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兔年话“兔”穴:腰腿痛,伏兔,一个让你蹦得高的穴位

 d_lotus 2023-08-20 发布于北京

伏兔穴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是以动物形态命名的代表腧穴,位于大腿前侧,用“兔”描述是因为穴位所在部外形像“兔”。


伏兔穴与隆起如兔的肌肉

但这只兔子是潜伏(伏)的,平时不容易看到,要求在跪坐的特殊体位下,还要加以按捺才能显现:


伏兔穴定位描述
杨继洲《针灸大成》

显现的是穴位正下方凸起的股四头肌(尤其是股直肌),从体表看起来形如兔子而得名

伏兔的精确定位为:大腿前侧,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同身寸18寸),髌底上6寸,即该连线的下1/3处。


伏兔穴解剖定位

简便取穴法:手腕第一横纹对准患者的膝盖上缘,手掌沿大腿放下,中指所指的位置就是伏兔穴。 



伏兔 简便取穴法

伏兔穴的名称由来另有一说,和古时的马车有关:


日·丹波元简·“伏兔”穴名考

伏兔穴周围有“辅骨”(直意:辅助主干的骨骼,指膝两侧突出的高骨,即股骨内外髁及胫骨内外侧髁),这种结构与“车伏兔”类似,又称“轐”(bú)

《说文解字》:……伏兔也。”。

古代马车的车轮由木头制作,质地坚硬,前行时颠簸厉害。


秦始皇陵1号铜车 图自网络

智慧的古人在车下方加上小木块,上部平整,直接接触车箱底层,下部是凹槽,扣在车轴上,再用绳索固定。

这种结构称为“伏兔”。“兔”,蹦跳,“伏”,隐藏、减弱。“伏兔”是隐藏在车底的部件,能够减弱马车行驶途中的能量传递,降低颠簸幅度。相当于古代马车的减震器。

秦始皇陵1号铜车上的伏兔示意图,素材自《伏兔、当兔与古代车的减震》

伏兔穴与车伏兔有密切关系:

位置形态上,伏兔穴下方为股四头肌,上连髋下连膝,稳定髋、膝关节和躯干;

功能上,股四头肌,是人体最大、最有力的肌群,收缩时使下肢伸膝和屈髋。


股四头肌收缩-伸膝-屈髋动作

还能在人体这辆马车活动时,缓冲势能保护髋、膝关节及内脏器官。 可以说人体进行走、跑、跳、上下楼等都离不开股四头肌。

所以髋、膝(下肢痛)、躯干腰部(腰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腹部(疝气)的病变可以通过伏兔穴进行治疗:

1、治疗下肢痛,尤其膝痛

股四头肌的肌腱又称髌韧带,跨越过髌骨止于胫骨粗隆,是膝关节最强有力的韧带,能强有力地维持膝关节的稳定以及身体的动态平衡,并保护膝关节。

股四头肌肌腱跨过髌骨形成髌韧带保护膝关节,图自网络

下肢,尤其是膝关节疼痛,训练好或放松好股四头肌是治疗的关键。刺激伏兔穴能改善股四头肌张力和代谢,改变髌韧带受力而减轻膝痛。

此外,伏兔穴对中风、脊髓炎等引起的下肢活动不利、股四头肌萎缩等也有良好效果。

2、治疗腰痛

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引起疼痛的原因皆源于气血的病变,气血生成不足,经络肢体脏腑失于濡养,容易发生“不荣则痛”;气血流动循环迟滞,则会导致经络不通,出现 “不通则痛”。

伏兔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的经络,刺激阳明经的穴位能健运脾胃,促进气血津液生化、促进代谢、加强气血运行。


伏兔穴在足阳明胃经的位置 图自网络

刺激阳明经伏兔可以改善气血不足,使经络气血通畅,筋脉、肌肉得以濡养,起到 “荣则不痛”、“通则不通”的作用。

此外,气血充沛还可以培补先天(肾),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精得到充养能从根本上改善腰腿痛。国医大师贺普仁就采取“跪取伏兔穴”的方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显著。

3、治疗疝气

疝气是由于腹壁薄弱,腹腔内压增大时迫使腹腔内的脏器,如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进入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腹壁薄弱点而形成的疾病。常见于小孩发育不健全,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的人群。

腹壁疝示意 图自网络

中医认为,疝气的形成与腹壁薄弱、气虚不固,以及气滞血瘀有关,治疗常常通过补中(脾胃)、益气、理气、升提的方法治。通过刺激伏兔穴培补气血可以改善疝气

刺激伏兔穴的方法众多,临床最常用的为按摩法、刮痧法、针灸等等。针刺时多取直刺,普通保健时自我按摩宜可,可采取点按、点揉、掌按、掌揉等多种按摩手法进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