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与书的相遇,一见如故 |一见图书馆杨俭秋先生访谈

 柏宏军的阅读课 2023-08-20 发布于上海

▲ 头图摄影:笑风工作室

\ | /

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但我们并不认识。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彼此形同陌路人。

我们生活在人山人海的城市里,每一个人却总感到自己是孤独的。

城市里有这么多的娱乐场所和供人娱乐的电子产品,人们还是无法消解城市带给人的孤独感。

城市让人孤独。——这既是城市的原罪,又是深入城市各个角落且无法破除的魔咒。

有人说:孤独是个人的苦难,也是群体的困境。尽管孤独像牙痛一样不是病,但它给人造成的痛苦却深入骨髓。

为了治愈令人烦恼的孤独感,很多专家学者在行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杜伦大学社会系副教授杨可明写作并出版了《孤独:一个社会问题》,英国《观察家》图书版前副主编、杰出的社会观察者奥利维亚·莱恩也写作并出版了《孤独的城市》,他们试图用一本书,帮助人们正视孤独,学会靠近彼此。

面对野荆般蔓延的孤独,午夜电台主持人、心灵DJ、心理医生等无数人扛起了守护者的责任,他们像辛勤的园艺师般,修剪着这些蔓延的枝枝丫丫。

行走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一个人想抵御孤独感侵袭,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有。书店、图书馆就是离你非常近的港湾。

比书店和图书馆更近的,还有有温度的社区图书馆,比如上海的一见图书馆,它来源于那个最温暖的成语——一见如故。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无不是一见如故。

小时候一起长大的伙伴,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一见如故。

学生时代一起读书的同学,不管天涯海角,一见如故。

多年前的老朋友,虽然曾经被忙碌阻隔,天各一方,但一旦重逢,必定一见如故。

未曾见过面但神交已久的朋友,一个偶然机会相遇,一见如故。

人与书的相遇,一见如故。这是前天(12月22日),一见图书馆瑞虹馆给我的第一印象。塞满书的原木色书架,像热情的朋友,迎接携冬日寒气推门而入的我。书架上的书,更似亲密的老友,差点像童话世界里的开心果那样快活地跳到我怀里来……一见图书馆的创始人杨俭秋先生,微笑着从里面走出来。开心果般的书见到主人立即收敛了兴奋和吵闹,在书架上安静了下来。

接下来的将近两小时,我就我早就拟好的大纲,对杨先生进行了一场深度访谈。

访谈正式开始前,杨先生先带领我参观了5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并对一见图书馆做了一番简单的介绍:一见图书馆始创于2019年,第一家图书馆坐落在老上海最有名的南昌路上。如今,一见图书馆在上海已开设三家分馆,规划中的另外几家分馆,将在年后陆续开馆迎接书友。

以下是访谈记录,希望能带领大家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认识一见图书馆,遇见一见图书馆。

▲ 本文作者与一见图书馆创始人杨俭秋先生(左)合影

1

重度阅读爱好者,从简单的初心出发

创办一见图书馆

柏:在上次直播间偶然遇到你之前。我已经关注一见图书馆一段时间了。我订阅了很多阅读类的微信公众号,还开启了“订阅号消息个性化推荐”。正是这个消息推荐,在我浏览公众号文章时,它将一见图书馆推荐了给我。我当时又惊又喜,就想着如何约到您聊聊,结果没有想到,十几天后丁勇老师邀我看一场关于公益阅读的直播,却在直播间里遇到了您。您是那天的五位嘉宾之一。当时我兴奋极了,在直播间留言喊话约您见面聊聊。后来,热情的丁老师私下与您沟通后,从中牵线搭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见面和访谈。真的非常感谢丁老师。我的第一个问题当然是想从您为什么要做一见图书馆这个最直接的问题谈起。

杨:确实,感谢热心于公益阅读事业的丁老师。说到为什么要做一见图书馆,这免不了要说我个人是一个比较重度的阅读爱好者。这么多年来,阅读确实给到我很多的帮助和改变。在我人生中,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迷茫的时候,阅读给我指引,甚至是实打实的好处。三年多前,我仅仅只是希望将自己的这一份收获,这一份快乐带给更多的人,就凭着这最初的想法,开始创办起一见图书馆。

如果今天回头看,往深了探究的话,我觉得阅读给人带来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当下比较缺失的,也是比较需要的。那么从一见图书馆创办的初衷来说,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均衡的当下,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人文层面为社区作出一点贡献。

2

文艺青年创业之路,最大的获得感

来自于社区的认可

柏:我还听说原来您也是一个文艺青年,对吧?另外,这几年做一见图书馆,觉得有什么获得感?

杨:(笑)可以这么说吧。对我来说,阅读是我坚持多年的习惯,如果这算是一种文艺的表现的话,我认同自己是一个文艺青年。

一见图书馆定位是社区图书馆,所以,要说获得感,最大的获得感肯定是来自于社区的认可。社区的认可来自于多方面,首先我们的消费者,也就是社区居民对我们的认可;然后这个社区上面的政府单位,不管是街道还是居委对我们的认可;还有社区周边的商业,左邻右舍这些商户对我们的认可;当然,还包括社区周边其他的一些机构和组织,类似于像学校像公益组织对我们的认可。所以说,在我看来这个认可一定是很广泛的,然后又是普遍的好评。这也是我们坚持下来和将要坚持下去的最大的动力。

他们为什么会认可我们呢?从广义上说,我们带给大家的是文化。文化这件事情谁能够抗拒,或者谁会说不喜欢?没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都缺乏文化。我刚才带您参观时也提到过,一见图书馆源于一见如故这个成语。一见如故代表了我们希望和我们的消费者,也就是与社区居民是交朋友的关系。所以你看到我们的slogan就是——你来就是我们。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我们对社区是开放的,我们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然后更多的人一起来定义这家图书馆,这是我们和社区的关系,也是一见这个名字的由来。

柏:就社区居民到这边来看书的阅读体验来讲,他们有什么样的一个反馈或评价?

杨:首先一点,我们一见图书馆会选书。我们是一家民营图书馆,不可能在藏书量上和公共图书馆去做竞争,这势必要求我们在选书的个性化上面做出自己的特色。

如成年人的文史哲这三大类书籍,全部来自我们团队成员的阅读经验和研究。绘本和童书,则来自于调研和与宝妈们的互动。除此以外,我们还会根据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去采购他们想要读的书,解决周边居民一些个性化需求。

第二点,就读书来说,我们辅以比较多的读书会。每一家馆里面,一年下来都有上百场的读书会。读书会的种类和形式上,我们也不是没有追求、放任自由,而是通过精心策划,提供比较多的可选择性,有拆书会、有共读会、有领读会,也有形式不拘的童书会。这既提高了居民朋友们读书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阅读质量。

3

家门口的精神文化成长空间,本地

精神共建共创的平台

柏:上次直播的时候,您介绍一见图书馆时,说到一见图书馆既是家门口的精神文化成长空间,又是本地精神共建共创的平台。当时可能因为时间原因,您没有展开讲。您说的精神文化成长空间指的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居民们感受到了吗?共建共创的平台又怎么理解?可以理解为微型共创空间吗?

杨:除了读书会,我们图书馆内还会提供工作坊、文化沙龙、艺术讲座、戏剧表演、脱口秀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这些内容都是由第三方来提供的。他们可能是学者,可能是教授,也可能是某一领域的民间达人,总之,他们有一些好内容,想要找地方分享,我们就给他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大家都可以来这里展现自己的才艺。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一个文化空间所呈现出来的精彩内容,是所有人的努力,是大家一起共创出来的。也可以这么说,这是大家一起去共创共建的精神家园。

对一见图书馆来说,它的定义是一个文化空间。那么,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说,我们就要考虑满足消费者社交和成长的需求。社交肯定少不了活动,大家来参加这些活动,认识朋友,交个朋友。

消费者成长的需求,自我提升的需求,这就需要一些深一点的内容,更加系列化的一些知识输出,那么工作坊呀课程呀,就可以来满足这一需求。

显而易见,社区图书馆的核心用户是家庭,家庭里面只有两个主要人群,一个是家长,一个是孩子。家长需要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方面的成长和学习。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成长,那就更多了,但其中最简单的肯定是阅读。熟识一见图书馆的人都知道,在这样一个成长空间里,我们致力于帮助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4

对一个人来讲,阅读是什么?

对一个城市来讲,阅读是什么?

柏:接下来,我们具体聊聊阅读这件事。确实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利好趋势,国家在政策指导层面对阅读越来越重视。从创业角度讲,我觉得未来10~20年,阅读是一件可以当做一个事业去做的事情。但我们接下来不聊创业那些事,我们专门来聊聊个体阅读这件事,换句话说,您认为对一个人来讲,阅读是什么?对一个城市来讲,阅读是什么?

杨:这个问题很大。我只能说说我个人体验和认知。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总是通过阅读去提升我们的认知。认知又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认知自我,二是认知社会,三是认知这个世界,层层递进。但在我看来,阅读对个体来说,它不只可以带你去认识世界,它还是一个个人情绪宣泄的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人过四十后,它还会成为一种信仰。比如我,如今越来越认为阅读是我个人的一种信仰。你要说,说不清楚,但总能感觉得到它,不可或缺,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人生的一部分,犹如人不能缺氧,我不能缺少书和阅读。

对一个城市来讲,阅读是什么?说到这儿,我不得不引用毛姆那句话比较经典的话来说——阅读就是一个避难所。就像你今天来我们图书馆所见到的一样,目前这样一个疫情情况下,还有人过来读书,有人过来借书,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这何尝不是一个避难所呢?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一个城市来说,阅读又是一座绿洲。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步履匆匆,身心疲惫,需要一座座像图书馆、书店这样的城市绿洲,歇歇脚,放慢步履,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

柏:您主张多读什么样的书呢?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可以分享一下吗?

杨:文史哲。多读文史哲这三个基本类别的好书。首先是文学,它写的是别人的故事,但可以拓展一个人经历,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是有限,没法一一去经历,但通过阅读别人的故事,你能感受得到。所以在我看来,文学可以提升一个人共情的能力。你喜欢读文学,你肯定有一定的共情能力,你能和书中的主人公或一些特别的角色共情。这才叫会读文学书。

第二是历史类图书。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不管国别史还是世界史,你读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理解历史这面镜子意味着什么,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最后要说说哲学书。哲学是一个终极学科,基本上所有的学科到最后都是哲学,都要去提问和回答。多读哲学书,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提问的方式。

遇到事情你会怎么去提问,反映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就是你的思维模式。

柏:我也发现了,文史哲是一见图书馆最基本的藏书体系,如果请您各推荐一本代表性的书,您会推荐哪几本书?

杨:这个太难了。因为“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一定要推荐的话。中国文学里面,我推荐鲁迅全集。鲁迅全集里面再细分的话,我就选那本《而已集》。外国文学里面,比较私人化一点,我会推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历史类的我推荐许悼云老先生的《万古江河》。这本书比较厚。如果薄一点的,那么可以去读一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哲学类图书,如果说比较入门的,我推荐大家去读刘擎老师主编的那套《从惊奇开始》。如果有一定阅读的背景,我推荐大家再去读一读陈嘉映老师的《走出唯一真理观》。

柏:随着电子产品、移动端的兴起,碎片化阅读塞满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好像大家再也拿不出大块时间来进行深度阅读了。这样的社会现象,您怎么看?在看来,碎片式的浅阅读和深阅读该如何兼顾?另外,我从一见图书馆的简介中看到,你们推崇纸质阅读,就阅读学习本身来说,在看来,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选择?

杨:这其实是两种消费行为。碎片化阅读,我认为主要用来获取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碎片化阅读是没有思考的,它只是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你要思考,就必须花大块大块时间去深阅读。总之,这是两种消费行为。

您提到说如何兼顾和平衡,我是这样做的:当我要去了解一些社会性事件或者什么新闻的话,我会用新闻客户端去做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或者看朋友圈,这就差不多可以实现我获取资讯的目的了。

至于电子书的阅读和纸质书的阅读,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们不排斥电子阅读,我认为电子阅读也是阅读,是可以存在的,而且电子阅读确实有它的方便性。为什么我们一见图书馆更加推崇纸质阅读呢?那是因为纸质阅读是阅读最初的样子,也是最美好的样子。

为什么它是最好的?我说两点,一是纸质阅读会调动起你身体里更多的习惯和神经元去和它发生互动。阅读不只是视觉,还要用到嗅觉、触觉等,给你带来更丰富的感觉体验;二是纸质阅读确实是一种更专注的模式,人现在最大的障碍是专注力不够,专注力稀缺。回归纸质阅读,等同于回归专注。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想拥有专注力这种宝贵的能力,看上去很难,怎么训练也得不到,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但通过纸质阅读却并不难得到它。这不就是阅读的意义吗?这不就是纸质阅读的美好吗?


阅读 | 电影 | 好课 | 大咖 访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