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的民族诗人:莱蒙托夫

 暮云深 2023-08-20 发布于广东

莱蒙托夫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俄语: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莱蒙托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塔尔罕内度过的。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分。后来考入莫斯科大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

第一部诗集《春》发表于1830年,他在这一年进入莫斯科大学,两年后离开进入军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成为禁卫军军官,由于撰写了热情的自由主义诗歌而两次被放逐到高加索的军营。莱蒙托夫因诗受磨难反而使他更加出名,他的诗把民间和哲学的题材与深刻的个人感情结合在一起。其成熟时期的诗篇有《童僧》(1840)和《恶魔》(1841)。他的小说《当代英雄》(1840)反映了他对当代社会以及他这一代人命运的全部看法,以极优美的散文写成,书中主人公超然脱俗的形象对后来的俄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常拿自己与普希金作比较,与普希金一样,他也死于决斗。他是俄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莱蒙托夫生活在恐怖统治的年代,他怀着不安的心情,渴望着斗争,《乞丐》、《天使》、《孤帆》、《两个巨人》等优秀诗篇就是这时写成的。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作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闪着白光的孤帆,它不是为了寻求个人幸福才到遥远的异地,而是在寻求风暴

莱蒙托夫诗歌创作的核心基石是孤独和浪迹天涯,这与其幼年时期的遭遇息息相关。母亲早逝,父亲后来离家出走,他从小便感觉孤独,失去家庭的温暖。所以,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是一种丧家和家园消亡的悲剧,他渴望着离开家乡,寻求属于自己的庇护所。强烈的自由意志、冲破羁绊的冲动,是莱蒙托夫诗歌的核心价值观,他有一颗躁动的心,任何安逸都无法拴住他的内心追求。他敢于冒险体验,拒绝停滞,渴望走遍天涯海角,漂泊是他永恒的宿命,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孤独,但他享受孤独,人间的欢声笑语都无法阻拦他孤独下去的内心,为探索真理,自我放逐,坚持不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