此同时,地面及水面受热上升为云(地气上升),降雨量(天气下降)随之增加,雨水充沛(阴气旺盛)。夏季不仅炎热,还潮湿,是阳极阴生、阳生阴长的季节。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竞相生长(中华文化认为,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合才能化生万物


,初见于西周金文,是会意字。从芔,从芌(xū)。古字金文为,小篆为,本字为“華”,形像花朵,本义指草木的花,读huā。用作动词,指开花。引申为光彩、光华、繁荣。

实,满也,塞也(《小尔雅》),草木之实(《礼记·祭统》),指结果。
华实,开花结果。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植物长势旺盛,开花结果,日新月异的壮美的景象。
天地万物一派繁盛,是夏季的典型特点。


人处于自然界,与天地相参,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受到天地间四时阴阳寒暑变化的影响。中医讲究养生的关键在于“顺时,就是要顺应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动态调节衣食住行,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保持高度的协调统一
根据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夏季养生的基本法则是


,cháng,两端的距离,长度。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汉书·董仲舒传》) zhǎng,生长、成长,引申为增进,增加。
养长,指通过培养,使身心得到滋补,使人体生长壮盛


夏季自然界植物繁茂,人体代谢也旺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顺应夏季,人体和自然一起生长旺盛?首要第一条:


夏季,人们应该在晚一点睡觉,早早起身。
人体养生应顺应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人的起居作息也应该跟随自然的阴阳而定。就一天来说,日出为阳,日落为阴,人应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夏季,日出早,日暮晚,这时,晚一点休息,早一些起床,顺应日光,就能做到很好的顺应夏季。
必须注意,这里的“夜卧,绝对不是熬夜到凌晨甚至通宵达旦。只是相较于冬春两季,卧下的时间稍微晚一些,按照大自然阴阳的规律进行。


夏日炎热,很多人怕晒太阳,怕出汗。
但《黄帝内经》要求要“不厌于日”。意思是指不要讨厌太阳,不要讨厌白昼变长。夏天炎热,人的阳气蒸腾在外,腠理毛孔开放,是该顺应自然适当出汗的时节,适当的出汗有助于帮助消除肌表的燥热,还有助于气机的调畅。

阴阳学说认为,夏月阳气浮于人体肌肤表面,阴气藏伏于体内。心(火)主表,肾(水-寒)主里。夏季心旺肾衰,外热内寒之意,切不可过度贪凉,否则伤心阳。


饮食方面,要求不可过于寒凉。《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少则犹可,不宜冰镇,不能过多进食食多定会损伤阳气,轻则直接伤脾胃阳气,令人吐泻。严重者吐泻神乱昏迷,损伤心阳
在炎热的夏天,发怒尤为大忌
夏季炎热,火旺,火性炎上。“怒则气逆气上”,人在愤怒时,血脉贲张,心跳加速,气血上涌,身体的气机逆行向上。夏季发怒,两阳相加,极易引发热极动风、破血妄行,发生出血性疾病、或心脑血管意外。


夏季天地气交,万物渐渐开花结果,人也要顺应时令奋发向上,使精神适应夏气,此时可以多培养一些如读书、书法、绘画、唱歌等有助于放松身心的兴趣爱好。
对外界事物的浓厚兴趣,不但能顺应夏季阳气的升发、使精神向外、流露心气,利于阳气旺盛,还能有效地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达到放宽心情、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调畅气机、精神饱满的作用。


即所谓“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处的所泄之气,不仅包括心气,还包括前文的汗气。综合说明夏季适当排汗、培养爱好,是适应夏季时令,保养生长之气的方法。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如果做不到,或者违逆了,会怎么样呢?



“逆之则伤心”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逆夏气最直接的损害,就是“伤心”。夏季属火,心气属火,夏季与心脏的关系最密切。如果违背了夏气(上文要求),比如:长期起居工作都在空调环境中,整天不出汗,心气无法外泄,伤心神心阳,出现恍惚、萎靡;又如,经常发怒,气血逆乱喷张,直接损害了心和血脉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四时分阴阳,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
身体顺应夏季的太阳之气,应该生长,逆夏气,该长而不长,就引起“心气内洞”。洞,漏洞,空洞。心气不生长,外漏,空洞,会出现什么情况?


心藏神”不足,出现精神不稳定、表现为内心空虚、失魂落魄、懈怠厌倦、恼怒忧郁,阻碍气机等心神不安的症状。
“心主血脉”不足,会出现心悸(心律不齐)、心痛(心绞痛)、胸痹(心梗)等等。


不仅如此,如果夏天不出汗,乱发脾气,还会留下隐患,到了秋后就开始算账了:
秋天肺金旺盛,心火衰弱,正常情况下火克金,如过夏季没有保护心,心阳受伤、心神失养,秋天,金旺,会反过来侮(反克)心火,令人体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老百姓称为“打摆子”,类似疟疾,且经年不愈痎疟



到了冬天,水盛乘(过度克心火的季节,心阳更为微弱,很有可能会得重病。即所谓:“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这就如同夏天农民没有照顾好农作物,没有给予足够的阳光雨露,会导致秋天收成不足,冬天缺乏供给。
所以,夏季养生,关键还要养心:


夏属火,心为火脏,夏与心相应。
赤日炎炎的夏季,养生第一要义:养心,首要重视心神的调养。
嵇康在《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不仅提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避暑方法之一,还指出心主神志,养心最宜清心寡欲的夏季养生大法。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素问·藏气法时沦》

酸性食物有收敛的作用。夏季炎热,阳气外泄,适当出汗有助于气机疏泄,但若出汗过多,会导致心阴心阳不足。
此时进食酸性食物,一方面,能够有效收敛阳气使心火不至于过旺,又能收敛阴液不使外泄过度。另一方面,酸能生津液,使火不至于过度耗水。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内经·藏气法时论》
“耎”,相当于“软”,指形体柔软灵活。
心主血脉。脉体柔软才能灵活输送气血。咸味入肾,属水,可以增液、软坚,补充因热对液的消耗,起到增加润滑和柔软的作用。所以,通过咸味保留津液提高了心血管的工作能力。这个不难理解,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亦多,若电解质紊乱,心脏搏动就会失常。所以,心虚时,用咸味进补,适其性为补
如果心实,若心气热,对津液的消耗大,这个时候,可以甘(甜)味泻心的热气。
五行学说认为夏时心火当令,味苦之物能入心助心气。夏季过多进食苦味,会引起心火过旺,导致过克肺金,克制肺气。
所以,孙思邈主张:“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提示夏季要少食苦味,适当多吃些辛味,来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最常表现为:精神倦怠、疲乏、气短、自汗、容易反复感冒、咳嗽、咳痰没劲等等)的人,夏季更应适当多食辛。
“辛是五味之一,实际包含了好些不同的味道,麻、辣、香等等都属于辛味,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气味浓烈。葱、姜、蒜、辣椒、各种香料都带有辛味。

辛味最突出特点是辛香四溢,它的性质是向外散发
所以,辛味常常用于行气、发散、活血、化瘀,能促进气血流通和机体代谢。夏季食辛,可以顺应夏长,最经典的辛味食物——生姜,就特别适合夏季食用,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注意的是,辛性质属阳,虽补肺,却不补肺阴。属于阴虚、阳旺的人,不适合辛味(这就涉及了夏季养生还要看人的体质,所谓三因制宜,不仅因时,更需因人,详细请咨询中医师)
可以看出,立夏起,养心,包括两大方面:


一、养心神。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安逸,调节情绪,不能发怒,培养爱好,积极向上;
二、养心脉。适当出汗,不贪凉,食酸收敛心阴心阳,减苦增辛护肺,增咸助心脉。


此所谓养长之道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