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宠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暴露出的管理陋相

 求财若渴 2023-08-20 发布于河北

KPI(关键绩效指标)曾经一度被各类企业争相追逐,奉为圭臬。甚至将其捧上神坛,不敢变通,担心变通就是不正确,效果就不好。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不懂得结合自身实际,不懂得变通,往往会导致很多问题。甚至闹出“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笑话。

随着近些年各类企业管理经验的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发现,KPI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开始谨慎采用。因为其本身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其三个最主要的方面:

首先,KPI包括现在一些提成制度,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正在放大员工的私心。

因为KPI的深入实施,很多员工对待KPI之外的事情,会秉持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因为成年人的目标很明确,他们会觉得:“这个事情跟我的KPI又没关系,我为什么要管?为什么要配合?”很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就那样放着没人管,因为:“跟我的KPI没关系,那是别人的事。”各部门之间都各自为战,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组织内部的协作变得非常困难。

就像打篮球,只考虑“进球数”一个指标来评价球员的成绩,那么团队往往缺乏配合,对于一些嫉妒心强的甚至会暗地里使坏,更别说主动配合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丧失整体战斗力。所以,“助攻”也被列入了统计数据之内。

其次,KPI和提成制度会明显压抑员工的创造力。

原本一个员工能创造2倍的增长,但是KPI定的指标是20%的增长,很自然,即使一个人能够做出2倍的增长也不会做了,因为可以保留一部分实力,作为今后的考评用,相当于给自己准备的“增长储备”,留待以后拿出来“慢慢用”。我能出10分的成绩,考评只要2分,那么我留8分,留待以后每月用2分。

现在有些企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破了记录就能够拿到破纪录的奖励。所以各班组之间非常“和谐”,明明努力能够破10件产量的记录,但是我就破1件,剩下的慢慢来破,每月都拿破纪录奖励。若是有一个班组一下子破了10件的记录,一定会遭到其它班组的强烈反对,甚至排挤。

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做事都会摸着KPI的“脾气”来,很难有大的突破。更严重的是,一些有志向,有见识的人,为了不被排挤,也无法放开手脚去做事,只能被迫在这滩“浑水”中“摸鱼”。

再次,有了KPI,员工的关注点会更多地专注于完成KPI,而不是创造性的工作。

KPI的实施,员工会把更多心思放在研究如何完成KPI或者如何“巧妙”利用KPI给自己获取更多收益方面。然而,精力是有限的,整天考虑的是多完成一点点业绩,多赚一点点钱,在正经工作上下的功夫自然就少了。

不仅仅是KPI,现在很多企业的晋升机制,似乎也有了KPI的“影子”,这个“考评指标”就是“谁跟领导走近”谁跟领导走近了,晋升机会就多。很多企业的员工不仅仅是心思多数都用在KPI上,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用在“取悦领导”这件事上,以完成“跟领导走近”这个“人事考评标准”。但是,他们都忘记了:一个正常的员工应该考虑更多的是工作。

所以,实施KPI或者提成制度,实际上是放大的人的奴役性,挫杀了人的内驱力。与其实施KPI不如给适当的高工资,给人足够的安全感,激发人原始的向上成长的动力。

德鲁克说过,管理要最大程度激发人的善意。我们要把员工内心的善意激发出来,而不是放大他的贪欲、奴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