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族图、三亲六戚之说明

 文化龙乡 2023-08-20 发布于河南

五服,六亲,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

我们常说的五服,六亲,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具体指的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身世之谜感兴趣,但是现在的家谱上基本看不到了。据考证现在流传下来的家谱有记载的确实少之又少了。本文我们讲一讲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五服,六亲,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指的是什么?

五服,其实在我们国家同姓同宗之人按照血脉传承的顺序也是亲疏有别的,五服中的服是衣服的服,特指丧服,葬礼上穿的衣服。五服就是五等丧服的意思。在古代讲究礼节,哪位亲人过世了,来送行的亲人都得穿丧服以对逝者的尊敬,但是不能穿一样的,要穿出亲疏远近来。丧服按照服丧期限的长短以及丧服服质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的五服:

一等丧服叫做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而成的,丧服断处在外露出不缉边,表示毫不修的哀痛,服期三年。

二等丧服叫做齐衰,用粗疏的麻布制作而成,断处缉边,缘边部分缝缉整齐

三等丧服叫做大功,用粗熟麻布制作而成,比齐衰稍细。服期为九个月

四等丧服叫做小功,用稍微粗熟麻布制作而成。服期五月

五等丧服叫做缌麻,用较细熟麻布制成

也就是说亲属关系越近,丧服等级越高,丧服就越粗糙,服丧时间就越长。现在人们把五服之内算作一家人,出了五服,就不算一家人,血缘关系也就越来越远就另结一支。

六亲,在不同书籍中有着不同的说法,比如《左传》里说,父亲和儿子,哥哥和弟弟,姑姐,侄子和舅舅叫做六亲。还有一种说法,根据婚姻和婚嫁的关系分,父母家亲戚全部可以归于六亲。

九族,按直接的血缘关系分为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另一种说法是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后来明朝为了滿足连珠十族,用门生加上去凑成的第十族。

祖宗十八代,具体指的是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上九代分为鼻祖(始祖) 、 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 祖父、父亲。下九代分为 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礽孙、云孙、耳孙。

以上就是从古典文献中找到的我们常说的五服,六亲,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的介绍了,希望能帮助宗亲有所了解。

古代九族,十族的范围划分

古代九族,十族的范围划分 九族也就是本宗,说白了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 不同的朝代,九族的区分也是有区别的:汉代儒家则有二说, 一曰,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即异姓亲族)。其中父族四就包括自身者一族,即自身者之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另及姑母和其儿、外甥、外孙。母族三,即其外祖父母、姨母与她儿。而妻族二即是岳父和岳母。 另一个说法就是由其本人自身者上推四代至高祖,下推四代至玄孙;横推三从兄弟。即上至高祖、曾祖、祖及父,下至玄孙、曾孙、孙及儿,旁则由兄弟、堂兄弟、再从兄弟、表兄弟、乃至从族兄弟为止,其排列顺序称呼是,自其人本身而上:父,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不在内。自本身而下: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不在内。 所谓十族,就是在九族上外加门下学生, 在古代连珠九族,十族的范围大概就是这样,里面设及的人一同遭殃。

九族、七族、三族、七庙、六亲

九族: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古文说。代表人物有孔安国、马融和郑玄。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古文说构成了宗法伦理的基础。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说在国家法律中获得正式确认,其中明、清两代的律令规定,九族专指父宗。摩尔根《古代社会》第三编第二章也引述了九族古文说。《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诗.王风.葛荔序》:“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郑玄笺:“九族者,氢己上至高祖及玄孙之亲。”参阅《元典章》卷三十“五服图”、《明会要》卷一○二《丧服》“本宗九族五服图”、《清律例》卷二《丧服图》“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图”。

今文说。代表人物是许慎等。他们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今文说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利用血缘姻亲关系实现对本阶级及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封建统治者在赏赐、惩罚、屠杀时是利用九族的今文说的。《汉书.高帝纪上》:”置宗正官以序九族。“唐王昌龄《箜篌引》诗:“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诛。’”参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疏》。

七族:亲族的统称。《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荆轲之湛七族,要离之烧妻子,岂足道哉!”裴骃集解引张晏曰:“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孙。”司马贞索隐:“又一说云,父之族一也;姑之子,二也;姊妹之子,三也;女子之子,四也;母之族,五也;从子,六也;及妻父母凡七。”南朝梁刘孝标《文绝交论》:“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卿湛七族。”

三族:指父、子、孙。 《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虞,使某也请吉日。”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

指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汉书.高帝纪下》:“诏敢有随亡,罪三族。”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父族、母族、妻族也。”

七庙: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唐杨炯《盂兰盆赋》:“上可以荐元符七庙,下可以纳群动于三车者也。”

六亲: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

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汉贾谊《新书.六术》:“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务于六,此之谓六亲。”

九族,三亲六戚图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